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做缕、美玉做衣,盗墓贼都不敢盗的金缕玉衣,尸身不腐传说的背后,是虚假的永生梦

南兮的人文游记 2024-09-12 00:14:41
耗费2498片玉片、1100克金丝、需要一个熟练工匠制作10年以上,费用相当于汉代100户中等人家家产的总和……这件藏于河北博物院的刘胜金缕玉衣,是中国考古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玉制葬衣,亦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文物。在这件玉衣发现前,金缕玉衣只见于史册记载。

(刘胜金缕玉衣|拍摄于河北博物院)金缕玉衣是用来做什么的?玉衣里的尸骨还在吗?为什么汉代以后就再也没有金缕玉衣了?

你好哇!我是南兮。我们今天接着逛河北博物院。在博物院南侧的2楼,有整整两个展厅用来展示满城汉墓出土的文物。我们熟知的长信宫灯、博山炉、双龙白玉壁都在这里。

(长信宫灯|河北博物院镇院之宝)当然,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墓主人刘胜的金缕玉衣。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夫人窦绾的墓葬,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1968年,解放军某部工兵团在满城县西南方向进行隧道挖掘,意外发现了一座王陵,消息很快传到北京。当时全国正值动荡期间,文物被大肆破坏。紧急情况下周总理亲自出面,让中央、地方、部队三方秘密进行考古发掘。

(错金铜博山炉|国家一级文物|刘胜墓出土)

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刘彻的兄弟,封地在中山国,也就是今天的保定一带。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有两个中山国,一个是上一期我们讲的战国时期灭国又复国的中山古国,另一个就是刘胜的诸侯国。

作为皇室诸侯,刘胜没什么野心,只管享乐,他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生了120多个孩子。真没瞎编,这是《汉书·景十三王传》里记载的。汉代人讲究“事死如事生”,死亡是另一个世界生活的开始,于是王公贵族就把生前的奢靡生活一起带到了墓葬里。

(铜朱雀衔环杯|窦绾墓出土)同时他们又崇尚肉身不腐,灵魂不灭,玉衣这类既能彰显墓主人地位又具“防腐”功效的丧葬器甚是流行。玉衣是一种特制的丧服,全部由玉片制成,玉片之间用金丝、银丝或者铜丝编织在一起。

(窦绾金缕玉衣)玉衣也叫“玉匣”,就像匣子一样把人的遗体无缝贴合地装进去。古代认为玉是山川日月之精华,能够沟通神灵,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穿着玉衣下葬能够肉身不腐。与玉衣一同配套的还有玉九窍塞,九窍指的就是人身上有洞的地方,如眼睛、鼻子、嘴巴、肛门、生殖器等。东晋《抱朴子》中有“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的说法,古人深信用玉堵住人的九窍,精气就不会外泄,能使尸骨不腐。

(玉窍塞)

在汉代只有皇帝和王公贵族才可以穿着玉衣下葬,而玉衣也是有等级的,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个等级。

皇帝穿金缕玉衣,诸侯、公主穿银缕玉衣,其他贵族只能穿铜缕玉衣。但在目前的考古发掘里,不少诸侯也穿了金缕玉衣,有可能是私心僭越,也有可能是早期的玉衣制度尚未成型。刘胜的这件金缕玉衣,全长1.88米,第一眼看上去就像一个人躺在这里一样,腹部上的啤酒肚还清晰可见。

你可能会疑惑这玉衣是怎么无缝穿进去的,其实它的脸部、头部、四肢、手套等都是分开制作,死者去世后将各部分穿好,最后再贴合遗体缝制在一起。

金缕玉衣真的能保尸身不腐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金缕玉衣,当时出土的时候尸骨早已成灰,只剩下几枚残牙和一些骨渣。

(刘胜金缕玉衣刚出土的样子)穿着金缕玉衣下葬不仅没有让墓主人尸身不朽,反而招来了盗墓毁尸的厄运。当时很多汉墓被盗,几乎是十墓九空。三国时期,战争频发,汉朝陵墓屡屡被盗,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下葬,称玉衣是“愚俗所为也”。一方面是提倡薄葬,避免劳民伤财,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的盗墓现象太过猖獗。

(河南博物院的金缕玉衣)

因此我们现在只要在博物馆里看到玉衣,几乎可以直接确定是汉代的文物。

当年的盗贼虽然猖獗,但金缕玉衣他们是万万不敢盗的,一方面这玩意有风险,不好出手,即使盗也很难完整取走和保存,何况里边还有尸骨。另一方面盗墓界还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金银珠宝皆可盗,唯有玉器不可动”。(不过刘胜的墓比较幸运,是保存完好的)

(透雕双龙白玉璧|刘胜墓出土)

虽然盗墓贼不敢盗玉衣,但玉衣上的金线他们并没有放过。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里的金缕玉衣,出土于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墓葬被发现的时候已经被盗空了,金缕玉衣也不见踪影,考古学家在墓室里清理出了1203块玉片,金线早被扯掉盗走了。

(国家博物馆里的金缕玉衣)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后期用金线复原的,颜色也比较黄,是因为当时被盗墓贼火烧过。玉衣体现了汉代“事死如生”的“死后飞升”的极致追求,也见证了两汉丧葬玉器工艺的繁荣,亦是汉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血汗的结晶。
0 阅读:1

南兮的人文游记

简介:少时读书,而今行路,以书带路,圆少时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