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开眼界,100年前广州是这样!镇海楼摇摇欲坠,沙基涌没啥变化

素手烹茶时 2025-02-02 13:05:38

广州,坐落于珠江之畔,背倚白云山,自古繁华富庶,英杰辈出。

2200多年前,就是南越国都城“番禺”

唐宋时期,被誉为“东方大港”。

及至近代,更是开放的前沿,成为了一座历史与现代交织、东西文化交融的国际大都市。

广州不像其他城市,在某个历史时期突然受到外部力量的碰撞,大力发展同时,出现了演化断层。

相反,广州在千百年的时光里,既立足于现实,又忠于理想,一直按照自己的节奏演变发展。

因此,你可以在广州找到每个发展阶段的痕迹。整个城市,就如同一部鲜货的人文发展史!

今天,我们就通过一组罕见的老照片,看看100多年前的广州,和如今有什么不同?

△1906年,广州城外景象,青砖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的分布在护城河两岸,为这座岭南古城,平添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1906年,站在越秀山上俯瞰广州城内,没有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古朴典雅中,透露着繁华富庶。

△1906年,南华西街的一条小巷,虽然狭窄,但店铺林立,很是热闹。

南华西街有200多年历史,是十三行行商的聚集区,周围街道纵横,共有77条巷子相连,四通八达,千宅千貌,回味无穷。

△1907年,十三行的一个老板,他衣着光鲜,气宇轩昂,旁边是他的4个孩子。从这张合影里,就能想象到广州的繁华富庶。

△1908年的小北门,门前堆满了瓦砾,显得很是沧桑。旧址在小北路与越秀北路相交处

△1908年,广州的北城墙,墙体斑驳不堪,但依旧巍然屹立,默默守护着广州城。

广州城,始建于秦代的“任嚣城”,有2000多年的修建史,到了清朝末年,城墙周长达到12公里,有15座城门。

1918年为了扩展交通,开始逐步拆除,到1923年,80%城墙被拆去。

△1909年琶洲塔,矗立于黄埔涌畔,有400多年的历史

当地诗云:“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关锁珠江”。

三关,即海珠、海印、浮丘;

三塔,是莲花、琶洲和赤岗。

△1909年的西关大屋,上面架了很多竹竿,吊挂着各种招牌。

△1909年,西关大屋里的老奶奶,正在认真刺绣

△1910年,六榕寺的花塔,周围还很荒凉。

△1910年的光孝寺,静谧安详

△1910年的双门底街,这里是北京路的前身,百年前就繁华热闹。

△1910年的十八甫

△1913年的镇海楼,由于年久失修,看起来摇摇欲坠。

△1913年的“粤秀奇峰”牌坊,如今坐落于越秀公园内。

△1913年,大佛寺的铜钟,后面那座气派的建筑,就是是“擷秀亭”

△1918年的五仙观,始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有600多年的历史,如今仍保存完好,坐落于惠福西路233号。

△1918年的怀圣寺光塔,始建于唐代,有1000多年的历史,塔身歪斜而不倒,堪称广州版的比萨斜塔!

△清朝末年的沿江路

△1918年的时候,广州已经是首屈一指的大城市!

△1920年,广州城内一座不知名的祠堂,旧址在如今信德大厦附近。

△1920年,广州贡院内的考棚,那座鹤立鸡群的高楼,就是著名的“明远楼”,如今还在越秀中路125大院里面。

△1920年的北京路

△1922年的沙基涌,似乎和现在差别不大

△1922年的是漱珠涌

△1925年,广州城内里两名女摄影师,正在调试镜头。两人衣着华贵,端庄大方。

时隔百年,两人早已隐入烟尘,她们也有七八十岁了……

以上这些,就是广州百年前的景象,无论岁月如何变化,那些深深刻画在记忆里的片段,依旧鲜活如初。

即便广州人身处远方,仍时刻惦记家乡的味道:那暖心的老火靓汤,余味无穷的热茶,精致美味的一盅两件

邻里街坊的嘘寒问暖,烟雨蒙蒙的珠江,柔情似水的小蛮腰,别具一格的沙面建筑,历尽沧桑的老城骑楼。

这些记忆,这些味道,这些景象,共同构成了广州独特的韵味与魅力,令人回味无穷!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