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29日晚,平明镇据点的伪军得到有人告密——明天上午,上房村的民兵将会偷偷送出一批弹药,前往沭阳县吴家集的新四军驻地。
第二天,天还没亮,伪军队长黄永生便带着据点内的一众伪军,悄悄埋伏在了出村的必经之地。
众人躲在大土埂下面,攥紧了枪,随后静静地等着对方的到来。
黄永生觉得他们藏得挺隐蔽,却没想到,对方刚到村口附近,便已然察觉到不对劲儿了。
当天,上房村民兵杨伏昌打扮成走村的小贩模样,牵着自家的大黑驴出了门。
临行前,杨伏昌仔细查看了筐内货品,并在驴身左侧的筐内放了一串鞭炮。
前天晚上,组织上交给杨伏昌三百余发子弹,让他尽快送到吴家集。当年新四军抗战环境非常恶劣,不仅四面受敌,同时还遭到国民党顽军的掣肘和围剿,处境艰难不说,连打鬼子的弹药都经常不够用。
为此,地方组织、以及一些开明绅士们便经常秘密从日、伪、顽、匪手中购买武器、子弹,支援新四军的抗日义举。
杨伏昌手里的这批子弹便是镇上的一位富商冒死从敌人手里购得的,随后这批子弹经组织内的周转安排,转到了杨伏昌的手中。
前天,交代任务的那名同志临行前,再三向杨伏昌叮嘱,一定要将子弹安全地交到新四军同志们的手中。
因此,为了安全起见,杨伏昌今天起了个大早,打算趁着天不亮,敌人还未睡醒之时,一路疾行,尽快赶到吴家集去。
然而,当杨伏昌走到村口附近的时候,他却不由地止住了步。
村口东面大土埂附近的树林处,几只飞雀跳落地面却立马惊飞起来,如是再三,仿佛那片沉寂的大土埂下面,藏着莫大的危险。
那边,有问题。
只一瞬间,杨伏昌便立即意识到了,大土埂下面,很可能埋伏的有敌人。
怎么办?
清晨的一丝凉风吹过,杨伏昌突然感到脊背黏黏的发凉,不知什么时候,汗水已经浸湿了衣背。
不行,得赶紧想办法,望着不远处一片死寂的土埂,杨伏昌拉着黑驴,悄悄向后撤了段距离。
此时突然撤走,对方必然生疑,追击过来,自己势必难以逃脱,这批子弹也要落入敌手。
杨伏昌快速地想着办法,随后,他的目光扫过黑驴背着的大筐之上,有了……
杨伏昌将黑驴赶到了向西的路上,取下笼套、竹筐,竹筐藏在附近的洼地之处,随后拿出了那串鞭炮。
他将鞭炮系在大黑驴的尾巴后面,系好扎紧,凑近点上火后,便立即跳躲在了一旁。
“砰!啪!”鞭炮声陡然炸响,将原本安闲地呆在原地的大黑驴,惊得登时直炸毛,爆竹声中,只看见黑驴撒开了蹄子,“得得得”地一溜烟向着西面跑去了。
杨伏昌跳入洼地之内,将身子伏低,随后悄悄向着村外的大土埂看去。
只见一群穿着黄皮子军服的伪军,听见响声之后,立马从土埂处探出脑袋来,只踯躅了片刻,对方便迅速翻身出来,追着“打枪”的方向迅速追去。
黄永生是万万没有想到,对方不仅识破了埋伏,还打着枪撤退了,大伙儿冻了这么长时间,哪能让对方轻易给跑了呢?
于是,一众伪军一面鸣枪,一面追着“民兵们”开枪的方向而去,绕了好几个村子,众人才气喘吁吁地停了下来。
黄永生扶着腰走到了大伙儿的前面,顿时眼睛睁得通圆,只见眼前一头后臀部被炸得体毛狼藉的驴子,正低着头啃食着路旁的枯草,几个没有爆炸的鞭炮,系在尾巴之上,随着尾巴的摇摆兀自摇晃着。
“糟了,上当了!”黄永生一拍脑袋,顿时明白中计了,他随后赶忙领着众人回去搜寻,但此时,哪里还寻得着人?
这个时候的杨伏昌,早已担着竹筐,从村东的小路一路急行,将子弹送到了吴家集新四军的驻地,顺利地完成了组织上交代的任务。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226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下面合集内的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消息:《连云港文史资料》,杨维成口述
调虎离山之计本身没啥神奇的,真正神奇的是急难之下能调虎离山。。。真有天作之合之美啊!👏👏👏为啥事先会捎一挂鞭炮呢?难道是计划中的调虎离山?
细节真实生动,渲染得恰到好处。(🌺🌺🌺清晨的一丝凉风吹过,杨伏昌突然感到脊背黏黏的发凉,不知什么时候,汗水已经浸湿了衣背。)
追着“打枪”的方向迅速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