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创作于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踏上漫游旅途,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李白在长安期间,因得罪权贵,被赐金放还,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对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批判与不满,于是借这首诗抒发内心的情感。
诗中反映了李白的如下精神气质:
蔑视权贵:在李白所处时代,权贵阶层权势滔天,许多人攀附权贵以求名利。但李白认为权贵的行为往往虚伪卑劣,他不屑与之为伍,不愿为获取功名利禄而向他们卑躬屈膝,展现出一种傲岸不羁的精神。
追求自由:自由是李白一生的追求,他不愿被权贵的枷锁束缚,渴望挣脱世俗,自由自在地追寻理想与信念,让心灵得到释放。这句诗是他对自由生活、自由精神的强烈呐喊。
坚守气节:反映出李白在面对权贵的诱惑和压迫时,坚守自身原则与尊严的高尚气节。他将内心的自由和尊严看得比功名利禄更重要,宁愿过清贫生活,也不违背内心去迎合权贵。
草书也许更能体现李白诗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