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予军衔,一位特殊的将领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他就是韩练成,这位曾在蒋介石身边潜伏多年的地下党员。韩练成1942年在重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一直在国民党军队中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他不仅在莱芜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更为我党提供了众多重要军事情报。然而,由于其入党时间较短,在大授衔时该授予何种军衔成为一个难题。周恩来特意询问他的意见:"是要中将还是上将?"韩练成的回答,展现了一个真正革命者的胸怀与境界。
文章大纲:
一、从西北走出的革命将领

韩练成的早期经历
与共产党的首次接触
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发展历程
二、隐秘战线上的无声奉献

1942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与周恩来建立联系的经过
在国民党军队中的秘密工作
三、为革命立下赫赫战功

莱芜战役中的关键作用
为我党提供重要军事情报
1948年公开投奔解放区
四、功成身退显胸怀

1955年授衔前的特殊考量
周恩来与韩练成的对话
谦辞上将选择中将的深层原因
革命者的精神境界

55年大授衔前,周恩来询问一位入党五年的将领:要中将还是上将?
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予军衔,一位特殊的将领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注。他就是韩练成,这位曾在蒋介石身边潜伏多年的地下党员。韩练成1942年在重庆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一直在国民党军队中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他不仅在莱芜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更为我党提供了众多重要军事情报。然而,由于其入党时间较短,在大授衔时该授予何种军衔成为一个难题。周恩来特意询问他的意见:"是要中将还是上将?"韩练成的回答,展现了一个真正革命者的胸怀与境界。
戎马一生为革命向前行
1909年,韩练成出生在甘肃固原一个普通家庭。那时的西北,军阀混战不断,年轻的韩练成选择了从军之路,进入冯玉祥的西北军。

1926年,北伐战争如火如荼,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战争也成为韩练成人生的转折点。在军中,他结识了共产党员刘志丹,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深深吸引了韩练成,他决心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命运弄人,就在他准备入党之际,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共组织遭到严重打击。
1929年,马鸿逵背叛冯玉祥投靠蒋介石,韩练成作为马鸿逵部下的军官,被裹挟其中。这个看似不幸的转折,却为他日后的革命工作创造了条件。
1930年5月的一场战斗,彻底改变了韩练成的命运。当时,蒋介石在河南归德督战时遭到冯玉祥部队突袭,情况危急。作为64师独立团团长的韩练成接到求援电话,立即率部解围。

这次营救让韩练成得到了蒋介石的重用。蒋介石破格将他列入黄埔军校三期学籍,并赐名韩圭璋。
随后的岁月里,韩练成在国民党军队中步步高升。他先后担任第46军副军长兼170师师长,后又升任16集团军参谋长。
表面上,韩练成是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但内心深处,他始终怀念着当年未能实现的入党愿望。国民党内部的互相倾轧,更坚定了他寻找共产党组织的决心。
在这段时期,韩练成得到了李宗仁、白崇禧等国民党高层的赏识。他们都不会想到,这位看似忠心耿耿的将领,内心却始终向往着共产党的革命事业。

这段经历为韩练成日后成为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奠定了基础。他不动声色地在国民党军队中升迁,积累影响力,为之后的革命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重庆暗夜伏蛰,终觅革命之路
1942年,重庆的冬夜格外漫长。在这个国民政府的陪都里,一位军界高层正在等待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
韩练成通过地下党员康泽的引荐,终于与中共重庆地下党取得了联系。这一天,他在一间普通的茶馆里见到了中共地下党负责人。双方约定了联络暗号和接头方式,韩练成也正式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

入党程序并不简单,组织对韩练成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考察。在这期间,韩练成继续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要职,表面上忠于蒋介石,实则为中共提供大量军事情报。
1942年底,一个隐秘的场合,韩练成举起右手,面向党旗宣誓。从这一刻起,这位国民党军队的高级将领,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入党后的韩练成开始了更为艰巨的地下工作。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持续向党组织传递国民党军事部署、人事调动等重要信息。这些情报对中共的军事行动起到了关键作用。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日趋紧张。韩练成被任命为国民党第四绥靖区副司令。在这个位置上,他暗中策反了不少国民党军官,为我党争取了大量军事力量。

1946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韩练成面临着更大的考验和风险。他一边要应付国民党高层的监视,一边还要为我党提供战场情报。
莱芜战役前夕,韩练成通过秘密渠道,将国民党军队的部署图和作战计划送到了我军手中。这些情报为我军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1947年初,由于身份可能暴露,组织决定接应韩练成回到解放区。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韩练成带着一批重要军事档案,成功突破国民党的封锁线。
回到解放区后,韩练成立即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他为我军提供了大量关于国民党军队的情报,帮助制定作战方案。这些情报对我军在多场战役中取得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解放战争最后阶段,韩练成担任了华东野战军参谋长。他运用自己在国民党军队多年积累的经验,为我军的战略部署提供了宝贵建议。
1949年,新中国成立。韩练成继续在军队担任要职,为建设新中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他的革命生涯,在新的历史时期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如今回首往事,韩练成在重庆的地下工作经历,堪称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传奇。他以一个地下党员的身份,在敌人心脏地带进行秘密工作,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场建功,将军为国献忠诚
1947年,华东野战军总部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这位身着便装的中年人,正是刚从国统区突围出来的韩练成将军。
到达解放区后,韩练成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军事工作中。他向华东野战军司令部详细介绍了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情况,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莱芜战役中,韩练成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凭借对国民党军队的了解,为我军制定了精确的作战方案。这场战役歼灭国民党军六个师,缴获大量军事装备。
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对韩练成的表现给予高度评价。韩练成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参谋长,开始了他在人民军队的新征程。
1948年,辽沈战役打响。韩练成参与制定了围歼东北国民党军的作战计划。他提供的情报帮助我军准确把握敌军动向,为战役胜利奠定基础。
淮海战役期间,韩练成再次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根据对国民党军队指挥官的了解,准确预判了杜聿明的行动意图。这为我军及时调整部署,最终全歼敌军提供了重要依据。
1949年初,平津战役打响。韩练成参与指挥了对国民党军的围歼作战。他运用自己在国民党军队的经验,成功策反了多支敌军部队。
解放战争胜利在即,韩练成被调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他积极参与接管上海等大城市的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韩练成继续在军队担任重要职务。他参与组建了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部队,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韩练成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参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对他为革命事业作出贡献的又一次肯定。
1955年,全国开始评定军衔制度。组织上考虑到韩练成的特殊情况,专门请示周恩来总理。周恩来亲自找韩练成谈话,询问他的意见。
在这次谈话中,周恩来说:"你虽然入党时间不长,但为革命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你是愿意授予中将还是上将军衔?"这番话体现了党中央对韩练成同志的信任和重视。
面对周恩来的询问,韩练成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觉悟。他说:"我是1942年才入党的,资历尚浅,不应该享受那么高的待遇。"这番话展现了他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
这段历史,记录了一位革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韩练成将军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不是靠军衔的高低来衡量,而是要看他为人民做出了多少贡献。
革命精神永存,将军功绩流芳传
1955年9月,中央军委正式授予韩练成中将军衔。这个决定体现了组织对他的认可,也反映了他谦虚谨慎的优秀品格。
授衔仪式上,韩练成身着崭新的中将军服,神情严肃而庄重。他站在授衔台上,接过军衔证书的那一刻,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军衔的获得并没有影响韩练成的工作态度。他依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军队建设工作中。
1956年,韩练成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在这个岗位上,他为建设新型现代化军队献计献策,推动了人民解放军的发展。
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员,韩练成特别重视部队的实战训练。他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官兵训练情况,指导军事演习。
在国防部工作期间,韩练成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他主张加强技术兵种建设,注重军队现代化,为我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59年,韩练成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他积极参政议政,为国防建设建言献策。
1962年,韩练成被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在这个岗位上,他致力于军事理论研究,推动了我军军事理论的发展。
军事科学院期间,韩练成组织编写了多部重要军事著作。这些著作总结了解放战争的经验教训,对后人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72年,年近古稀的韩练成仍然坚持工作。他经常为年轻军官讲授军事课程,将自己的战争经验传授给下一代。
在晚年,韩练成开始整理自己的革命经历。他记录下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为研究中国革命史提供了重要素材。
1982年12月,韩练成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他的一生,是一部革命奋斗史,也是一部军人报国史。
中央军委对韩练成同志的逝世给予高度评价。追悼会上,众多老战友追忆他的革命生涯,缅怀他的卓越贡献。
韩练成的一生,书写了一个革命军人的光辉篇章。从秘密潜伏到转战沙场,从建设军队到培养后人,他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他的事迹被编入军史教材,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部队经常组织官兵学习韩练成将军的革命精神。
今天,在军事博物馆里,依然保存着韩练成将军使用过的物品。他的中将军服、军用地图、作战笔记,都成为了珍贵的历史文物。
韩练成将军的故事,启示后人:真正的革命者,不在乎个人得失,而在于为人民服务。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