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华语音乐之中,儿歌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我们小时候接触的所有儿歌几乎都是华语音乐最好最好的“细糠”,不论是罗大佑的《童年》还是《我的祖国》、《歌唱祖国》以及《让我们荡起双桨》都是最好的音乐作品。但是不同于其他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一曲子在网络上引发的巨大讨论:
网友A:“每次听到这首歌,都感觉有一种忍不住流泪的冲动。”网友B:“为什么这首歌感觉很悲伤?”今天我们从音乐的角度来具体解析一下,为什么《让我们荡起双桨》拥有一种悲伤感?具体如下:
1:《让我们荡起双桨》是用小调五声音阶创作的旋律,天然有忧郁悲伤和摇摆不同于其他的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是首非常特殊的曲子,因为他作曲逻辑并不是我们以儿歌匹配的大调明亮色彩旋律,而是走向了小调旋律。这里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一下:
大调:色彩情绪是明亮的,欢快的,整体的氛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色彩。比如说《童年》的欢快。就是A大调音阶。小调:色彩情绪是灰暗的,整体的紧张度较高,氛围色彩走向了一种隐藏的不确定和动荡。
在具体的音阶构造上《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阶是中国传统的羽调式:
由 la-do-re-mi-sol(简谱6-1-2-3-5)组成,对应中国民族调式的羽调式。
音程关系为:小三度(la-do)→ 大二度(do-re)→ 大二度(re-mi)→ 小三度(mi-sol)→ 大二度(sol-la)
这里的关键音程是:la-do(小三度):奠定忧郁基调,但比西方小调更“柔和”(因缺少导音si的尖锐倾向)。mi-sol(小三度):在五声框架内形成“嵌套式哀愁”,类似水墨画中的淡墨晕染。因为这两个音程的存在,所以《让我们荡起双桨》本质上就是一个忧伤的基调。
这首歌的悲伤的的确确是源于作曲的调式,但是作曲为什么选择这种悲伤才是我们听到感受伤感的主要原因。那么为什么《让我们荡起双桨》在作曲上走向了这么一种悲伤的基调呢?而不是走向了大调呢?
2:成人对于童年的回忆底色就是悲伤。《让我们荡起双桨》描述的是成年人的悲伤
我们理解《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作曲为什么选择小调五声音阶的原因,需要切入作曲人的思路:刘炽对于音乐的创作初衷就是按照成年人感情世界的标准和会议,来对童年进行描绘。
《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正确创作思路和情景应该是这样的:
刘炽作为成年人在工作的时候,看到了北京北海公园有着一群穿着白色衣服带着红领巾的学生正在郊游。就像我们在路上看到学生游戏一样,我们会停留,会看着他们无拘无束的童年生活。而想起我们小时候的童年。可是童年再也无法回去了,我们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和痛苦。这种成年人视角下的童年,就是悲伤的底色。
刘炽的作曲,就是基于这种淡淡忧伤的回忆而创作的。在最初这首歌的版本之中,并不是由童声演唱的,而是由成年人演唱,那种基于成年对于童年的缅怀和怀念思绪,悲伤更为明显。这天然契合“朝花夕拾”的伤感色彩。所以整体上,在做出的作曲基调上,这首歌本身就是基于音乐会议和童年的失去而作曲的。

是在歌曲的改变之中,加入了童声演唱,才将这种悲伤慢慢隐藏。但是本质上悲伤的色彩还是隐藏在旋律和歌词之下。那么为什么刘炽要最终选定这样作曲呢?有什么深意吗?答案:真有。《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背后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悲伤。
3:《让我们荡起双桨》描述了1955年的北京小学生,并不属于全国儿童和学生。在刘炽的作曲之下,我们通过乔羽先生的歌词会得到更深层次的答案: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北海公园
这里的描述是指,在北海公园划船游戏的学生。但是全国只有一个北海公园,也只有一个北京。这个时候大部分的孩子都是比较困苦的,只有首都会好一点。其中“做完了一天的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我问你亲爱的伙伴,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已经明确点出,《让我们荡起双桨》是有音乐的功能性作用的。
这里就藏着悲伤原因的三点核心:
第一重:童年对于成人的底色是悲伤。第二重:我们看到了别人的童年,而我们不曾拥有,是悲伤的。当我们已经成年,看到现在的学生时,总会有一种我们当年怎么样怎样?这就是悲伤的底色。同样1955年看到北海公园学生时,刘炽也好、乔羽也罢,他们都会这种感觉,我们自己的童年远远不如当下孩子的童年幸福。第三重:《让我们荡起双桨》写的童年不是大部分人的童年,是只属于北海公园学生的童年。首都的学生和农村的学生是不一样的,1955年可能大部分的农村都没有学校。农村的学生不会有荡起双桨的机会,他们可能是渔农,需要拉网作业最苦最苦的渔农。而大部分的孩子是不会有划船的机会。也就是说——《让我们荡起双桨》的底色是: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乔羽
大部分人对于童年划船本身就是有一种强烈的陌生感,这种陌生感之下藏着的是就是:我们童年并不相通的深层次原因。所以本质上《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陌生感和底层思路,是走向了淡淡的悲伤感。这并不是一种错觉,而是在歌词、作曲、编曲上都在极力营造的一种感觉。慢板、长拍、小调加上这样的歌词,本身就是非常的悲伤。
综上,我们会发现,不管是歌词还是作曲上,《让我们荡起双桨》都是非常明确的走向了悲伤色彩的基调。这种长线的教育滞后性,也是只有等到我们长大之后才能感受到。小时候只是觉得这歌好听,旋律好听,童声好听,并不会想太多。但实际上等到了我们真正听懂的时候,其实已经不再拥有童年。这就是彻底的人生悲伤。
听起来悲伤?不会吧。我以前听起来是真的有一种在八九十年代里在人民公园里和小同学们休闲荡舟的感觉,最多只是有一种对以前年代的怀念。每个人的心境不一样吧。
让我们荡起双桨,白杨和小河,我最喜欢的歌啊!所以那个改了让我们荡起双桨的东西真该死!
原来是55年,我一直以为创作年代是70年80年代,这么早,中国刚从战火中走出来,贫困、疾病,极度的落后。
再回首恍然如梦。
现在为止也没有看到过几首与之郎郎上口类似的歌曲了
别人的双桨和少年宫,是我小时候触不可及的梦
你听动漫歌曲更悲伤,因为童年已经过去
你听了想哭那是你心情不好,现在这社会压力大,忆苦思甜很正常,小时候我们唱这歌从来都心情愉悦
有点真实,也有点扯淡。那个年代的文化作品,所有的作品,都必须要控诉旧时代,赞扬新时代!这是当年的政治硬要求!即使你中了大奖开心得要死,也得加一句怀念过去的苦!所以,不是这一首歌有忧伤,是所有那个时期的歌,都得忆苦思甜,悲旧赞新![得瑟][得瑟]
确实是这种感觉
去听dj版不就不悲伤了?
是谁给我们安排了幸福的生活,安排,有些恐怖
能在那儿上学的最少是北京户口的吧?反正不是普通的。
悲伤原因:做完了一天的功课[裂开]我没有……所以后面的都与我无缘
我觉得捉泥鳅听着更悲伤
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评一下
原来如此
那首“我们坐在高高的骨灰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更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