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晋之云
曾经那惊艳众人的“水花消失术”,于全红婵而言,既是往昔的荣耀,亦是当下的挑战。
身高从1.43米蹿升至1.53米,体重从38公斤增加到46公斤,全红婵正在经历跳水运动员最大的挑战——发育关。
在温莎跳水世界杯上,她与队友陈芋汐角逐,终惜败于对方,无奈只得屈居亚军。曾经的“杀手锏”207C动作,如今成了她的“噩梦”。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芋汐凭借稳定的发挥,连续两站比赛后来居上,成功逆袭,这背后,是两位年轻运动员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
温莎的冰与火之歌
加拿大温莎,这个以汽车工业闻名的城市,见证了中国跳水队又一次的辉煌。
陈芋汐以417.55分的总成绩摘得金牌,全红婵则以407.55分紧随其后,比赛的过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全红婵于前三跳展现出卓越的表现,一度以18分的优势领先对手。
然而,在第四跳207C(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这个动作上,她出现了重大失误,仅得到64.35分。
这个动作,于东京奥运会时曾助力她斩获高分,彼时被赞为“杀手锏”,然而今朝却沦为她的“噩梦”。
陈芋汐精准地瞅准时机,以92.40分的超高分数完成相同动作,刹那间便扭转了比赛局势。
最后一跳,两人都选择了难度系数为3.3的5253B,最终陈芋汐以微弱的优势锁定了胜局。
这场比赛不仅展现了两位顶尖运动员的实力,也揭示了她们在成长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成长的烦恼与蜕变的喜悦
对于18岁的全红婵来说,身体的快速发育就像一把双刃剑。
从东京奥运会至今,她的身高已经从1.43米蹿升至1.53米,体重也从38公斤增加到46公斤。
这样的变化,对于需要精确控制身体姿态和空中转速的跳水运动员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国际泳联的研究数据显示,体重每增加1公斤,空中转速就会减慢0.1秒。
身高每增高1厘米,入水角度的偏差就可能超过2度,这看似微小的变化,却足以影响比赛的最终结果。
“体重涨了,动作有点找不准感觉……以前那种劲儿,可能找不回来了。”
在上一站比赛铩羽而归后,全红婵低垂着头,对着镜头轻声低语,手指下意识地绞着运动服的下摆。
全红婵的教练陈若琳将她的状态形容为“换了一双不合脚的舞鞋”。
为了适应新的身体状态,全红婵每天的训练时间延长至8个小时,光是207C这个动作就分解练习上百次,然而,高强度的训练也带来了伤病的困扰。
在比赛里,她的后背与手腕皆缠满胶带,关节疼痛和肌肉拉伤于她而言已是常态。
面对身体的“暴击”,全红婵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寻找新的平衡点,与全红婵的挣扎相比,20岁的陈芋汐则展现出了惊人的稳定性。
连续两站比赛,她都在预赛中排名第二。
然而在决赛中成功逆袭,这既彰显出她的技术实力,更凸显其强大的心理素质。
据教练透露,陈芋汐每次起跳前都会闭眼30秒,在脑中预演完整的动作轨迹。
此外,她还通过比赛服里隐藏的心率监测仪来实时调控呼吸节奏,保持最佳的竞技状态。
在身材管理方面,陈芋汐也极为自律,体脂率常年控制在12%以下,为了保持最佳状态,她甚至连喝水都要精确计算毫升数。
聚光灯下的携手同行
赛场上,她们是竞争激烈的对手。赛场下,她们是互相扶持的姐妹。
全红婵赛前紧张的时候,陈芋汐会偷偷地塞给她小熊软糖,陈芋汐接受采访时卡壳,全红婵会立刻扮鬼脸来救场。
在加拿大站比赛结束后。
尽管没能夺冠,全红婵依然给了陈芋汐一个深情的拥抱,并在她耳边开玩笑说:“下次一定赢你!
这一幕,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双保险”组合背后,是两位年轻运动员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细心的网友发现,全红婵的跳水鞋已经从34码换成了36码,而陈芋汐的比赛服则永远比标准尺寸小半号。
全红婵在训练时会刻意多转半圈,来抵消身高带来的转速损失,陈芋汐则利用3D动作捕捉技术来微调起跳角度。
她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无数汗水和泪水。
从“神化”到“共情”
外界对全红婵的关注和期待,也随着她的成长而发生了变化。
从东京奥运会的“天才少女”,到如今面对发育挑战的“胶布战士”,人们逐渐意识到,她首先是一个正在经历成长阵痛的普通女孩。
公众的舆论也从最初的“神化”逐渐转向“共情”。
更多的人选择理解和支持她,陪伴她一起走过这段特殊的时期。
中国跳水队也启动了“发育期运动员专项保障计划”,为全红婵等年轻运动员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营养学干预、生物力学分析等。
在日常训练中,教练组还引入了水下摄像机和AI建模技术,帮助她更好地适应新的身体状态。
全红婵的成长之路,也是中国跳水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缩影。
面对挑战,她们没有放弃,而是选择迎难而上,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挑战极限。
在未来的赛场上,我们期待着看到更加精彩的表现,也期待着见证中国跳水“梦之队”的继续荣耀!
全红婵能否克服“成长的代价”,在未来的比赛中重回巅峰?
陈芋汐又能否保持稳定的发挥,实现她的单人金牌梦想?中国跳水队的“内卷”风暴,又将带来怎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