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我军在每个战略区都成了专门用于和国军进行决战的野战军,比如东北是东野(四野),华东和苏中就是陈粟的华野(三野),在中原则是刘邓的中野(二野)。而构成每个野战军基础战力的,便是其下辖的各大纵队。
我军的纵队基本上是等同于老蒋这边的“步兵军”或者“整编师”的配置,都是纵队下辖师(东野、华野),以及步兵旅(中野、西野、华北野战军)。人数多的在3-5万人,少则1-2万人。
因为各大战区实力不同,所辖纵队人数和战力也是有高有低,强的如“东野五虎”、“华野六大主力”等,
那么,在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五大野战军中,就纵队实力而言,到底哪个最强呢?
本期,跟随雨田君一一解密
四大野战军指挥员,粟裕暂代陈老总(剧照)
头等纵队,东野和华野头等纵队,自然是要数我军野战军两大拳头——陈粟的华野,以及101的东野。
陈粟的华野,主力纵队等同于国军里面的“硬核桃部队……”
1947年,在山野和华中野战军合并成新的“华野”过后,副司令粟裕和参谋长陈士渠也对各纵队的装备编制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大致为
“1个连6-8挺轻机枪,1个营有4挺重机枪、2门81毫米或者4门60毫米迫击炮,团里面有1个机枪连(迫击炮)和一个迫击炮连(4门81毫米迫击炮)1门92式步兵炮,纵队有一个炮兵营(9门75毫米山炮或者野炮),部分主力纵队为炮兵团(18门制)”
当时华野的这个配置和国军全美械或者精锐的日械军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但基本上是达到了普通国军的水准,甚至还要碾压一些国军的杂牌部队。
华野的炮兵部队
而到了1948年年底,经过外线作战缴获、以及济南战役胜利,华野纵队的编制已经得到了史诗级加强。
到淮海战役时期,虽然华野经过豫东、济南两大战役,部队并未满员(除了9纵之外,其他纵队都在2.2-2.8万人之间),但并不妨碍粟裕围攻黄百韬兵团。
当时粟裕手下的华野主力纵队,基本上能做到
“连下辖9挺机枪,营有步兵炮,团有重迫击炮(华野100毫米迫击炮已经实现量产)和,师一级有步兵炮兵连和山炮连组成的混合炮兵营,纵队下辖18或者27门制炮兵团”
而这个阶段的华野部队,就已经达到了国军美械主力为标杆的“硬核桃部队”的标准, 在华东战场,国军也就第5军的装备能稍微领先一下华野,其他各军皆是比如或者等同。
强大的三野(剧照)
华野纵队在我军里面已经很豪华了,可跟东野还是有点差距。
以1948年的华野为例,他们精锐纵队在装备上,仅仅是等同于1947年东野纵队的标准,在人数上都是2-3万人,重炮数量也是20多门左右。
1948年9月,东野在辽沈战役前的装备就已经实现蜕变,同等时间段东野是要更强于华野的。
在人数上,东野和华野虽然都是纵队下辖师,但东野一个师是齐装满员的12000人,而华野平均为8000人左右,步兵师人数层间的差距,也让东野在轻重机枪、迫击炮以及步兵炮等领域领先于华野大概40%左右。在重武器上,东野纵队的炮兵显然更强。
以辽沈战役的4纵为例,防守塔山的他们一共装备山炮26门,野炮10门,榴弹炮3门。合计39门,基本上达到了师下辖炮兵营(9门制),团下辖炮兵团(18门制)的标准,要知道4纵在进攻塔山前也有伤亡,损失了部分装备。
东野强大的炮兵部队(剧照)
到了1948年辽沈战役结束,东野的纵队已经在规模和装备上,实现了对关内各野战军纵队的全面超越。
如东野五虎中的第1、2、3和6纵,一个纵队就能在人数和装备上顶国内包含第5军在内的2-3个国军五大主力军,或者一个兵团。
以韩先楚的东野3纵为例。
入关时候已经升格为4师制纵队(补入一个独立师),总人数为5.8万人,合计1.6万支步枪,30000支短枪,轻重机枪接近1300挺,小中口径迫击炮410门,以上装备皆是关内美械国军的2倍。
在重武器上的优势就更明显了,山野炮等重炮合计83门,基本上达到了每个步兵师下辖一个山炮营(12门制),纵队配属野榴炮团(36门制)的标准。
东野入关,装备非常的豪华(剧照)
这个标准放在关内,比国军一个兵团还要多,是华野主力纵队的3倍左右。
因此在头等纵队的比拼上,东野是独一档的存在。
第二批次,中野、华北和西野东野和华野,对其他纵队的领先可以说是断崖式的,“和兵强马壮”的这两个野战军纵队比起来,其他野战军则因为历史原因以及战区发展限制,要显得劣势很多,只能算第二批次纵队。
在大别山的我军(剧照)
比如,中野。
受制于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影响,中野在晋冀鲁豫和抗战时期,积累的很多重炮只能被迫留在北岸,以及在大别山区就地掩埋,就连野司直属的炮兵团只能改编扶经县游击大队打游击。可想而知,中野在大别山过的有多苦。
1947年,在大别山的中野6个纵队,在战前还有12万人,到了从大别山转移出来之后,也就5.8万人,一个纵队也就1万人出头,其中最少的2纵才12000人,这个标准放在东野里面,其实也就是相当于1个师左右。
在这里雨田君不得不感叹,刘邓的中野(二野)为了革命胜利牺牲太多了……
中野在大别山损失很大(剧照)
言归正传,中野人数少是一方面,装备劣势更为明显。
1948年,中野主导的围歼黄维兵团战事胶着,粟裕让陈士渠率领3个纵队前往支援,其中就有在华野里面只能算二等的7纵,可华野司令陈老总(当时在中野担任副司令)看到7纵司令成均的时候,打趣道
“你们7纵炮兵团共有16门山炮,每门炮120发炮弹时,你这个炮兵团比全部中野的家当还要多啊”
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野当时的困难。
中野为数不多的野炮
以当时中野最强的陈赓4纵(加上9纵合计6个旅15个团)为例:
“人数4.4万人马步枪,轻重机枪去哪个1000挺,太行小炮348门(掷弹筒)、小中口径迫击炮193门,重武器上山炮20门,重迫击炮2门”
整个中野在淮海战役期间,6个纵队山野炮加起来才40门左右,不说和东野五虎相比,哪怕是后起之秀的钟伟12纵还差一点(该纵山野炮55门)。
这个困境一直持续到了渡江战役时期,改编成二野之后才出现了好转,在1949年4月,2野虽然达到了1500门炮,但多数是小炮,重炮数量勉强到了161门,等同于东野2个3纵(40军)。
改编成二野之后强大的炮兵(剧照)
中野的纵队,好歹在晋冀鲁豫时期还富过,彭总的西野,则是全程都在困难中和胡宗南在博弈。
1948年西野一个纵队,下辖2-3个旅,总兵力和大别山时期的中野相差不多,也是在1.2-2万人左右,主力的1、2和4纵人数比较多一点,1947年底西野在进行完秋季攻势的时候,一共也才5个纵队7.5万人。在步枪、轻重机枪上和华野、东野相比也仅为60%左右,而且部队严重缺乏重炮,整个野战军的重炮和中野一样,都不如人家东野1个纵队多。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西野严重缺乏弹药。
1948年2月,陈老总在陕北参加会议期间,就听到彭总介绍西野的状况,也感慨道
“他们(西野)每打一仗,每门山炮只准打5发炮弹,迫击炮每门只能配5发到15发炮弹,而我们则是炮弹300-500发,我们是不是没有足够的弹药就不会打仗?”
可见西野在西北,确实打的很艰难……
西野攻城部队,用的还是山炮
华北野战军和中原、西北两大野战军也是较为类似。
每个纵队的编制,基本上也是人数在1-2万人左右。
以1948年杨成武的第三兵团为例,其部下辖3个纵队,分别是第1、2和6纵,人数分别是1.6、1.6和1.7万人, 每个纵队下辖3个旅左右,整个兵团仅为5.4万人,在人数上还不如入关的东野一个纵队多。在这一点上和中野较为类似,不过在炮兵火力上上还是要强于中野不少,比如纵队下辖有山野炮营。
华北野战军旅级炮兵(剧照)
总体而言,西野、中野和华北野战军的步兵纵队相差不大,在装备火力上大致等同于1/2的华野,1/3的东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