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谋臣武将不计其数,然以谋略和毒字留名后世的唯有四人,其中3人显著与历史,唯有一人隐藏较深。下面让我来扒一扒:
说到毒士,不得不说以毒士留名的贾诩,然后有一人却比贾诩要毒辣的多,这个人就是李儒。李儒字文优,东汉末年的博士、弘农郎中令。在三国演义中作为董卓的女婿之一,是董卓的主要智囊。他的毒体现在眼中只有董卓,为了董卓团体的利益,不择手段,心黑手狠。主要表演在几个方面,1.董卓入洛阳为了树立权威,在李儒的建议下行废立之事,废除少帝,立刘协为帝,而后为了不留后患又毒杀少帝。弑君之人可见其狠毒。2.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为了瓦解诸侯联盟,又为了不让诸侯得利,李儒又以东头一个汉西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让董卓下定了迁都长安的决心,又献计焚洛阳,掠夺富户,迁移民众,挖掘皇陵。导致洛阳百姓死伤惨重,东都残破,也让大汉的威严进一步衰败。而后又建议董卓留军伏击追击的诸侯联军,差一点就杀了曹操,改变了三国历史。3.在王允以美人计离间董卓和吕布的时候,李儒规劝董卓确未被接受,且董卓修建郿邬,雄心被消磨一空,李儒彻底失望,后隐匿而去。若李儒继续在三国历史中活跃,一定会掀起更壮阔的波澜。
贾诩,字文和。在文和乱武之前,并不见其记载。在吕布,王允除董卓之后,王允权令智昏,下令要追究董卓余党,罪无可赦。贾诩为了保全自身,向李傕、郭汜、樊稠、张济献上了反攻长安的毒计:“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收兵击之,可以得胜。胜则将京邑,以奉天子;败则走,以西凉为资,犹不失为刺史也。”而后董卓部将,反攻长安,破城,长安、三辅之地变成了人间炼狱,汉朝威严彻底崩坏,天下大乱,地方割据四起,民众死伤无数。可见贾诩之毒,和曹孟德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大相径庭。
说了李儒和贾诩,这里有一个猜测。贾诩在文和乱武之前不见记载,李儒在文和乱武之后不见记载。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在生死攸关之际会去听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的建议吗?在生死攸关之际,一个利益集团的手握重兵,杀伐果断的大将不应该问计于集团智囊,然后再做决定吗?李儒前半生太看重主公,确为主公所拖累,后半生明泽保身,已长安芸芸众生,祭奠了不成熟的前半生,而后变更身份为贾诩,为自己而活,也是有可能得。
而后再说程昱,程昱原名程立后更名为昱。在曹操与吕布交战期间,由于蝗灾和战乱的原因,曹操的军队陷入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为了筹集军粮,程昱带兵劫掠了自己的家乡东阿,强征民粮,并已人肉干夹杂于其间,解决了曹军缺粮的燃眉之急。为了证明军粮并无人肉,程昱率先食之。程昱性格暴躁、多迕于人,其之毒在于其为了达到目的可以无视人类社会的伦理和道德规范。
最后在说董昭,董昭之毒在心无忠义,由无声处听惊雷。董昭劝曹操把都城迁往许昌,放弃两都(东都洛阳,西都长安):“朝廷播越,新还旧京,远近跂望,冀一朝获安。今复徙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算其多者。”非常之事,非常之功暗示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乃至于取而代之的谋划。在曹操征战期间,荀彧主持后方事务,二人处于蜜月期,就是在这其间董昭向曹操进言分封五等爵位:“定基之本,在地与人,宜稍建立,以自籓卫“。而后才有了:“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以及荀彧的“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公元212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彧无法阻挡,忧愤而亡。在曹操的霸业中,董昭无疑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是曹操的谋士,更是曹操的推手,不断地推动着曹操走向权力的巅峰。他的每一次行动,都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每一次决策,都充满了对时局的精准把握和对权力欲望的深刻洞察。
在这四位毒士中,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不仅仅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还影响了历史的轨迹,他们的故事,被后人传颂、被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