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的刘少奇追悼会,有建国后的两个第一次

贱议你读史 2023-12-03 14:31:18

1980年的5月17号,这一天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刘少奇同志的追悼会,正式在北京举行。

少奇同志的追悼会,打破了建国后的两个“第一次”,即:

1、第一次在人民大会堂的万人大礼堂举办追悼会。

2、规模也是最大的一次,有上万人参加。

同时,也是在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机关单位、学校、包括驻外大使馆这些机构,都下半旗默哀少奇同志。那一刻,全国的时间仿佛都被默哀的悲伤情绪冻结了,为了少奇同志,全国停止了一切娱乐活动,人们纷纷默哀少奇同志。

万人大礼堂顾名思义,能容纳下上万人,少奇同志的追悼会现场座无虚席,大礼堂里面悬挂着一副挽联,写有“刘少奇同志追悼大会”九个大字。

大礼堂里特意安放了一尊少奇同志的遗像,高约5米,在遗像的两面,摆放着青松和翠柏。“青松翠柏”象征着四季常青,象征着一个人的高贵品质和坚定的信念,犹如少奇同志一般。

少奇同志的骨灰盒,千里迢迢从开封被迎回,此刻,正安静的放置在遗像的下面,覆盖着党旗的骨灰盒,里面的英灵此刻显得是那么的安静,尘归尘、土归土,一切都已经尘埃落定了。

河南开封,这座古老的城市,是少奇同志人生的最后一站,他的生命熄灭在了这座古老的城市。

在追悼会举行之前,负责治丧的工作班子做了具体的方案,总结起来大致是下面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1、去开封迎回少奇同志的骨灰。

2、在人民大会堂的万人大礼堂举办追悼会。

3、追悼会结束后,将骨灰撒入大海,这也是少奇同志的生前遗愿。

1969年10月17号晚上,病重当中的少奇同志,被秘密转移到了开封北土街的10号,由当地驻军负责监护。到达开封后不久,11月12号这一天,少奇同志病逝。他去世后,以平民的身份被送去开封的火葬场火化、存放。骨灰盒的编号为123,署名为“刘卫黄”。

1980年5月13号,王光美女士在治丧人员的陪同下,乘坐飞机来到了开封,来到了丈夫生命终止的城市。

专机一落地,当地负责接洽的工作人员,随即拉着一行人,马不停蹄的去到火化场,在那里的骨灰保存室里,少奇同志的骨灰盒正安静的放置在里面。他就这么安静的等待着妻子,等候着妻子把自己迎回家。

看到丈夫的骨灰盒,王光美女士百感交集,此刻相会,竟然已是天人永隔,一个在盒子里头,而一个在盒子外头。王光美抱着冰冷的骨灰盒,用自己的脸紧紧贴着,似乎在感受着丈夫的余温。那一瞬间,仿佛丈夫还在她的耳边轻声细语,仿佛听到了丈夫的声音:你来了。

结束语

追悼会结束之后,王光美用了这么七个字来总结:是喜事,也是胜利。

30 阅读:448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