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行之才刘子久,44岁任河南省委书记,复出后又任劳动总局顾问

崔以安沧桑史 2025-01-21 13:24:41

百行之才刘子久,44岁任河南省委书记,复出后又任劳动总局顾问

1936年,一位刚从北平军人反省分院出狱的革命者,悄然来到了河南开封。没人知道,这位看似普通的地下工作者,曾是山东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会组织者。他8岁时就被塾师称赞为"百行之才",20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经坎坷却初心不改。他就是刘子久同志,这位44岁便担任河南省委书记的革命家,为何会在建国后的某个时期被撤职?又是什么原因,让他在晚年重获重任,出任国家劳动总局顾问?让我们跟随着这位"百行之才"的足迹,一起探寻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少年出众,投身革命

世人皆知刘子久是我党早期的革命家,却鲜有人知他早年的求学经历竟如此传奇。

1901年,在山东广饶刘集村,一个叫刘俊才的孩子出生了。这个后来改名刘子久的孩子,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天赋。村里的老人常说,刘家书香门第,三代读书人,到了刘子久这一辈,更是青出于蓝。

1909年的一个春日,刘集村的私塾里发生了一件轰动乡里的事。年仅8岁的刘子久在背诵《论语》时,不仅一字不差,还能对每句话的含义娓娓道来。塾师听后连连称赞:"此子堪称百行之才!"

"百行之才"这个称号在当时的山东乡间并非浪得虚名。据当时的同窗回忆,每当塾师教授新的经史子集,刘子久总是第一个完成作业,而且答案常常令塾师惊叹不已。

1913年,12岁的刘子久考入了刘集振华高小。在这里,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开始接触到了新思想。当时的振华高小有一位进步教师,经常给学生们讲述辛亥革命的故事,这些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年少的刘子久。

七年后的1920年,19岁的刘子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山东省立青州第十中学。这所学校成为了改变他一生的转折点。在这里,他遇到了两位重要的人物:王尽美和王翔千。

王尽美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成员,当时在学校担任教员。他经常在课后组织学生讨论社会问题,探讨救国道路。王翔千则是学校里的进步学生,后来成为了山东地区著名的革命者。

在王尽美的影响下,刘子久开始系统地阅读进步书籍。每到周末,他都会和王翔千等同学一起研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渐渐地,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1921年春,经王尽美介绍,刘子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不久,他就承担起了重要任务——在山东组织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学会。这个研究会表面上是学术团体,实际上却是传播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当时的山东,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刘子久带领研究会成员走村串户,一边做调查研究,一边宣传革命思想。他们白天装作商贩或游学士子,晚上则秘密集会,讨论革命策略。

1922年夏天,在东营一个偏僻的村庄里,刘子久组建起了鲁北地区第一个农民协会。这个协会虽然规模不大,却为后来党在鲁北地区发展农民运动奠定了基础。

从一个饱读诗书的少年,到革命火种的播撒者,刘子久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负"百行之才"的美誉。而这,仅仅是他革命生涯的开始。

二、转战华北,铸就功勋

世人都说刘子久是山东的革命先驱,却鲜有人知他在华北地区的革命历程同样可歌可泣。

1929年初,一个重要的任务落在了刘子久的肩上。当时的山东被军阀韩复榘严密封锁,各地党组织之间的联系基本断绝。组织决定派刘子久担任中央巡视员,负责重建和恢复华北地区的地下党组织。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刘子久化装成了一名游方郎中。他背着一个装满中药材的箱子,徒步走遍了绥化、大同、冀南等地。表面上,他是给人看病卖药的大夫,实际上却在暗中联络各地的地下党员。

在大同,刘子久遇到了一件险事。一天傍晚,他正在一家茶馆里与地下党员接头,突然闯进来一队军警搜查可疑人员。关键时刻,刘子久镇定自若地拿出药箱,装作正在为茶馆老板开药方,这才化险为夷。

经过半年的奔波,华北各地的党组织终于重新建立起了联系网络。在刘子久的细心指导下,许多曾经陷入瘫痪的基层组织重新恢复了活力。

1930年春,刘子久回到山东,立即着手筹划潍河暴动。这次起义虽然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但在当地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起义期间,刘子久带领农民群众收缴了大量军阀的武器,这些武器后来成为了山东抗日武装的重要装备来源。

然而,革命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1931年秋天,刘子久在北平开展革命宣传工作时,不幸被叛徒出卖。他被关押在"北平军人反省分院",这是当时臭名昭著的监狱之一。

在狱中,刘子久并没有消沉。他利用每天固定的放风时间,在狱友中传播革命思想。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很快就在狱友中收获了不少追随者。

看守们以为刘子久只是一个普通的政治犯,却不知他正是中共在华北地区的重要领导人。就这样,刘子久在狱中一待就是五年。

1936年初的一个雨夜,在党组织的精心策划下,刘子久终于获救出狱。组织考虑到他在华北地区已经暴露,便让他转移到河南开封继续开展地下工作。

两年后的延安,当刘子久在六届六中全会上见到毛主席时,毛主席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同志,你终于来了!"这简单的一句话,让刘子久感受到了组织对他多年来工作的肯定。

就这样,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在刘子久的人生履历上悄然铺展开来。这位在华北大地上辗转奔波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

三、豫省风云,运筹帷幄

世人只知刘子久在豫皖苏地区担任要职,却不知他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革命岁月。

1939年春,刘子久从延安回到河南,接任八路军洛阳办事处主任。当时的洛阳,表面上是国民党统治区,实际上却暗藏着众多地下党组织。刘子久以办事处为掩护,巧妙地开展统战工作。

在一次接待国民党军官的宴会上,刘子久提出要为国军伤员提供医疗援助。这个提议立即得到了对方的欢迎。借着救治伤员的机会,办事处成功地在国统区建立了多个秘密联络点。

1940年,刘子久被任命为中共河南工委书记。当时的河南,国民党顽固派势力强大,开展革命工作困难重重。刘子久采取了一个特殊的办法:他让地下党员打入国民党县政府,成为基层工作人员。这些同志白天做着普通的政府工作,晚上则秘密发展革命力量。

到了1941年,刘子久又调任中共豫西省委书记。这一时期,他开创了一项独特的工作方法:将革命根据地建在深山区。在桐柏山区,他带领党员们修建了多个秘密山洞,这些山洞不仅是军事据点,还成为了培训革命干部的重要场所。

1942年,日军在河南发动扫荡。刘子久带领豫皖苏边区的党组织,采取了"山上建据点,山下打游击"的策略。他们白天隐蔽在山林中,夜晚则下山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桐柏革命根据地的创建。1945年8月,在刘子久的主持下,豫西部队和新四军第5师在桐柏山会师。他们利用当地复杂的地形,建立起了一个军民共建的革命基地。这个基地不仅成为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后方,还培养了大批革命骨干。

刘子久在豫皖苏边区的工作中,特别注重发动群众。他提出了"村村都有党支部,家家都有共产党员"的口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经常深入农村,和农民同吃同住,了解群众疾苦。

在推动土改工作时,刘子久采取了稳步推进的方针。他首先在试点村进行试验,总结经验教训后再逐步推广。每到一个村,他都要详细了解当地的土地分配情况,确保土改工作既不偏激,又不保守。

1944年,44岁的刘子久出任河南省委书记。这一年,王树声、李先念和戴季英等人也来到河南组建工委。在刘子久的统筹协调下,河南的革命力量迅速壮大,为后来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这样,在豫皖苏这片热土上,一场又一场革命斗争在悄然展开。刘子久带领着广大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革命赞歌。

四、挫折与重生

世人常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就连德高望重的刘子久同志,也曾经历过人生的低谷。然而,正是这些挫折与重生的经历,让这位老革命家的一生更加传奇。

1950年6月,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内气氛凝重。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因为土改工作中的问题,刘子久被撤销了候补中央委员的职务。这对于一位奋斗在革命第一线近三十年的老党员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然而,组织并没有放弃这位老同志。考虑到刘子久在群众工作方面的丰富经验,组织很快就给了他一个新的岗位——全国总工会文教部部长。

在全国总工会的岗位上,刘子久展现出了与过去不一样的工作作风。过去他在河南工作时,常常是雷厉风行,大刀阔斧。而在总工会工作期间,他变得更加稳重细致。

1951年春天,全国总工会召开了一次特殊的会议。会上,刘子久提出了"教育先行,循序渐进"的工作方针。他认为,工会工作不同于革命斗争,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智慧。

这个观点得到了与会同志的一致认可。很快,全国总工会就在各大企业开展了工人文化教育活动。这项工作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产业工人,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2年,刘子久又接受了一项新的任务——兼任国家劳动部副部长。在这个岗位上,他主要负责劳动保障和工人权益保护工作。

有一次,某厂发生了一起工伤事故。刘子久立即带队前往调查。在详细了解情况后,他不仅督促企业对受伤工人进行及时救治和赔偿,还推动制定了一系列安全生产规定。这些规定后来成为了我国最早的劳动保护法规之一。

在劳动部工作期间,刘子久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每当遇到重大决策,他都要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即便是一些细小的工作规定,他也要反复推敲,力求周密完善。

1953年,全国开展工资制度改革。刘子久提出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这个原则不仅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也充分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

就这样,在全国总工会和劳动部的岗位上,刘子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能够重新站起来,继续为党和人民工作。

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刘子久赢得了组织和群众的信任。在他的带领下,全国总工会的文教工作和劳动部的保障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成绩,为他后来重获重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世人都说刘子久同志晚年重获重任是命运的眷顾,却不知这背后,是他数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的结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经年过古稀的刘子久被任命为国家劳动总局顾问。这个任命,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但是在基层工会组织中,却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

1979年初春,北京一家纺织厂来了一位老人。这位老人不是来视察工作,而是像普通工人一样,坐在车间里听取大家对劳动制度改革的意见。这个老人,正是时任劳动总局顾问的刘子久。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刘子久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他走访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数十家工厂,收集了上千条工人意见。这些意见,后来都成为了完善劳动保障制度的重要参考。

1980年夏天,全国工会系统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会上,刘子久提出了"制度建设要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他说,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完善。这个观点,为后来的劳动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推动劳动保障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刘子久特别注重细节。每一项制度的出台,他都要反复推敲,确保符合实际情况。有一次,一份关于工伤保险的文件摆在他的办公桌上。他连续修改了三天三夜,只为了让每一条规定都更加合理可行。

1982年,全国掀起了企业改革的浪潮。面对新形势,刘子久提出了"既要保护工人权益,又要促进企业发展"的思路。这个思路不仅体现了对工人的关心,也显示了对企业发展的重视。

在基层调研时,刘子久经常和工人们促膝长谈。他不仅关心工人的工资待遇,还特别关注他们的生活条件。在他的建议下,许多企业建立起了职工食堂、托儿所等福利设施。

1985年,一份来自山东的调研报告引起了刘子久的注意。报告中提到,一些企业因为效益不好,拖欠工人工资。刘子久立即组织人员深入调查,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后来被写入了相关政策文件,成为了保护工人权益的重要依据。

晚年的刘子久虽然职务是顾问,但工作热情丝毫不减。每当有人劝他多休息时,他总是说:"只要还能为工人群众做点事,就是最好的休息。"

1988年8月,刘子久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在他的一生中,既有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也有默默无闻的基层工作。但无论在什么岗位,他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为群众服务。

在他生前工作过的单位里,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点点滴滴的平凡工作。但正是这些平凡的工作,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平凡的印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