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资历浅的杜聿明究竟如何快速崛起,成为老蒋的救火队长

妙之评过去 2024-08-16 18:23:01

在解放战争中,杜聿明被称为老蒋的救火队长,基本上哪里情势危急,就有杜聿明的身影,三大战役杜聿明就参加两个,而且他还在东北和华东,和我军两大战神——101和粟裕都交过手,在东北战场一开始的时候,一度还占据上风。

可能很多人会问,在国军内部,可供老蒋选择人不算少,比如白崇禧、关麟征等人的军事能力并不在杜聿明之下,为何老蒋唯独信任小杜同学呢?

要知道杜聿明虽然是黄埔一期生出身,但直到1945年他才被晋升为中将(铨叙军衔)。

而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通过两个维度来探讨一下,杜聿明的“救火队长”晋升之路。

大决战时期的救火队长杜聿明(剧照)

准入门槛:黄埔系

要想成为救火队长,首先第一点就是——黄埔系出身。

为何老蒋一定选择黄埔系出身的将领呢?

其实还是老蒋所谓额的“45岁”理论。所谓的“45岁理论”指的是国军内部的嫡系里面,如果不是绝对信任的少数人,超过45岁就会被老蒋,踢出重用名单。

以早期跟老蒋的“士官系”和“保定系”为例。

从1912年开始算,保定军校一共办了9期14年,基本上都是1年半一期。以学员们平均19岁入学为标准,1期毕业生,多数为1889-1890年出生,比如唐生智、李品仙等人;二期为1891-1893,比如陈继承和刘峙等人,三期为1893-1895,比如白崇禧、黄绍竑等人,四期,1893-1894,胡宗铎等人,五期-六期,为1895-1896.,比如叶挺、张发奎和薛岳等人。

保定军校的毕业生们

到了9期,也就是最后一期,基本上为1898-1900年出生,比如陈诚、何基沣等人。

这些人在抗战结束后(1945年),基本上都过了45岁。

而在这些人里面受到重用的基本上都是老蒋的固定统治搭子,比如陈诚、顾祝同、刘峙等人,如果不受重用,则基本上被彻底放弃,比如旁系出身的薛岳、张发奎、余汉谋,中央军出身陈继承、 蒋鼎文和徐庭瑶等人。

那么为何,这些人45岁以后,就不受重用呢?

保定军校6期毕业的粤军名将们,左到右为1895出生的张发奎,1898年出生黄琪翔以及1891年出生的吴奇伟

第一,就是这些人已经不堪重用

这些人,以刘峙和蒋鼎文为首。早年的时候也是奋力作战的主,刘峙在中原大战时期的表现堪称国军“战神”级别的表现,而蒋鼎文的教导2师(王牌第9师),则是国军里面最能打的部队。

早些年,这些将领都是锐意进取的进步青年,但到了抗战时候,这些人开始位高权重之后,心思也开始活络,喜欢贪墨、舞弊,姨太和金票一大把,早就久疏战阵,基本上已经把打仗技能全都忘了,刘峙在保定的溃败,蒋鼎文在一战区被称为“飞将军”。

这也在说明,这些曾经为老蒋开疆拓土的八大金刚早已堕落腐化,在想让他们将自身性命拖入到战场,抱着九死一生的决战态度,显然是不可能的

虽然老蒋依旧给他们高官厚禄,加以笼络,但想要再上战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

福将刘震(剧照)

第二点,则是现实考虑

这些之前给老蒋当打手的人,当初对手是谁,中原大战虽然号称百万大军参与,但参加的模式仍然是很原始的军阀格斗制游戏。到了围剿红军时期,国军经常掌握着3-5倍的优势兵力,跟我红军打阵地战和对攻,战争强度并不算高(主要是我军以游击战去袭扰他们)。而在这个舒适圈下,这些将领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

相反到了抗战时期,这些将领在日军优势火力之下,接连失利,防线被日军冲击的七零八落,在正面战场也是处处挨打,能力不行,实际上到了抗战后期,除了薛岳、傅作义等少 数几人之外,国军保定系的这些老一辈大将,基本上都或多或少因为能力太差,被老蒋弃用。

在指挥抗战的顾祝同,战绩乏善可陈

而保定系和士官系的没落,黄埔系必然崛起。

国军黄埔将领们的成长,在早期是一直跟在保定系后面学习,围剿红军阶段,多数人是旅长和师长,到了抗战早期时期很多人就已经成长为军长和师长,比如胡宗南、关麟征、宋希濂、黄杰和杜聿明等人,在这期间他们也打了很多轰轰烈烈的战斗,比如关麟征在台儿庄、宋希濂在富金山、俞济时在万家岭、杜聿明在昆仑关等,他们已经开始从战场上的执行者成为决策者。

到了抗战末期,国军的精锐们已经是以黄埔系为主导,远征军和驻印军的精锐皆是黄埔学生组成, 在30个集团军总司令上就有11个是黄埔学生。

部分黄埔系的集团军总司令

换句话话来说,到了抗战结束, 一线作战的战区、集团军及以下军完成了从保定系到黄埔系的转变!

很显然,对于老蒋来说,有理想,有抱负的黄埔少壮派们,可比那些已经远离一线指挥岗位的老油条们更敢打敢拼,同时相对而言,还更忠诚!

自然而言,到了解放战争老蒋更愿意用黄埔学生军人。

黄埔学生们

黄埔学生这么多,为何是杜聿明?

话说回来,黄埔学生,特别是是黄埔一期优秀的毕业生这么多,老蒋怎么又会选择杜聿明当救火队长?

我们先来看看杜聿明的发迹……

早年杜聿明可是背到家了,毕业后没参加北伐落后于同学,好不容易去南京,还碰到老蒋下野,黄埔生们都自身难保,1931年在南京的杜聿明甚至还没解决温饱问题,好在被张治中和徐庭瑶发现其军事才能,一路当上了王牌25师的旅长和副师长。

可随后又被关麟征霸凌,最后只能离开王牌25师,去交辎学校当了上校教官。

杜聿明和关麟征

抗战爆发后,在恩人徐庭瑶的提携之下,杜聿明厚积薄发,当上了王牌200师的师长(战力最强的一个师),随后在斗争的漩涡中,又当上第5军军长,并在昆仑关大捷中,声名鹊起,已经算黄埔一期的平均水平之上了,但名声还是比如宋希濂、关麟征等人。

而到了第一次远征缅甸作战中,杜聿明的第五军表现出色,而且其本人通过野人山将第5军带回国得到了老蒋的信任,从此将其当升嫡系培养,并在抗战末期升任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和昆明警备司令。

其咖位已经可以和关麟征、宋希濂、王敬久、王耀武等人相提并论了。

黄埔系的名将们

那杜聿明是如何,继续弯道超车,将自己这几位一期的学生挤在了后面呢?

这主要还得从一件事说起

在1945年8月的时候,杜聿明在老蒋的授意下,昆明警备司令杜聿明直接指挥邱清泉的第5军全面掌管昆明防务,并带领嫡系部队到了昆明五华山地区,将一直对自己很好的“龙云”给软禁了,这也就是著名的“五华山抓龙云”事件。

在这件事之后,西南唯一一个敢反蒋的人就被杜聿明收拾了。

后来杜聿明被老蒋给撤了,但明眼人都知道杜聿明是在替老蒋背锅,而杜聿明对于此事也是一直缄口不言,这也让老蒋对他更加赞赏。

这样一位听话、朴实的将领,确实难得,光亭同学(杜聿明字)不仅打仗厉害,关键时候还很听话和主动背锅。因此作为对于杜聿明的补偿,老蒋将东北保安司令的这个肥差送给了杜聿明。

从这个时候开始,杜聿明在职务方面就在黄埔系里面,也就仅于胡宗南等少数几人。

担任东北i保安司令的杜聿明

有一说一,杜聿明在东北保安司令这个位置上,前期干的还是有模有样的。

在担任司令之后,杜聿明先是率领52和13军绕过山海关,偷袭出关的我军,并控制了沈阳、锦州和葫芦岛等城市和隘口。在1946年初,他又调集了新1、新6、71军和滇军2个军出关对我东野发动进攻,在沙岭、四平保卫战等对我军造成不小损失。随后又趁机拿下长春、鞍山等地,让我军一度退到松花江以北。

不过,在我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后,逐渐在东北站住脚,杜聿明在我军春季和夏季攻势中连吃败仗,再加上自己身体不好以及陈诚的排挤,杜聿明只能在1947年下半年被迫离开东北。

整体而言,我军在东北3年,杜聿明确实是最难缠的对手,这个变现在国军中算及格以上水平。

强大的国军东北美械部队(剧照)

而相比之下,他的同僚们可就不这么幸运了……

在1947年,国军关内的黄埔名将们的表现连杜聿明一半都没有,王仲廉和王敬久作为兵团司令,在中原和华东的作战中粟裕和刘邓打穿,3月份的莱芜战役,更是让王耀武损失惨重,被粟裕打的灰头土脸。而更早之前的李默庵,在苏中还是被粟裕七战七捷,关麟征倒是没上前线,但低情商的他搞出了一个“一二一”事件,被赶出云南,只能去当黄埔校长,另一位宋希濂则还在西北平乱……

所以说,这个阶段其他国军战绩不行,光亭同学自然也就被拔高。

仅从指挥能力上将,杜聿明还擅长于大兵团作战,手下更是能人无数,比如东北的郑洞国、廖耀湘和陈明仁,华东邱清泉、舒适存等人,这些人都很认杜聿明。

故而,从硬核指挥上来讲,杜聿明是有能力当救火队长的……

精锐美械国军

当然,还有一个关键点,是老蒋最喜欢用杜聿明的,就是

”光亭同学老实,白身一个,容易控制……”

看看杜聿明救火队长的职务,东北剿总副总兼冀热辽前进公署主任,徐州剿总副总兼徐州前进指挥所主任,这都是属于钦差大臣性质的,只有指挥权,没有实际的兵权。

而且杜聿明因为其身上复杂的背景(亲人是我军烈士),在国军内部过的一直如履薄冰,很多时候也不敢搞派系,虽然他资源很丰富,手下也信任他,这一点就让他更适合做:孤臣。

不会对老蒋造成威胁。要知道老蒋最恨的就是黄埔学生搞派系,1947年6月,陈诚从山东撤走,在胡琏的建议之下,本来想让关麟征去指挥山东国军,但老蒋知道关麟征不老实,像在山西搞陕西帮(胡琏和关麟征都是陕西人),直接否定了这个建议。

老蒋和杜聿明(剧照)

这可见对于杜聿明的能力,以及他的性格和处事风格,老蒋是非常满意的,自然也会乐意让他当救火队长……

5 阅读: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