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杜聿明赶走孙立人后,为何不让郑洞国去当新1军军长?

妙之评过去 2024-08-25 18:08:33

1947年开始后的东北战场,国军在南满和北满都节节败退,而国军的溃败除了我军的凌厉的攻势之外,将领间的矛盾和勾心斗角也是一个主要的败因。

在这些矛盾里面,又以两位虎将之间的最为激烈,这两人就是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与身为他下属的新1军军长孙立人,两人之间甚至一度还是仇人的关系。

那么可能有很多人会问,为何既然孙立人这么难管教,杜聿明不直接将他调走,让自己的心腹,也是知己好友的郑洞国出任新1军军长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郑洞国没必要,也不可能当新1军军长。

杜聿明和郑洞国(剧照)

孙杜矛盾,郑洞国平替孙立人?

按照惯例,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孙杜交恶的来龙去脉。

早在1942年,还是抗战时期的第一次远征缅甸作战中,孙立人就和杜聿明有过交集。

在缅甸战场,杜聿明是远征军副指挥,同时也是出国的三个军之一的王牌第5军军长,而孙立人在从税警总团出走后也被编入张轸的66军,担任新38师的师长。一个副总指挥,一个军长,杜聿明职务是要高于孙立人的,但因为三个军是分开作战的,两人之间并没有多少交集。

可即便只这样,也不妨碍两人在缅甸的出色战绩,杜聿明手下的2个师在缅甸都取得歼敌4500以上的大胜,而孙立人师也有仁安羌解救英军这样振奋人心的战绩。

国军第一次远征作战(剧照)

到了,1942年4月,日军攻占曼德勒,第一次远征也以失利告终,按照老蒋的说法就是:缅甸任务结束,远征军应该也要撤退。可在撤退的时候,杜聿明和中缅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发生矛盾。

史迪威是要将部队带到印度整顿,而杜聿明则认为国军就应该回到国内。

1942年4月底, 在日军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杜聿明率领第5军以及节制的66军新38师(孙立人师)准备沿着密()那撤退回国内,可就在这时新38师师长孙立人却认为不应该走缅甸森林返回国内,因此擅自带兵跟随史迪威去了印度,而杜聿明则从野人山回国,结局都知道,杜聿明损失惨重,而新38师得以保存。

暂且不论两人这次选择谁对谁错,可孙立人在战场上抗命,着实让杜聿明对他的印象就不算好,别看杜聿明虽然仅仅是节制新38师,但好歹也是临时长官,部下和他不一条心,任谁也会不高兴。

但这个插曲,仅仅是两人在抗战中的唯一一次合作,虽然看不上,但也没多往心里去。

史迪威和孙立人

可抗战结束后,杜聿明就任东北保安司令,而孙立人的新1军被派往东北,也让两人第二次合作,而这次两人的矛盾却不是一般的大。

1946年3月,杜聿明率领东北国军主力大举进攻四平,可这个时候作为新1军军长的孙立人却擅离职守,竟然跑去国外接受英女王的授勋,这个奇葩的操作直接让杜聿明血压飙升,但进攻四平迫在眉睫,他也只能让郑洞国去新1军暂代军长指挥所部攻击四平城。而另一边的孙立人直到战役快结束才回来,回来之后还想摘桃子,为自己揽攻占四平的功劳,气的杜聿明差点暴走,从此两人在东北战场开始较劲。

1946年4月底,在四平战役结束,北上追击我军主力的过程中,孙立人看到杜聿明偏心让廖耀湘去占领长春,果断撂挑子,仅派一个师去应付,气的杜聿明直接暴走,骂道“功利小人……”

担任新1军军长的孙立人在东北期间

1946年5月, 国军60军184师在海城被我军包围,杜聿明让孙立人立即率部去解围,可孙立人说老蒋让当他预备队还放了三天假,坚决不肯去,而正是两人直接这么扯皮,也让我军有充足的时间包围并迫使海城之184师起义,直接扭转了南满的形势。

1947年3月,在第三次下江南作战中,我军围住并重创71军2个师在靠山屯,但在此之前我军在包围该军的时候,杜聿明就让孙立人率兵前往,可孙立人却选择按兵不动,让陈明仁差点被我军俘虏,战后杜聿明在总结会上大批孙立人,没想到孙立人也不惯着他直接暴走,并说道

“以此赏罚不明,是非不辨,而一味邀功逶过,实兵家之大忌。”

就这样两人矛盾彻底激化,杜聿明直接告状到南京,孙立人被从新1军军长之位撤掉……

作为东北保安司令的杜聿明是孙立人的长官(剧照)

郑洞国如果是用现在的角度上看,确实是孙立人一个很好的平替。

其一,就是郑洞国是新1军的初代军长,1943年在印度蓝姆迦成立新1军的时候,郑洞国就在众多的候选者中脱颖而出,担任军长。在新1军期间,也得到了史迪威和老蒋的双重认可,对于新1军的将领也很熟悉,下面的人也很服郑洞国这个人,他当新1军军长自然是不需要磨合,能无缝衔接。

其二,郑洞国的能力很强,抗战期间就参加过台儿庄、昆仑关和枣宜等会战是百战之将,在四平战役中他就短暂指挥过新1军,在他的指挥下新1军迸发出的战斗力比孙立人带领时还要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郑洞国和杜聿明关系最好,杜聿明在指挥上肯定没有障碍,甚至在服从度上还会更高, 不会存在推讲相互之间推诿的现象,更利于杜聿明机动指挥。

郑洞国将军

杜聿明和老蒋,皆不愿让郑洞国当军长

可纵使我们认为郑洞国更适合当新1军军长,但作为顶头上司的杜聿明和老蒋,是不希望他当军长,这倒不是他们对郑洞国不满意,而是太过于满意,而不愿他屈就。

首先,我们要明白郑洞国是什么身份?

他在1943年就当了新1军军长,而到了1947年已经过了4年,再让他回去当军长,就显得不太合适,这不是磕碜人么。

要知道在抗战结束的时候,老蒋让郑洞国去重庆担任其侍从室侍卫长,但郑洞国考虑到自己性子太急,不太擅长处理内务就婉拒了。随后被一直欣赏他的汤司令挖到了第三方面军,担任副司令,这个副司令职务如何呢?举一个例子, 黄埔大师兄是第一方面军副司令,这样就可知这个副司令的含金量,起码是集团军总司令级别,1945年9月,郑洞国跟随汤恩伯前往南京,同时就任京沪警备司令部副司令。

抗战结束后得到表彰的郑洞国

可以说郑洞国在抗战结束后,早已就是兵团级(集团军级)要员,是当时杜聿明死缠烂打,请求郑洞国去东北担任保安副司令,帮助他一起作战的,虽然是东北保安副司令,但和杜聿明是情同手足,说是杜聿明在东北最信任的将领一点都不夸张。

想通这一点,按照杜聿明和郑洞国的关系,你让一个东北保安副司令去当军长,不是故意让老友难堪么。

郑洞国和杜聿明的友谊(剧照)

那么,可能很多人会问,国军里面就经常有兼职的情况,人家杜聿明可以让郑洞国以副司令的名义兼任新1军军长。

而说到这,就不得说郑洞国在东北国军中的地位以及1947年新1军的任务了。

在东北国军序列中,郑洞国是东北保安副司令,虽然副司令有很多,如梁华盛(也是杜聿明心腹)等人,但真正能成为杜聿明信赖的左右手的也就郑洞国。

当年四平街前线作战的总指挥就是郑洞国,在1946年8月,杜聿明让他以副司令的身份指挥13和53等军对热河的李运昌部进攻, 随后的“三下江南和四保临江”等作战,杜聿明因为两线作战,所以有的时候顾头不顾尾,正是郑洞国一直给他补锅,两人一南一北,比如第四次临江保卫战就是郑洞国策划的。

因此,对于郑洞国的使用,杜聿明就是让他一直担任方面和战区作战的一把手,哪有一把手还兼任个军长呢?

国军第四次进攻临江(剧照)

而且再退一万步来说。

当时新1军已经从精锐变成了鱼腩?

在三下江南之后,新一军战力损失1/3,9个团有3个团被我军重创,最为关键的是杜聿明还给新1军穿小鞋,当时的新1军已经从野战军变成长春地区的固定守军,作为防守部队,战力和威慑力已经大打折扣,哪怕是郑洞国去了,也改变不了新1军被废结局,与其当一个守备军的军长,不如让郑洞国以副司令继续指挥新1军作战。

故而,基于郑洞国的职务,以及新1军已经从野战军作为守军,杜聿明是压根不想让这个人才被限定在一个职务内,自然也不会让他作为新1军军长,哪怕兼任也不行。

后期担任剿总副总的郑洞国(剧照)

除了杜聿明这边不愿意让郑洞国委屈,老蒋这边还是一个重要因素。

当时杜聿明在进入东北之后,已经是一人之下了,在东北熊式辉只管捞钱,军事方面都是杜聿明在做主。

东北的7个精锐王牌军里面, 新6军是杜聿明的基本盘, 杜聿明对新6军的影响力,甚至比对关内的第5军还强;第71军虽然杜聿明在换师长问题上与陈明仁有过矛盾,但总体来讲陈明仁还是很服杜聿明,起码不会捣乱,听指挥;同样听指挥的还有杜聿明的老部队52军,军长赵公武、梁恺、师长李正谊、刘玉章都和杜聿明关系不错,滇军的孙渡等人和杜聿明关系也是不差的,虽然杜聿明抓龙但也有很多人想投靠中央军,杜聿明无疑是一个桥梁。

可以说除了石觉的13军、周福成的53军以及孙立人的新1军外,基本都被杜聿明掌握,可13军和53军在1946年6月以后就被调到热河打通北宁线,实际上已经远离东北。

国军第五军派系,郑洞国也在其中

一旦让杜聿明掌握新1军,那东北就真的是他一言堂了,这是老蒋所不能容忍的,他可以重用杜聿明, 但肯定不会给杜聿明放权,让其成为一股势力。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郑洞国因为杜聿明与老蒋二人关系,肯定是不能当新1军军长……

0 阅读:45

妙之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