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退编外人员后有地方节约超2千万

小张闲唠嗑 2024-10-27 21:32:16

近期,多地掀起了清退编外人员的风暴,其中湖南邵东的行动尤为引人瞩目。邵东积极落实 “减负增效”,出台了《关于推动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方案》,大力核减编外用工规模。累计清退编外用工 300 余人,节约财政资金 2000 万元以上。

这一举措并非孤立事件,湖南常德市临澧县、湖北十堰市以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等地也纷纷披露了编外人员的清退数据及相关人力成本。临澧县清退编外用工 163 人,节约财政资金 200 万元以上;十堰市通过清理规范,比上年同期减少 326 人,节省财政成本约 1500 万元;宁远县清理清退编外人员 637 人,节省财政资金 1460 万元。

多地的清退行动引发了广泛关注。一方面,这显示出各级政府在管理体制上的新思路,旨在节约财政支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在财政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清退编外人员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担心这会影响到部分人的生计,同时也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产生担忧。然而,从长远来看,清退编外人员有助于政府集中力量用于更重要的领域,提高工作效率,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地方财政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使得许多地方财政收入增长放缓,而各项民生支出等刚性需求却不断增加。编外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大多由地方财政承担,这无疑加重了财政负担。以南方某省县城为例,当地经济发展遇阻,编外人员薪酬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据一定比例。原计划清退的人员规模远超想象,不是 500 人,而是 1500 人以上。按照月薪 4000 元计算,清退 1500 人,一年至少能为政府节约开支 7200 万元。这对于缓解财政压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资金供给有着重要意义。

清退编外人员有助于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工作效率。长期以来,编外人员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人压力,但也导致了工作任务分配不均、管理混乱等问题。通过清退行动,可以使政府部门的职责更加明确,人员配置更加合理。例如,在一些单位,编外人员承担着大量琐碎但必不可少的工作,而编内人员可能存在工作清闲的情况。清退编外人员后,可以促使编内人员承担起更多的工作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也可以促使政府部门更加注重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

清退政策可加强地方编制管理,确保工作在合理编制内进行。编制管理体制改革是许多地方推行的一项重要改革。编制内人员的数量严格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而编外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可能导致管理混乱。清退编外人员可以实现编制内外人员的平衡和优化资源配置。此外,一些编外人员的工作可能存在违规甚至违法的情况。例如,辅警理论上只能从事辅助性工作,没有执法权,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线警察警力不足,很多地方把辅警也当做执法人员来用。清退编外人员可以规范用人管理,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

财政资金节约

清退编外人员为地方财政带来了显著的资金节约效果。以湖南邵东为例,清退 300 余人节约了 2000 万元以上的财政资金。这些节约下来的资金可以投入到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更迫切需要资金的领域,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湖北十堰市通过清理规范编外人员,节省财政成本约 1500 万元;湖南永州市宁远县清理清退编外人员 637 人,节省财政资金 1460 万元。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清退编外人员能够有效减轻地方财政负担,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人员结构优化

清退后,人员结构得到了优化。编外人员的清退促使政府部门更加明确核心业务和关键岗位,将人力资源集中在核心工作上。这有助于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同时也激励在编人员更加珍惜工作岗位,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责任感。编内人员在承担更多工作责任的过程中,也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政府部门的高效运转提供坚实保障。

工作衔接问题

编外人员清退后可能导致工作衔接不畅及服务质量波动。许多编外人员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业务知识。他们的离开无疑会对相关部门的正常运转造成一定影响。例如,在一些单位,编外人员负责文件整理、数据录入等基础工作,他们的离岗可能会导致这些工作在短期内出现停滞或混乱。在公共服务领域,编外人员也承担着一定的服务职责。他们的清退可能会导致服务力量的减弱,进而引起服务质量的波动。比如在社区服务中心,编外的社工人员减少可能会影响对居民的服务响应速度和服务内容的丰富度。

就业与生活压力

被清退人员面临着就业困难及生活保障问题。被清退的编外人员中,很多人可能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以邵东市为例,被清退人员中 35 岁以上的占比超过 40%,这个年龄段的人员再就业难度较大,很多人可能面临长期失业的风险。失去工作意味着生活陷入困境,他们可能面临房贷、车贷还款压力,子女教育费用等经济困难。同时,他们还可能面临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如社保的接续等。这些问题不仅给被清退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合理规划清退工作

单位在清退编外人员之前,应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规划。制定详细的清退方案,明确清退的标准、程序和时间节点,确保清退工作有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与编外人员的沟通和协商至关重要。单位可以通过座谈会、个别谈话等方式,向编外人员说明清退的原因和政策,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尽量减少矛盾和冲突。例如,单位可以根据编外人员的工作年限、业绩表现等因素,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或推荐就业机会,体现单位的人文关怀。

对于在编人员,单位要加强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弥补编外人员离岗后的工作空缺。可以组织内部培训、邀请专家授课、开展岗位练兵等活动,提高在编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在编人员进行合理调配,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将一些闲置的在编人员调整到业务繁忙的岗位上,或者将一些工作性质相近的岗位进行合并,减少人员冗余。

此外,对于一些非核心业务,可以考虑通过服务外包的方式来解决。但要加强对外包服务的监管和评估,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服务供应商,签订详细的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例如,单位可以对外包服务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价,对服务质量不达标的供应商进行处罚或更换。

提升自身能力

编外人员要意识到自身的职业风险,提前做好职业规划。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可以参加职业培训、考取相关证书等,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例如,一些编外人员可以参加计算机培训、语言培训等,提高自己的办公技能和沟通能力;一些编外人员可以考取会计证、教师资格证等,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

积极寻找就业机会

在面临清退时,编外人员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可以通过网络招聘平台、人才市场、社交媒体等渠道了解招聘信息,投递简历。同时,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寻求推荐和介绍。例如,编外人员可以加入一些专业的社交群组,与同行交流经验,获取招聘信息;也可以向亲朋好友、同学同事等寻求帮助,了解一些内部招聘信息。

关注社会保障政策

编外人员要及时了解社会保障政策,办理相关手续,确保社保的接续和权益的保障。可以咨询当地的社保部门或专业机构,了解具体的政策和操作流程。例如,编外人员可以了解社保转移接续的办理手续和流程,及时办理社保转移手续,避免社保中断;也可以了解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政策,申请相应的待遇和补贴,缓解经济压力。

清退编外人员这一举措无疑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显著的积极影响,也引发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从积极方面来看,清退编外人员为地方财政节约了大量资金。如湖南邵东、湖北十堰、湖南永州宁远县等地,通过清退行动,分别节约了 2000 万元以上、约 1500 万元、1460 万元的财政资金。这些资金可以重新分配到更急需的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保障财政的可持续性。同时,清退行动也促使政府机构更加精简,人员结构得到优化。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员冗余和职能交叉,提高了行政决策和执行的效率,让政府部门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然而,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编外人员清退后可能导致工作衔接不畅及服务质量波动。在一些基层服务窗口和公共服务领域,编外人员的离开可能导致群众办事等待时间延长,服务体验下降。被清退人员面临着就业困难及生活保障问题,可能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面临房贷、车贷还款压力,子女教育费用等经济困难,还可能面临社会保障方面的问题,如社保的接续等,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必须在财政减负与公共服务质量间找到平衡,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要科学规划、精细操作清退工作,不能只看到眼前的财政减负,而忽视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可以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在编人员的工作效率、引入智能化技术手段等方式,来弥补编外人员清退带来的人力空缺。同时,要加强对被清退人员的关怀和帮助,提供转岗培训等支持措施,减少负面影响。对于编外人员来说,也要提升自身能力,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关注社会保障政策,为自己的未来做好规划。只有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才能让这场变革真正造福于民,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 阅读: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