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144团是怎么演变来的你知道吗?看完这篇文章明白了

修为之 2024-02-11 14:31:18

1959年10月,一四三团党委任命李墨林为开荒总指挥,赵国军、王金斗、戴坠各带一个连,共500多青壮劳力,浩浩荡荡开进了钟家庄。

新疆兵团石河子144团大门

钟家庄位于沙湾县三道河子镇东北角,当时是一片盐碱荒漠,只生长着一些岌岌草、红柳、梭梭以及数量不多的沙枣树和榆树。这里气温反差相当大,冬季干冷难当,最低气温达零下三、四十度;夏季烈日曝晒,气温经常在三、十四度。在这里种粮,那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钟家庄开荒战斗打响了。这是一四三团党委在基本完成了南吾宫、曹家坡、马家庄、乌兰、乌苏等五个分场的条田规划后,又一个扩大耕地面积的决定。

团党委计划准备打一场硬仗,并在一开始就下决心,一定要取得胜利。

虽然这里有个好听的名字——钟家庄,但没有房子,部队来了之后,第一件事就得先有个安身之处。

但是,时为深秋之际,不可能打土块盖房子,只能因陋就简,就地挖地窝子住。

如果地窝子挖得大了,必须要木料作梁。因此,大家干脆每人挖一个刚好能容下一个人的半地窝子,上面篷上点岌岌草梭梭等,压上一层土,能挡住太阳不漏风就行了,这就是当时人们说的“一人一窝制”。

“一人一窝制"有好处也有弊端,好处是简易,早晨破土下午就可以住进去。一人一个窝也挺自由,但夜长难耐,孤身严寒也给小伙子带来了极大的苦恼。

有时天一变,风雪交夹,一晚上雪把地窝子的出入口填得平平的,第二天早上就无门可出了,人们只得从里面把雪挖个通道爬出来。

为了抵御寒冷,小伙子们在临睡前把被子卷成一个筒状,一头用绳子捆起来,然后从另一头钻进去,再把头顶也紧紧裹起来,就这样,全身还是冻得瑟瑟发抖。

整个晚上,被窝里根本没有一点热气。寒冷就是这样威胁着打荒人。但是,面对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竟然没一个人屈服退却的,他们甚至很乐观,有时还要哼两句戏唱两句歌儿。

1960年春,钟家庄开荒全面展开。为了保证开荒的进度,团里又抽调了一部分精壮劳力充实到开荒队伍,并集中了团里最好的五部链轨拖拉机和两部轮式拖拉机投入开荒战斗。

当时提出来的口号是“每人每天一亩地”。主要工具是铁锨、砍土镘。

戈壁滩上到处红柳丛生,梭梭遍地,还有一些零星的老榆树和稀疏的沙枣树。战士们要把这些植物放倒,然后把根挖出来清除掉,拖拉机紧跟在后面耕翻,开一块翻一块。

因为人们心里有个打算:当年开荒、当年播种、当年受益。

当然,劳动倒不算很艰苦,最艰苦的要算生活上的艰苦了。由于粮食紧缺,团里想尽办法也无法满足开荒工地上的口粮需求。伙房炊事员看到大家干活累,时间又长,好多人饿得面色蜡黄,就想给大家增加点儿汤菜吃,不管什么东西,只要能把肚子装满就行。

于是,就抽人到戈壁上采野菜,拾野蘑菇做给同志们吃。这样一来,还是解决了一点儿问题,主食不够汤菜凑,大家对此很满意。

但是,钟家庄这里的野菜没有别的,唯一只有灰灰菜、扫帚苗,这东西吃得时间长了,会使人体发黄发青,最后浮肿。

有一次,团长赵堂来到开荒工地检查工作,看望开荒队伍,同时也打算和战士们一起干一段时间,具体解决一些开荒工地上的困难。

伙房同志想改善一下生活,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好多采点野菜招待团长。

开饭时,王金斗特意搞了一大盆来,请赵团长和大家一块吃。赵团长吃得很香,也吃得很多,结果刚刚走出伙房,就喊肚子痛,连吐带拉,支持不住。

人们知道这是野菜中毒,急得团团转,最后,只得派拖拉机急忙把团长送到沙湾县医院,才得到及时救治。

艰苦的工作,需要有较好的生活条件做保障,但是钟家庄开荒战役,却是在特殊环境中创造了特殊奇迹的一批特殊的人的特殊体现:“饥寒之中造辉煌”。

钟家庄开荒,一开始就遵循了团党委提出的“当年开荒当年受益”的原则,开一块规划一块播种一块。

按季节,先开出的28000亩地,全部播了春麦。因为尽快生产粮食是当务之急。

在当时,国家急需粮食,团场也急需粮食。地开出来了,播种下去了,如何灌水的问题又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团党委决定,全团停工突击十天,挖一条大渠直通钟家庄,把玛河水引过去。这就是那条北丰产渠的诞生。

说是全团齐上,实际上能离开岗位的也只凑足了一千多人。这一千多人中,有机关干部,有团直单位的,有各厂、矿抽调的后勤人员,最多的是沿线的一些连队的职工。

一千多人排开,战线拉长到几公里,白天干,晚上突击,灯火通亮,红旗招展。单位之间、班组之间、个人之间的竞赛开展得热火朝天,激烈而感人,大家都在争取多挖土方,提前完成任务。

十天任务九天完,大渠终于通水,两万八千亩麦子没有受到干旱的威胁,得到了及时的浇灌和精心管理。

虽然头一年的产量并不是很高,但它的意义远不能用打粮的多少衡量的。因为这是一四三团党委出于扩大面积、发展农场的长远考虑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是军垦人特别能战斗而且能胜利的具体体现。

新粮上场,缓解了吃粮紧张的局面,也给钟家庄辛劳的人们带来了喜悦和鼓舞。随后的生活就逐渐好了起来,战士们干活的劲头也更足了。

在前阶段开荒的基础上,大家一鼓作气,一直干到当年十一月底大地封冻,共开荒地四万多亩,且全部进行了正规规划。

钟家庄四万亩荒地开垦完毕,团里又陆续调了一部分职工到那里与原打荒队的同志合编,成立了几个新连队,组成了一四三团又一个新的分场——六分场。

在以后的几年里,由于路远不便,管理上出现种种问题,六分场曾两度被迫请求脱离一四三团自成建制单位,1966年成立二十三团三分场。

1969年11月28日,农八师决定以三、六分场为基础,包括石河子绿洲食品厂生产队及农八师后勤生产队,组建为农八师一四四团。

1979年春,一四四团与一四三团合并,改建为一四三团畜牧总场。1980年3月恢复一四四团建制。

2005年2月4日,根据兵团合并中小团场的决定,原工建师所属的红旗农场正式并入一四四团。

后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四四团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偏西。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相接壤。东至沙湾河与柳毛湾乡接壤,西至三道沟与一四二团相望,南靠大泉沟与金沟河乡为邻,北抵西岸大渠与一二二团搭界。团部设在钟家庄镇,位于沙下公路18公里处,距沙湾县城20公里,距石河子市55公里。版图面积323平方公里,规划面积48.3万亩,可耕地33.5万亩,正播面积15万亩。来源:石河子文史资料
0 阅读:0

修为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