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采矿许可排行榜:中国狂揽16%,美国零蛋?小国躺赢?

马赛克 2025-04-21 18:01:14

国际海底管理局(ISA)最新数据显示,全球已发放深海采矿勘探许可证总面积达14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4个韩国的面积。

那么,在这场海底资源争夺战中,出现了怎样的分布和排名,中国能分到蛋糕的多少,而美国的占比又是如何呢?请看以下图表统计: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我们中国获得许可证面积高达22.5万平方公里,占总量的16%,稳居第一的位置。这绝对是好事,毕竟在海底的世界里,存在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它们可以弥补我们工业链中的资源缺口,减少对外国资源进口的依赖。当然,就目前而言,要全面开采海底矿产,技术尚未成熟,但是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达7062米和深海机器人的落地,对于深海探索的科技产品越来越多,批量挖掘指日可待。

除了我国之外,传统欧洲工业强国,包括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波兰等获得的许可也不少,整体占比约为25%。不过需要提醒的是,目前这些国家在深海勘探和开发方面,技术也非常片面和零碎,需要抱团。当然,俄罗斯应该不会参与抱团,一方面是现在关系很僵,另一方面大熊目前主要聚焦于北极海域,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对于欧洲国家来说,有个好消息是,德国基尔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的采矿设备已进入商业化测试阶段。

一般这种事,肯定也少不了亚洲一些相对“有头有脸”的国家。图表上可以看到印度、韩国、日本和新加坡获得的开采许可面积也不小。

印度许可证面积约7.5万平方公里,重点开发印度洋中脊的多金属硫化物,毕竟作为人口大国来说,后面想要发展或者弥补工业化来说,陆地资源远远是不够的,也需要靠海吃海;日本依托“地球号”深海钻探船,主导西北太平洋矿区的勘探;韩国则与新加坡合作,投资海底矿物加工技术。这三个国家经济发达,但是国土面积小,资源极其有限,将眼光投向海洋是必然途径,因为有钱有技术。

相比之下,图表上有些地理课都学习不到名字的岛国,也拥有不少面积,就有点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了。毕竟根据国际海底管理局的规定,要获得许可,得有技术和项目,不是近海就可以。

这些岛国的代表包括汤加和基里巴斯,它们获批的是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CCZ)的富矿区,开放方式是与发达国家合作(如汤加与加拿大DeepGreen),以勘探权换取分成收益的方式进行。

有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作为全球经济和技术都最为发达的国家美国,在图表上竟然找不到一席之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老美不入群,国会因“主权让渡”与环保争议僵持不下,死活不批《海洋法公约》,自然也拿不到ISA的海底采矿许可。不过,这并不能阻止老美参与蛋糕的分配,它们通过企业合资形式(例如美国公司Lockheed Martin与新加坡合作开发CCZ矿区)也吃得满嘴油。

美国现在的状态像极了错过双11促销的剁手党——一边嘴硬“我不需要ISA的许可证”,一边偷偷研究怎么用私人公司的潜艇“偷矿”。毕竟按照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估算,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区的多金属结核价值超过15万亿美元——足够还清美国国债,还能顺带买下特斯拉和苹果。

虽然很多国家都获得了海底挖矿的许可,但是争议和质疑却从未停止。

首先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支持开拓海底矿产的人认为海底矿产是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例如一辆电动汽车需消耗约40公斤镍和15公斤钴,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40年全球锂、镍需求将增长40倍以上。而反对者则警告ISA监管框架尚不完善,环保标准与赔偿机制缺失,采矿活动破坏深海生态系统。例如比利时GSR公司测试显示,单台采矿机作业可导致方圆10公里生物群落灭绝。

其次是资源博弈下的合作与冲突。如何建立全球认可的环保标准?如何将开采需将成本降至现价的1/3以下,以实现商业化规模化开采?ISA如何需在各国利益间找到共识点,协调各国合理有序开采,而不是引发新的争端和冲突?

最后就是ISA计划于2025年出台《深海采矿法典》,中国、欧盟正积极影响条款设计。要知道,一般来说老美都是各种规则制定的参与者,这次被剔除,后面肯定会少不了各种阻挠和不承认,那么海底矿产的许可证会不会就变成虚设了呢?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 阅读:0

马赛克

简介:想正经的看图文,想娱乐的看视频,生活需要点马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