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时代,存在一种不良习俗,称为“绝户之食”。
在一个村庄里,若有一家人去世且没有后代,村里的乡绅就会将他们的所有财产出售,整个村子的人便聚在一起欢聚,直到把所有的钱花光为止。
还有一些家庭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女儿结婚后,父母去世,村民们便想方设法剥夺女儿的继承权,分割她家庭的财产。
岁月如梭,我们进入了新的时代,生育的质量也有所提高,封建观念正在逐渐消失。然而,为什么某些农村家庭依然面临绝户的困境呢?
01
父母对儿子过于宠爱,逐渐培养出了一个不成器的孩子。
村中有一家人,家里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父亲在附近的工厂上班,母亲则在家里从事农业。
父亲对男孩的偏爱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女儿初中毕业后,便要求她们去工作,并且强烈要求两个女儿将所赚的钱寄回家中。
父亲说:“女儿呀,把钱寄回来,我帮你们存着。等你们结婚了,再一把给你们。”
女儿非常懂事,几乎把打工赚的钱都交给了父亲。每当过年过节回家时,还会为父母购买衣服和裤子。
大女儿结婚了,本以为可以带走自己打工赚的钱。没想到父亲却反悔了,不仅不愿意给她一分钱,还索要了十八万的嫁妆。
小女儿已经成婚,由于嫁在本地,彩礼要求不高,但她的打工收入也没有给我们。
毫无疑问,两个女儿结婚后,和娘家几乎没有了联系。
儿子从小受到父母的过度溺爱,什么都不被限制,因此养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学业也不成。到了四十岁左右,依然没有找到伴侣。
父亲目睹女儿成婚,儿子却一直单身,尝试了许多方法却都无效,最后他决定躺平,不再过问这件事。
在现实生活中,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许多农村父母认为儿子能够继承家业,延续家族的血脉,因此对儿子的重视程度远超女儿,这让女儿们感到不满和委屈。
受到宠爱的儿子,往往肆无忌惮;而被忽视的女儿,却逐渐疏远。这使得家庭的关系发展,变得不正常。
在家庭中,儿子如果无能为力,那么延续家业几乎是没希望的。有些人成为了败家子,不仅无法继承家业,甚至还可能引发法律问题,使一切都付诸东流。
02
一家人身处社会底层,却对此毫无察觉,孩子们在选择伴侣时却十分挑剔。
在父母或祖父母看来,能够在乡村修建一座大宅子,拥有几亩土地,养几头猪和一群鸭子,就被视为致富了。
有些家庭在农村和县城各有一处房产,因此认为他们已经摆脱了底层的生活。于是,当儿子要找对象时,他们觉得这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随着时代的进步,村庄里拥有大房子的家庭已不再罕见,农作的收入也不再被视为重要。即使在县城有自己的房产,如果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和产业,家庭仍然会处于社会的底层。
家庭条件较差,但内心却向往更高的社会地位,导致孩子在选择伴侣时过于挑剔,完全不明白自己的实际情况。
我同村的小毛,在上世纪的几十年代,已经住上了红砖房。小毛选择了邻村的一个女友,但她的母亲却认为“门不当户不对”,作为准婆婆的她,处处为难小毛。
小毛和女友分手后,小妹的妈妈说:“我们家条件好,找个媳妇轻而易举。”
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小毛依然没有找到伴侣。
想一想,如今的女性,有多少会始终屈从于婆婆的控制?即使娘家条件不佳,女性依然能够选择外出工作,成功找到合适的伴侣,甚至在城市中购置房产,安定下来。
在农村中,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确实是令人羡慕的,但在整个社会中,这样的家庭却显得平常。过于自我抬高,眼光过于远大,只会让机会一次又一次地溜走。
03
这个家庭的品德极差,因而受到亲戚和村民的嘲笑。
在明末清初时期,《醒世姻缘传》一书中,叙述了一个令人反感的故事。
晁夫人的母亲在丈夫去世后,将儿子视为心头肉,悉心抚养。
儿子在母亲的过度保护下,逐渐变成了一个不懂道德的人。
儿子长大后,和村中的已婚女人交往。被女人的丈夫察觉后,狠狠地揍了他一顿;随后家族的人对那位妇人进行了严厉的斥责。
一个村庄,甚至是一个县,面积都不算大。只要有点动静,大家都会听说。
隔壁村的许多人,往往都是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同学。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什么事情能藏得住呢?
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一个强势的人物,像个地方的霸主;或者这个家庭成员曾经入狱,做了许多不道德的事情,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受到社会的排斥。
在本地为儿女寻找伴侣确实是个挑战。一开始,就会面临一些熟悉情况的人强烈的反对声。
最令人担忧的是,某些家庭中,年轻人因犯罪而入狱多年,根本没有机会去寻找伴侣。即使结婚了,也可能面临离婚,原本和睦的家庭因此支离破碎。
04
绝嗣的情况可以分为三种:家庭没有子女;家庭有子女,但子女选择不结婚不生育;家庭有子女,但女儿选择远离家乡,儿子则终身单身。
首先,孩子们都应该一样,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以便具备独立建立小家庭的能力。
其次,家庭成员积极行善积德,树立良好形象,吸引周围的人愿意介绍对象,从而促进婚姻的成功。
第三,不要过于坚持“门当户对”的观念,而应尊重孩子们的决定。只要他们喜欢的,都是合适的。珍惜缘分,婚姻自然会变得简单。
其四,在开放的时代,我们应当主动寻求外部发展机会,而不是顽固地守护一块小天地,一座老房子。在异乡扎根发展,亦是一种传承家业的方式。
一个家庭的改善,始于积极的思维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