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王耀武胡琏血战常德、石牌,平津二十九个武林高手受邀赴日演武,他们是赢了还是输了?

半壶老酒半支烟 2025-04-07 19:34:09

在1943年的石牌保卫战中,双方白刃格斗,三小时未闻枪声,一千五百位中国军人血洒疆场,击杀日寇三千有余;同样是1943年,王耀武在鄂西和常德苦战两场,因为斩杀日军极多,积功升任二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七十四军军长、二十四集团军总司令。

石牌白刃战之前,十八军十一师师长胡琏写下誓词:“我今率堂堂之师,保卫我祖宗艰苦经营遗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顺,鬼伏神钦,决心至坚,誓死不渝。汉贼不两立,古有明训。华夷须严辨,春秋存义。生为军人,死为军魂。后人视今,亦尤今人之视昔,吾何惴焉!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然吾坚信苍苍者天必佑忠诚,吾人于血战之际胜利即在握。”

王耀武会不会武功,石牌白刃战胡琏是不是靠武术获胜,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就在王耀武和胡琏浴血抗战期间,从十四个国术馆一千六百多人中挑选出来的二十九名“武林高手”,却远涉重洋,跑到东京去了——他们是献艺、献媚,还是耀武、扬威,请读者诸君看完“参演人员”的回忆录再下结论。

笔者也是偶然从全国政协回忆录专刊《纵横》1991年第三期上看到了这篇《一次蹊跷的“武术表演”》——此文是时任天津市武术协会会员的一位“武术家”所写,他也参加了那次“东京表演”。

那次表演为何蹊跷,他没有明写,但是笔者却越看越困惑:当时抗日战争已经白热化,平津两地怎么还有这么多有组织的“武林高手”?当时北平天津都在日军铁蹄之下,一千六百“武师”聚会,那会是怎样的场面?

那位武术家对赴日表演是十分自豪的:“1943年,由平津十四个国术馆选拔组成了中国武术队,我作为其中一员,参加了赴日本的“武术表演”。这次“表演”展示了中华武术的深厚功力,并勇挫日本摔跤高手和举重大力士,扬了国威,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至今思之犹引以为自豪。(本文黑体字均出自《一次蹊跷的“武术表演”》,读者诸君可以细细品味)”

那次赴日表演,是一个叫马良的“武术家”、军阀组织的,笔者专门查了一下这个人的资料: 他是解放前第一所官办武术学校山东武术传习所的创始人,还当过日伪济南维持会会长、伪山东省省长、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1943年的马良还有个特殊的身份,就是“北平武术协会主席”。

1943年夏天,马良召集北平八个国术馆、天津六个国术馆共一千六百多人到北平中山公园开会,参会人员看到的马良可谓八面威风:“四十多岁,穿便衣,身边有四个穿黑制服、挎匣枪的卫兵,来去坐小汽车,派头很大。”

所谓匣枪,那是平津地区对驳壳枪的俗称,也叫盒子炮。马良能的卫兵能带着驳壳枪耀武扬威,他是什么人,那就不用笔者介绍了。

马良宣布了组建团队赴日表演的消息,一时间众武师摩拳擦掌,公推的六位有名望的“武术家”为裁判,三天的激烈角逐,场面热闹非凡:“当时这个消息已传遍北平城,所以选拔那天,场外人山人海,掌声、喝彩声始终不断。”

读者诸君请注意:那可是1943年的北平呀!从1937年七七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那里的老百姓过的是什么日子?

“比武大会”的热闹场景,让笔者想起了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因为报名者太过踊跃,三天时间初赛选出的一百二十九个武师不得不在第四天进行总决赛,这才选定了二十九人,其中就有《一次蹊跷的“武术表演”》的作者和他的师弟,他们所在的“第六国术馆”共有七人入选。

这二十九个“武林高手”在马良的带领下,从北平坐火车到秦皇岛坐轮船,过海后又换乘火车驰往东京。

到了东京的“表演”场地,这些武师才发现:“观众席上都是带枪的日本士兵,没有平民百姓。我们由马良带领,雄赳赳列队进入表演场。”

请恕笔者愚钝,实在想不出在汉奸马良(马良的汉奸身份是山东省高等法院认证并逮捕的)的带领下,这些“武林高手”怎么会“雄赳赳”?

中国武林高手来“表演”,观众除了除了清一色的日军,居然还有日本天皇:“我们在台下距天皇很近,看得十分清楚。天皇看上去有40多岁,面容黄瘦,没有表情。”

“武林高手”们有没有受宠若惊,那位武术家没写,但他们的卖力表演,确实得到了“观众”认可的——他们使出看家本事,表演了双鞭、空手夺枪、三节棍对枪、双手带群枪:“大家精神抖擞,龙腾虎跃,场上一片刀光剑影,两耳传来阵阵风声。”

表演完之后,中国的“武林高手”还跟日本武士“同台竞技”,而且都“打赢了”,那位武术家说他们“欢欣鼓舞,扬眉吐气,大家谈论时,尤感精神振奋,给坚持反抗日本侵略者斗争的人民群众以很大鼓舞”,但是笔者却有这样的担心:日本人邀请中国武林高手去表演,肯定是没安好心,这些“武林高手”把压箱底的绝招都展示出来,就不怕日军偷师学艺、师我技以制我吗?

汉奸马良带领的二十九个“武林高手”,在日本好吃好喝两天,心满意足地返回平津并受到热烈欢迎,这件事如何评说,读者诸君心中自然有杆秤,笔者只是有一些问题搞不明白,要摆出来向大家请教。

抗战期间,无数武功高手奔赴前线,有的道观全部牺牲;也有“世家”将日寇奉为上宾,不管如何战乱,他们都安然无恙。这种不同,也体现在所谓的“武林”之中。

抗战期间,北平天津那些“正规武馆”的武林高手们在干什么,为什么没有被日军打压、取缔,背后的原因大家都清楚,这些人属于什么性质,大家更不可能不知道。

“赴日表演”的“武术家”的回忆文章应该如何分析,笔者不敢妄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绝大多数武术家都是有良心的,比如二十九军的“破锋八刀”,就是出自于沧州武术名家马凤图为西北军编写的《破锋八刀》和《白刃战术教程》,马凤图的长公子,也牺牲在长城抗战之中。

就是在这令人难忘的1943年,王耀武和胡琏血战常德和石牌,平津二十五个“武林高手”去赴日表演,表演归来者还颇为自豪,这件事一直让笔者难以释怀:如果抗日武术名家马凤图当时也在平津,又会如何评价马良“精选”武师去日本表演这件事?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平津武林的水很深,能在战乱中开那么多武馆、有一千六百人聚会比武,这些事情都令人难以理解,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件事居然被参与者当做光荣来回忆,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诸君,对这件事又会作何评价?您认为那些武师赴日表演是什么性质?他们应该算什么人?他们的比赛,应该算赢了还是输了?

在笔者看来,他们出发时就已经输了,在“擂台”赢了也是输了,这其中的奥妙,您看清楚了吗?

0 阅读:18

半壶老酒半支烟

简介: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