抗战时,日军派村民看护电线,对方告知新四军:割线时带俩麻绳来

青史如烟 2023-02-28 19:35:39

1942年初,洋北乡余圩村(现宿城区洋北街道余圩村)来了一群日伪军,这帮人在村边忙活了好几天,随后支起了几十根电线桩。

过了没几天,从洋河那边的电话线便顺了过来,一旁的村民好奇地看着这伙儿人忙上忙下,听对方讲,顺着这根线,洋河据点的鬼子就能听到淮南那边人们的说话声。

不过,村里的教书先生刘先生却指着电话线,悄悄对大伙儿说,日本人架起来这个东西,是不安好心,是专门对付新四军抗日队伍的。

听了刘先生的话,众人原本好奇的那股劲儿,顿时化为了愤愤之意,再看那一根根电线杆,心里面便不由地烦了起来,恨不得老天爷刮一阵风把它们都给吹倒了。

老天爷没有刮风,几天后,村儿附近的电话线却被人割走了。守夜的老头神秘兮兮地对众人说,那天他看见新四军割电线割得可快了,“刷刷”几下子就把电话线全都割走了。

新四军把鬼子的电话线割了,这个消息让大伙儿非常解气,大家看着那一根根光秃秃的电线杆,心里不由暗自乐了起来。

不过,村民们高兴了,附近据点里的日伪军可就上火了,才架起来没多久,电话还没来得及打,线就没了。

这还得了?

淮南那边的日军发了一通火之后,日军这边便来到了电话线途经的村庄之内,强迫各村保正派人专门看守电话线,如有差池,严惩不贷。

卓码(现北洋镇卓玛村)到涧南村周庄这段电话线大概有五里左右的距离,这段电话线随后强行分包给了陆裕发和郑德录俩人看管。

两人虽然不愿意干帮助日伪军的事儿,但对方拉着枪栓跟自己说话,他俩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忍下了。

但俩人也知道,新四军肯定还会来割电话线的,只是他俩没想到,对方竟会来得那么快。

4月15日,一个戴着草帽的外乡人敲开了陆裕发的院门,对方直截了当地告诉陆裕发,自己是新四军这边的,提前给他知会一声,明晚准备来割这附近的电话线。

陆裕发看着对方,有些哭笑不得,你割就割呗,提前告诉我我能有啥准备?难不成我还会告诉敌人们?

不过,随后陆裕发又仔细想了片刻,他对来人说道:

“你们来的话,尽管干,多来几个人,来时候顺便带两根麻绳来。”

第二天,深夜,在电话线下面看护的陆裕发、郑德录两人,靠在距离运河口附近的一根电话线架下,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两人静静地等待着新四军方面的到来,心里面既期盼又有些许的不安。

不多时,就看见运河北边来了七八个人,众人手持镰刀、剪子,悄悄来到了电线架下,随后熟练地开始剪、割起电话线来。

新四军这边割着绳子,陆裕发和郑德录俩人在一旁帮着盘线整理,几个人搭帮干活,不久,两人所负责看管的这段电话线便被割得所剩无几。

收拢完电话线,几名新四军战士便准备撤退,旁边的陆裕发一看对方要走,登时急了,赶紧上前一把拉住对方低声问道:

“绳子带了没?不是说好让你们带麻绳吗?”

对方点了点头,指了指腰间的麻绳,带是带了,没用上。敢情对方以为是让他们捆电话线用的。

陆裕发从怀里掏出俩毛巾,指了指他和郑德录,轻声说道:

“你们把我和老郑捆起来,我刚才转了圈,把我俩扔到那边的洼地里就行,背风还暖和些。”

几名新四军随即拿出绳索,将两人背剪起来,刚开始大家还有些过意不去,捆绑省了些力气,陆裕发却大声催着大伙儿:

“绑紧点儿,别让对方看出来了。”

随后大家便一咬牙,将俩人困了个结结实实,然后将俩人抬到小洼地里放下,随后便迅速撤离了此处。

陆裕发和郑德录俩人,嘴里塞着东西,手脚绑得结结实实,俩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痛苦中感到了一丝好笑。

就这样俩人坚持到了第二天的上午,大约九点来钟的时候,不远处突然传来了一阵嘈杂声,里面夹杂着一阵呜哩哇啦的日语。

“来了。”

陆、郑两人顿时精神一震,但俩人却同一时间做出了倒地萎靡不振的样子,身子在地面上扭动着,嘴里呜呜地发着声。

听见声音的日伪军迅速跑了过来,众人顿时被眼前的景象给惊住了,刚才日军长官看到被割得精光的电线杆,勃然大怒坚持一定要求严惩负责看护电话线的相关人员。

可下一刻,众人却看到被捆绑着的陆、郑这俩人的狼狈惨状。

陆裕发被日伪军“解救”松绑之后,指着被捆绑得淤紫的胳膊,心有余悸地向众人描述了昨晚新四军捆绑住两人之后、肆无忌惮地割电话线情形。

临了临了,陆裕发还不忘带着哭腔喊道:

“太君,他们有枪,我们俩想拦也拦不住呀!”

看着俩人一身污泥、狼狈不堪的惨样,本来怒气冲冲的日军军官,也只好无奈地摆了摆手,让陆、郑两人离开了。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221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下面合集内的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宿豫文史资料》,陆敬成口述

1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