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美国杂志《生活》记者卡尔.迈登斯,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当时,这片古老的土地,正笼罩在战火阴霾中,不仅物资匮乏,百姓更是惊惶不安。
这样的场景究竟是什么样?
让我们通过迈登斯的镜头,来看看1941年的“旧中国”,到底是什么!
△黄土高原上的一个小姑娘,面对从未见过的照相机,显得有些紧张,生硬的比出一个OK的手势
△正在写宣传标语的军统队员,和电视剧上的影像差不多,都是身穿便装,头戴礼貌。
△西安郊外的一条马路,几辆破旧的架子车,缓缓驶过。远处树木稀少,透露着一股苍凉与贫瘠。
△重庆街头的一队壮丁,为了防止他们逃走,脖子上都穿上了铁链,脚上更是连鞋都没有。
△躲在防空洞里的一群学生,正等待空袭的结束,有人无聊的托着下巴,更多的已经睡着。
△西北一家粮铺,门前摆满了各种杂粮,柜台后面还竖着满满几大袋。
战乱时期,能弄到这么多粮食,老板的人脉和手段非同小可。
△大西北的一辆公共汽车,车内空间狭小,拥挤不堪,乘客们也都各存心事,表情凝重。
△陕西的一家农户,虽然他喂的羊都很瘦,大门也是破破烂烂。
但院子内停有马车,房子还是两层,这在当时,已经算是富裕人家了。
△街头卖馄饨的小贩,瘦弱的身躯,挑着沉重的扁担。
△代写书信的老学究,当时全国文盲率高达86%,普通百姓认字的很少,书信契约,都要请人代写。
△西安街头的报童,一边靠在邮筒上休息,一边抬头看墙上的告示,也不知道能不能看懂。
△包子摊老板的儿子,是个面色红润的小胖娃,正在品尝自家的稀饭。
△卖油茶的小伙子,那时候还没有不锈钢,他用铁皮做了油茶桶,显得很是简陋。
△在地头晒暖的农村老大爷,他拄着拐棍,旁边放着礼帽,衣服鞋袜也很整洁,看来家里田地不少。
△一群围看报纸的市民,旁边墙上还绘写着“抗战形势图”,这里是当时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
△一个古董店的老板,留着八字胡,戴着太阳帽和圆墨镜,皮笑肉不笑的看向镜头。
△1941年的一条城市街道,古老的城楼下,居然有电线杆和路灯!
△卖蛇药的江湖艺人,正卖力的耍弄着两条青蛇,不过旁边的小朋友,似乎对照相机更感兴趣。
△街道上的杂货店,房顶挂的是腊肉,桌上放的是糖果,墙上摆的是日用品,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和现在超市差不多。
通过这些老照片,我们看到1941年的人文风貌,长时间的战乱和贫穷,让每个人都表情沉重,丝毫看不到开心轻松的样子。
这些老照片,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提醒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先饿个两天再来评论吧
第一张照片中的小孩是不是穿着牛仔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