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坤一起初的人生规划像大多汉族士大夫一样,以科举为仕进之路。未料太平军兴,不得不弃文从武,走上了镇压农民起义的道路。
仅十年时间,刘坤一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秀才,成为万众瞩目的封疆大吏。当老一辈先后谢世之后,他扛起了湘军集团的大旗,成为“东南半壁,擎天一柱”,与张之洞、袁世凯共同支撑危局。
然,刘坤一其人骨子里不是一个革新派,也可以说是湘军集团中的保守派。甲午战争期间,刘坤一畏首畏尾受到清流派的指责,也因此一度在籍赋闲十年。
在晚清那个动荡的岁月中,刘坤一基本上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总体来说还算是晚清名臣。
故事以此为开头,诸位且随着御史的笔触,去探寻湘军大佬刘坤一的人生轨迹。

道光十年,刘坤一出生于湖南新宁县一个世代耕读之家,其父刘孔浚是当地县学生员,早年与曾国藩略有交情。老刘家在当地很有名望,属于典型的中等地主之家,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读书应举自然是不二的选择。
刘坤一天赋高,聪明且好学,八岁时就已开蒙,14岁正式参加科举,16岁那年通过院试获得秀才功名,并在不久后成为秀才中的战斗机——廪生。
道光二十九年,刘坤一应长沙会试不第。科举时代,乡试的录取的难度最高,当时湖南一省有7000多名考生应试,而举人的名额仅有45人,平均下来差不多150人中录取一人。
刘坤一落榜也在情理之中,此时的他不过才19岁,来日方长,如果坚持考下去,说不定在下一次乡试中,就能拿下举人功名。
也是命中注定刘坤一无缘科举,咸丰元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短短数月太平军从广西进入湖南,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打断了刘坤一的人生规划。
咸丰五年,刘坤一以一名秀才的身份背井离乡,随湘南的楚勇出境攻打太平军。这支地主武装由道员刘长佑统率,先后攻陷湖南茶陵、郴州、桂阳、宜章等州县。刘坤一以勇猛顽强、奋不畏死获得嘉奖。
刘坤一是刘长佑的族叔,而年龄较小,从军后颇受其提挈,故对刘长佑以“师视之”。咸丰六年初,太平军再次向江西发展,席卷临江、袁州、抚州、建昌等府州县,湘军被围困,刘长佑率师增援,刘坤一自领军队一营,冲锋陷阵。
袁州之役,太平军将领李能通投降,刘坤一因此被保以知县、直隶州知州。七年,以知府选用,赏加道员衔。八年,刘长佑因病回籍休养,刘坤一代统其军,自袁州东下,渡赣江,连下抚州、建昌等府,又以道员归部即选。
咸丰八年二、三月间,翼王石达开由江西,转战闽、浙,次年又到湖南境内。刘坤一自江西跟踪太平军作战,解永州、新宁之围,加盐运使衔。随后又尾随石达开入广西,夺占柳州等城池。
咸丰十年,刘长佑被擢广西巡抚后,所统军队便全部由刘坤一带领,以布政使衔驻柳州,继续围剿太平军及天地会起义群众。

次年,刘坤一又和蒋益澧在浔州府扑灭陈开、李文茂等的“大成国”,因功补授广东按察使。同治元年四月二十四日,赴广州就职,闰八月二十三日,又获简授广西布政使之命。
与此同时,刘长佑升任两广总督,去广州就任,刘坤一则回广西统率军队。时“大成国”的余众继续活动。黄鼎凤、范亚音、姚新昌、吴亚忠等农民武装占据贵县、横州、永淳等山寨,其中以黄鼎凤的实力为最大。
同治三年四月,刘坤一以优势兵力攻占贵县平天寨,黄鼎凤被俘,刘以极其残酷的手段将黄及其三妾和儿女加害。
行刑之日,先将黄的三妾、两子、两女押跪台下,每杀一人,以首级示黄,然后将黄等处死。刑毕,又将黄鼎凤、周竹岐二人的“首级及心肝祭奠阵亡弁勇官绅,并取出黄鼎凤之胆,表现了对革命农民的凶残狠毒。
短短十年任封疆,转战南北建奇功同治四年八月十八日,刘坤一在南昌就任江西巡抚,从咸丰五年算起,刘坤一从一个秀才成为巡抚,前后也就花了十年时间。
这时,曾国荃已经攻陷天京,大批太平军散处各省继续斗争,其中康王汪海洋领导的一支,辗转到达广东嘉应州。清廷把这数万人仍视为心腹之患,调动闽、粤、赣三省清军,在闽浙总督左宗棠节制下,进一步加以围攻。
刘坤一刚到南昌,即奉命奔赴前线督师。先是,湘军记名提督娄云庆、记名按察使席宝田已统军自赣入粤,并分军在江西定南厅布防。汪海洋等由平远转战兴宁、长宁,部分太平军进逼江西龙南、定南一线,欲乘隙重返江西。

刘坤一离南昌亲至赣州坐镇,以确保南安、赣州、吉安、临江、袁州、瑞州等府州县。太平军对江西的袭击不得手,又折回广东,转战于和平、连平一带,将连平攻下,“筑垒聚粮,似为负固之计”。
而两军争夺的焦点仍集中于江西龙南、广东和平。后汪海洋由龙川、兴宁迂回经平远、镇平,进扰福建邵武,拟打开北进的通道。由于清军防守严密,复折回嘉应州,于十月二十一日占领州城。
嘉应州的克复,并不表明太平军的胜利,反而使它在战略上陷入被动。这一点被刘坤一看的清清楚楚。他认为:假若太平军能冲过邵武,直接北上,而不折回,将立于不败之地。但如今太平军“聚处一城,三省官军连营而进,四面深沟高垒,使如槛兽釜鱼”,必可悉数殄除”。
所以他提出“宜急速之于嘉应城中,使之坐围,庶可制其死命,则合围未可稍缓也”。这是刘坤一凭着多年对太平军作战的经验,所作出的判断。
果然,困守在嘉应州城的太平军开始突围,受到四面八方敌人的聚歼,汪海洋壮烈战死,军队以群龙无首,四散奔逃。此战朝廷深表嘉奖,刘坤一因功获得头品顶戴的赏赐。
同治五年三月,福建崇安县农民“吃斋立会”聚众起事,号称“斋军”,势力蔓延到江西上饶、铅山等县,共有六、七千人,刘坤一派席宝田率部镇压。同时,西北部的义宁州、万载县的“斋军”亦活动频繁,抢劫团局,焚杀富户,遥遥与之相呼应。
南部赣州、南安、宁都三州府,毗连福建、广东两省,情况更为复杂,“伏莽甚众,常以抢劫营生,民气最强,动辄互相械斗”。刘坤一当时都以严厉的手段对待,派兵搜山,遍立保甲,农民稍有反抗立置重典。
同年九月十八日,继“斋军”之后,又发生铅山县茅排地方造纸和挖煤手工业工人的暴动。这件事恰巧发生在刘坤一赴广信府阅兵之际,他便迅速作出反应,派兵前去弹压。十月,又有会党号召群众袭扰义宁州城。

同治六年,奉新县群众抢劫书院、店铺。七年,东乡县爆发了农民抗粮起义。四月二日,抗粮农民再次进城,拥入县署,殴伤知县,痛击平日为虎作怅的差役。他们不但拒绝纳粮,并对想交纳钱粮的富户进行恫吓说:“谁违反规定即行捉人烧屋”。
刘坤一惊呼连年农民抗拒粮捐,“捆捉书吏,挟制官长为常事”,对封建统治威胁极为严重。最后,派副将何明亮、道员何应祺率兵才予以平息。
同治九年三月,新昌县手工造纸厂工人因业户扣发工资,举行罢工,并欲联合会党,准备举事。刘坤一鉴于事态严重,上奏弹劾了肇事的局绅、业主、知县;同时,派道员缪德菜等驰往查办。
不过他在江西巡抚任上九年读哟时间,调兵遣将,东奔西跑,始终未能扑灭农民反抗的怒火。
先督粤再督两江,卸下官身闲十年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刘坤一奉命继李宗羲之后署理两江总督。但是几个月后又奉命调补两广总督。刘坤一对洋务运动是持保守态度的,他赞成造船铸炮,而对于电线、铁路等洋务事业,却看作“变华为夷”,“期期以为不可”。
当时,左宗棠正准备出关,收复新疆失地,而李鸿章一派却大倡海防之议,朝内外发生“海防”与“塞防”之争。刘坤一拥护左宗棠出关的主张,给左写信说:若放弃新疆,“我弃人取,中国十八省将悉为大、小科斯,不独关、陇无安枕之日”。
又说:“天下正气,系公一人,伏望为国为民,节劳自爱。”“凡老成亦莫不以缓西北而急东南为非策,此其最大者耳”。
刘坤一在两广总督任上干得也不是很顺心,随着法国侵略越南的加紧,两广边防亦日益吃重。但广东的吏治、营伍、盐政等都十分败坏,时称:
“如文武各官到本任者仅二三成,余皆辗转调署”;“练兵虽云八千人,其实无一二千整数;捕盗之员弁兵勇棋布星罗,而劫案层出不穷,破获殊不多靓;缉私鱼柳一气,徒为掩耳盗铃”。
刘坤一上任后大力整顿,添雇轮船,严缉私盐;官收余盐,发商领运;严禁赌风,统一鸦片厘金。并于光绪二年八月,兼管粤海关监督。

光绪三年,广东全省大水成灾,晚稻歉收,饥民流离失所,暴动时有所闻。二百多饥民在欧就起的领导下,一举攻占佛冈厅城,引起极大震动。刘坤一派总兵郑绍忠、副将邓安邦督带兵勇分途围剿。十二月,海南岛儋州、临高县客民暴动,总兵郑绍忠、雷琼道王澍率军围剿,烧村庄、杀村民。
光绪五年四月,临高县番区凹被攻下,村民退入岩内,军队采用杀尽斩绝的办法。“斩取草薪,堆积岩口,纵火焚攻,烧毁男妇悍贼数百人,伏尸枕籍”。“追斩复百余人,余悉赴水淹毙。” 是年两江总督沈葆桢病死与两江总督任上,朝廷正值用人之际,由刘坤一正式出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
不久,中俄两国因伊犁问题日趋紧张。沙俄政府在两国边境和海域部署军队,对清政府拒绝批准丧权辱国条约和惩办崇厚施以恫吓,一时战争之说甚嚣尘上,清廷一再督促南、北洋大臣刘坤一、李鸿章加强辖区防务。
刘坤一虽口口声声称防务之重要,“不恃敌之来,恃我之有以备敌,必能战而后可言和也”。然而,对严惩崇厚失职,却表现出畏缩情绪。他深怕因此得罪英、法,而招来俄国的侵略战争,主张“暂缓崇狱,而令英居间,以舒目前。”
这种畏战求和思想正迎合了清廷的退让政策,终于在光绪六年五月十九日宣布对崇厚暂免斩监候,仍行监禁。

当时,清流派大多数成员主张对俄采取强硬立场,坚持废约,严惩崇厚。以张之洞为代表猛烈抨击军机处和刘坤一、李鸿章等。他说:
“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刘坤一身为干城,甘心畏蒽,不能任战,以解君父之忧,但恃曲赦以为侥悻之计。”“如果欲释崇厚,则必将南北洋大臣立加严谴,仍责令戴罪急修水陆防务。枢臣等职司筹笔,亦宜训谕督责,饬令实心捍患,战守兼权,无得专恃迁就为长策。”
最后,清廷终以妥协政策赦免崇厚,任命驻英法公使曾纪泽使俄重开谈判。
刘坤一看到清流派在这一场外交斗争中的坚决态度,赢得舆论界广泛的赞扬,因而称张之洞、张佩纶“实为后来之秀”,他准备金钱收买他们,结果遭到拒绝。他感慨万端,叹息自己的失败,称:“自惟粗才俗吏,不能罗致清流,而亦不欲轻为罗致,自甘于忠厚而已。”
光绪七年六月,张之洞在《慎重疆案片》中揭发刘坤一“嗜好素深,又耽逸乐,比年来精神疲弱,于公事不能整顿,彭玉麟与之筹议江防颇为掣肘”,认为他不能胜任现职。
不久,清廷召他进京述职,并免去两江总督,由左宗棠继任。从此,刘坤一在家赋闲家居十年之久。为此他大肆攻击清流派为“鸾枭同群,兰艾并植”,以发泄他的不满。

在刘坤一赋闲家居的这段时期里,清王朝危机四伏、内外交困,慈禧鉴于形势危急,不得不起用湘、淮两系重要首领以支撑危局。在这种情势下,刘坤一再次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并帮办海军事务。
刘坤一代表着湘系势力,声望日渐煊赫,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淮系势力遥遥相抗。时长江流域屡次爆发群众性反教会斗争,江苏境内丹阳、江阴、无锡、金匮、阳湖、如皋等处焚毁教堂的案件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刘坤一不分青红皂白,一概视为“匪徒潜窜,捏造无据之言,煽惑愚民,聚众滋闹”,采取严厉的镇压手段;动辄对出事地方官吏摘顶记过;对教会凭藉特权,横行不法的行为,反而美化为“好行其善”,并以赔款道歉换得暂时的苟安。
光绪二十年六月,日本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由于慈禧、李鸿章的失败主义方针的指导,以淮军为主的中国军队节节败退,战火迅速烧到我国辽东半岛,京师震动。
在此紧急关头,一部分主战派纷纷揭露淮军的腐朽无能,攻击李鸿章的畏战求和,主张抽调湘军挽回败局。十二月二日,朝命刘坤一为钦差大臣,到山海关驻节,节制关内外各军,对日继续作战。
这时,刘坤一年已衰老,且前线军队系统庞杂,矛盾重重,所以他寻找种种借口,踟蹰不前,苦苦哀求朝廷收回成命。
他自称“生长湖湘,自效力行间及服官各省,均在大江以南,于东北一切情形非所素悉。况现在关内外各军统将,多不相习,且或系将军、巡抚,或奉命帮办,未便由臣节制。加以衰老之躯,猝应艰巨,万一贻误大局,关系非轻。”
直到十二月十九日,湘抚吴大激统带所部及魏光焘、吴之恺各军拔队出关之后,朝廷再次催促他担负关内外防守和作战的责任。在三令五申之下,刘坤一只得次年正月从天津动身,乘火车到山海关。

刘坤一到山海关之后,毫无振作,丑态百出,“一日讹言倭兵至,坤一惧而三徙,其悖谬如此”。正月二十八日,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覆灭。
二月初八日,关外日军陷牛庄、营口,越辽河,侵夺田庄台,湘军闻风溃逃。同时,日本海军又攻占了澎湖。主战派的希望全部破灭,不再反对议和。清政府完全屈服下停战令,不久签订《马关条约》。
刘坤一虽以未能指挥诸将取得战争的胜利来请求朝廷给他处分,但却是一些言不由衷的官样文章。在忙碌调遣和裁撤军队之后,又从署督张之洞手中接回两江关防。
当他听到李鸿章签订屈辱求和的《马关条约》,割去台湾和辽东的大片领土,另外还需付出巨额赔款时,曾电请军务处代奏说:“兵尚可用,和可暂缓”。
台湾巡抚唐景崧在绅民支持下宣布成立民主国,他特派道员易顺鼎持函到台表示支持,并同张之洞就援台饷械一事进行磋商。
时过一月,形势发生变化,他又立即反过来攻击唐景崧“不自度量,只增中国之辱”。又要求督办处强制刘永福离开台湾内渡,否则即革去他南澳镇总兵一职,以避免日本有所藉口。
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再行临朝训政,将光绪帝幽禁在南海瀛台,散布病重消息,以欺骗舆论,混淆视听。上海租界外国报纸不断刊登文章,揭露这一阴谋。
刘坤一致书荣禄,表示担心这种弄虚作假的把戏招致严重的后果,建议“停止医案,明降谕旨,声明病已痊愈,精神尚未复元,当此时局艰难,仍求太后训政,似乎光明正大,足以息众喙而释群疑”。

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慈禧立载漪的儿子溥儒为“大阿哥”,废立之说甚器尘上。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等一千二百多人联名呈总理衙门代奏,要光绪帝“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念。”
各省督抚对废立一事皆不敢言,只有刘坤一提出异议。他向荣禄说:“君臣之义已定,中外之口宜防”。再加上英国人已提出警告,这样光绪帝有名无实的皇位算保持住了。
此后,刘坤一在督抚中的地位颇有举足轻重的份量。他和湖广总督张之洞都是长江流域的实力派,清廷和在这一带有利害关系的各国都另眼看待他们。不久,义和团运动在北方兴起,五月十九日,刘坤一即电总理衙门奏请“定计主剿,先剿后抚”。
随后,又致电张之洞表明自己的态度说:“屡电奏请速剿匪,闻仍主抚,并禁洋兵进京”,“一国且不敌,况各国乎?”
八国联军出兵攻天津时,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华仑即受命就保护长江流域英国的利益同刘、张二督进行接触。五月大沽开战之后,刘坤一把上海道余联沅和英国领事秘密接触通报张之洞。
二十五日清廷发布对外宣战上谕,刘坤一、张之洞、李鸿章视为“矫诏”,拒不遵行,并加派军队保护教堂等。刘、张通过盛宣怀从中牵线,经上海道余联沅代表刘坤一,道员沈瑜庆、陶森甲代表张之洞,三十日与上海各国领事订立所谓的《中外互保章程》,也即东南互保条约。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偕光绪帝逃往西安。她为了推卸自已的罪责和求得帝国主义的谅解,于十二月初十日发布变法上谕,表示朝廷要力图振作,实行新政。
光绪二十七年,设立督办政务处为新政的执行机构,派庆亲王奕助,大学士李鸿章、荣禄、崑冈、王文韶、户部尚书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亦参预其事。
此后数年间,清政府在新政的名义下,陆续实行了一些目的在于稳定和加强清朝统治的所谓改革。时王公大臣、地方督抚等均有条陈上奏,而以刘坤一、张之洞二人联衔会奏三疏最为著名(通称“江楚会奏三折”)。
他们在三疏中,系统地提出整顿中法,仿行西法的主张。疏上以后,博得慈禧的赞许。此后数年内,清政府的所谓新政,大抵以刘、张二人的奏折为蓝本。

刘坤一、张之洞,再加上后起的袁世凯在清廷流亡西安时,共同支撑了危局。十月,慈禧回銮前,上谕特别表彰刘坤一等“共保东南疆土”的“功绩”。
光绪二十八年九月六日,刘坤一病死于两江总督任上,享年七十三岁。清廷优诏赐恤,追封他为一等男爵,赠官太傅,赐谥“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