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一生中,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不同的事情,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和心理体验,但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却产生了千差万别的体验,半杯水,有人投射出绝望,有人投射出希望。
所以从这个层面讲,一切的事物都是自我意识的产物,一切的问题都是关于我的问题,我变了,世界就变了。
所以,人生经历了什么不重要,怎么解释才重要。
稻盛和夫说:“除了生病以外,你感受到的痛苦,都是你的价值观带来的,而非真实存在。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不同的事情,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关键不在于这些事情本身,这些人本身。而是在于自己身上。因为我们认为放下小我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我们会认为情绪是我,思维是我,感受是我。
当我们感受到痛苦,会认为有一个痛苦的我!所以我们常常被困在情绪、思维和感受中走不出来!
以情绪为“我”,那么你随时会为了寻求好的情绪,摆脱坏的情绪,压制自己情绪和欲望,所以我们为了抗拒痛苦,不断取悦头脑。所以我们追求极致的正确,不能有半点偏差,这就是强迫症的来源。
以身体为“我”,我们就会对生的贪念,对死亡抗拒的发挥到极致!造成我们身心极大的负担,这就是焦虑症的来源。
以身份为“我”,我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身份,从而掩盖真实的自我,我们不断驱使自己变得强大和坚强,拒绝自己的平凡和懦弱,于是不断改造自己,压制自己,攻击自己。这就是抑郁症的来源。
所以,佛学提到空性的概念,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特性,所以一切都是缘起性空,因缘和合!我们的身体也之是四大假合之身,没有一个恒定不变的自我,上一秒的自己和下一秒的自己,也是云泥之别!而唯一不变的本自具足的心!
《楞严经》第四章:明妄归真,照破错觉妄想,方能觉悟本心。
一切众生,都是因为错误的住留在虚妄尘世烦恼中,把错觉上的妄想当成了真心,所以不能成就菩提道位,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
要想真正地解脱,就必须破除错觉上的妄想愚昧,使真智慧显现。
就好像是住旅馆,客人虽然来了,但是一定要离开的,这就是客人。但是主人却不会离开这个旅馆的,这就是主人。一切因缘生灭,一切无常,一切生灭,一切五蕴十八界,统统都是客,我知道了不应该住在这上面。
如果把这个错误的当成主人,就会有错觉上的痛苦烦恼,并且还会蒙蔽我们,使我们迷惑而不能见到真正的主人。
又像是烟尘在空间飘荡摇动,但是空间却是寂然不动的。摇动的烟尘一定要散去,不可能永远在,但是空间却没有任何摇动。众生的错误就在于,一直把摇动的烟尘当作主人,死死的执着在这上面,于是就忘记了寂然不动的空间。
我们所认为的“我”,从外在色身到内在想法,所有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假相,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性自本空”。
当我们彻底摆脱对自我的错误设定,才会看到心的本来面目:像虚空一样,无形无相,无念无住,无边无际。它一无所有,又含藏一切,能生万物。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就是让我们找到这个本自具足的觉性,由此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而不是被种种假象所迷惑。
看到世间名利的如梦如幻,不管得意还是失意,都能超然物外。
生命本就是来经历和感知的,不是来感受完美的,不是来评判正确与错误,不是来定义成功与失败,不是来追求高贵与低贱。
一切都是自我意识的显影,人生就像一场梦境,像一场电影,像一台戏,我们追求的功名利禄,富贵金钱,都是过眼云烟。我们所执着的父母、子女、伴侣,也只是生命中的一个缘,总要散的。乃至我们放不下的肉身,也不过是一副暂时的皮囊,到底不属于你。
《金刚经》有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坦然接受世界的无常,允许人生发生一切残缺和遗憾,你就不会悲伤。
《坛经》有言: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痴迷于外见之中去修行寻找成佛之道,没有悟到自己的本性,就是小根。如果开悟顿悟,不执著于外修,只在自己的内心中树立正确的见解,烦恼和尘世的劳苦就不能沾染到自性,这就是见性。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