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民家里的石头板凳,竟是找到消失千年神秘古国的钥匙,刻着2300多年前先辈的问候

南兮的人文游记 2024-09-12 00:15:52

“后世的君子们,你们好呀!”这是一条来自2300年前古人留下的问候,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守丘刻石|战国)

在今天的河北博物院收藏有一块天然的河光石,石头上刻有两行19字的“中山篆”文字,是我国已发现时代最早的石刻文字之一,属于战国时期的文物。

这块看着不起眼的石头不仅仅是“2300年前的漂流瓶”,还是一把打开神秘古国的钥匙,顺着这条线索,人们找到了史书中记载,消失了2000多年的古中山国。

你好哇!我是南兮。我们今天继续讲河北博物院的文物故事,今天出场的是守丘刻石,也叫“河光刻石”,“战国中山刻石”。

1935年前后,河北省平山县的农民在田里发现了一块大型鹅卵石,上面刻着看不懂的图案,他把这块石头搬回家放置在院子里。这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在农民家里被当成凳子待了近40年。

1974年,河北省考古队队员来到平山县三汲乡附近开展田野调查,从乡亲们口中得知有位老乡家里有一块刻着文字的大石头。考古人员看到石头上面刻着类似于金文和篆文的文字,意识到这是件文物,于是制作了拓片送到北京,请古文字专家们破解。

经过了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对这两行文字进行了破译,上面的文字是“监罟尤(囿)臣公乘得,守丘亓(其)臼(旧)将曼,敢谒后尗(俶)贤者。”

翻译过来大致意思是“为国王监管捕鱼的池囿者公乘得,看守陵墓的旧将曼,敬告后来的贤者。”

我们用现在的话俏皮地说一遍:“我们是给王打鱼的公乘得和旧将曼,现在在给王看守陵墓,后世的君子们,你们好呀!”

想象一下,2300多年前的一天,两位守陵人聚在一起聊天,感慨人生孤寂,韶光易逝,感慨自己百年之后不会再有人记得他们。

他俩突发奇想,想给后世人留下一些话,打个招呼,于是他们在石头上刻下了这两行字,期待着有一天后世人能看到他们留下的话,来一场跨越时空的问候。

史书上不会记载这两个小人物,但因为这块石头,我们认识了他们。

(守丘刻石|文字拓片)

这两行文字带来的震撼,不亚于当年发现秦始皇兵马俑上古代匠人留下的指纹,数千年过去了,我们还是能够从普通小人物的故事中找到共鸣。

而更加幸运地是,我们的文化传承从未中断,2000多年前的文字,如今仍然可以读得懂。想起那句话:“唯有文字能担此重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以及《兰亭集序》的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守丘刻石”,丘指的就是王陵。因为石头上的文字,考古学家们推测这里必然有一座王陵。

果然不久后,考古学家在平山县三汲乡发现了被盗的王陵。至此,一个深埋地下,消失了2000多年的神秘古国——中山王国,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中山国特有的铜山字形器)

战国有七雄,属于万乘之国,七雄下还有五个实力稍次一点的千乘之国,而中山国就是其中之一。

中山国为游牧民族所建,从公元前506年立国,到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存世210年见,几度灭国又复国,堪称传奇。

(铜首人俑铜灯|中山成公墓出土)

中山王陵之前虽然被盗过,仍是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许多器物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不少鼎、壶等铜器上刻有长篇铭文,记载了战国时期群雄争霸的历史事件。

(中山王cuo方壶|cuo字没法打出来)

如今河北博物院南区2层有整整两个展厅展示中山王陵出土的文物,河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有一半来自这里。

(上过《国家宝藏》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需要提醒的是,现在在河北博物院南区2楼中山王国展厅里展出的是复制品,原件放到库房里去了。

《三体》这本书中,在地球即将毁灭,人类也即将消失的时刻,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把信息保存十亿年?

书本?壁画?硬盘亦或是光盘?这些通通都不行。作者刘慈欣在书中给出了一个原始古朴的答案:“把字刻在石头上”。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块千年前的漂流瓶,让无数人感受到了跨时空的震撼。

0 阅读:4

南兮的人文游记

简介:少时读书,而今行路,以书带路,圆少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