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莫索湾这个姓氏的河南夏邑人近百,他们是怎么来这儿的

修为之 2024-02-11 14:31:22

在新疆石河子市正北约120余里的148团,有一“酆”姓家族,五服内人丁近百。酆氏宗族祖籍是河南省夏邑县会亭乡酆庄,是豫东平原水贫土薄之地,一个很小的村落。

那这“酆”姓家族的人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又经历过哪些难忘的艰苦岁月呢?

据查证,“酆”姓来新疆兵团148团(当年叫莫一场)落户的第一人是开发了小李庄后,又拓荒西营城的军垦老兵。

清朝时阿古柏入侵新疆,绥来(现玛纳斯)县民众在民团首领赵兴体带领下,避乱北迁,筑城抗暴,此地城堡叫“西营”,日久成地名。

1957年底,八师开发建设莫索湾,军垦战士屯驻于西营城。西营城以棉花为主,多种经营,为富庶之地。

这名军垦老兵随部队到西营城的第二年,1950年春,商丘国立一中毕业的侄儿投奔老兵。

侄儿酆振华离开酆庄头天夜里,他的爷爷、老兵的父亲酆运清辞世。

振华与爷爷一床,老家习俗,儿孙辈给长辈暖脚,孝心也。早起,爷爷早已气绝身凉。爷爷本无疾,只是腹中空,春荒,红薯叶也吃光了。振华奶奶对振华说:去吧,赶紧着去吧,去找你二叔逃个活命吧。

振华接过婶娘给他准备的一副铺盖一个洗脸盆,一副碗筷,一路向西,来到当时的莫索湾,开始了西营城的新生活。

年底,振华又接来一家四口。翻过年,来了振华的三弟和小妹。这一年年底,又来了二爷家的建才、建军。

1960年是“三年严重困难”最苦情的一年,老兵父辈振华祖辈几门的后人接二连三地都来到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的西营城。

每来一个酆氏子弟,先来者都会为他准备一套铺盖,一副碗筷。新来者在西营城的日子从此开始。

他们来时,正赶上西营城所在的莫索湾大开发。莫索湾土地大,测下来有上百万亩的可垦荒地。

除过西营城,莫索湾地界上还有野马城、东埠城、围城。

开发莫索湾缺的是水,所以第一是引水。三九隆冬,2000人的队伍在引水总干渠一一南干渠两岸一字儿排开,帐篷连营。

挖掘30公里长的南干渠,和2000 年前开凿京杭大运河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2000多握着铁锹扛着钢扦挑着箩筐的男人和女人,还是愚公移山的气概,蚂蚁啃骨头的劳作。

零下40多度的三九隆冬,十磅榔头砸下去,钢扦只在冻土上留下个白印儿。好在遍野的梭梭,几十上百年紧缩的木质烧起来能比炭火,架起垛烤,十里连营,煞是壮观。就这么一寸寸地挖下去,一方方地抬出来。

大渠一米米地向莫索湾延伸。怕烤软的土再冻上,三班连轴转。起先,土方定额8方,结果每天每人挖到13方,最高挖到了30方。支付超强劳动的能量来自篝火烤黄了的玉米窝头和化开的雪水。

每天出工前,先用草绳缠紧腿,这样冰碴子才不容易划伤腿。从被窝里刚钻出来,能冻到骨头里,不出一小时,又是汗湿衣。收工回营,每人背一捆干柴,烤汗湿的棉衣。

或许是吃饱肚子的感恩之念,或许是积极表现为了早日“册封”农场正式职工,吃过晚饭,振华总是第一个赶回工地加班。

划着火柴点亮马灯的刹那间,夜色就激灵醒了,星光满幕啊!紧接着,沿着西干渠工地的灯火一盏接一盏亮了起来十里连营轰轰烈烈。

1958年3月15日振华和一起挖渠的酆氏子弟都记住了这个日子,这个日子让他们自豪:他们挖的总干渠提前两天放水,大渠上下欢声雷动,下游等水的人们提着马灯,带着火把,一直等到深夜。

一渠春水涌流新垦地,酆氏子弟分流西营城东西南北各连队,大多去了“海军陆战队”----浇水排------连队最苦最重的活路。

秋灌,冻;春灌,风;夏天蚊虫,一年上半年夜班。最怕狼狐老鼠掏的地洞,这些地穴小的比大地窝子大,大的能跑汽车。

再猛的水头,遇上地穴就不见影子了,往往十几二十里外,水才从地下冲出来。

人入地穴,命大的这头进去那头冲出来个泥猴。浇水排掉地穴牺牲的兄弟可不是一个两个。

振华他们都腰里绑一条扁担,或是一根长绳把俩人连在一块,好相互救援。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酆氏宗族的一脉在天山北坡莫索湾的西营城繁衍开来。

0 阅读:0

修为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