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从台湾传出:备受喜爱的知名作家、无数明星背后的“圆梦大师”琼瑶,在家中自尽离世。这一消息一经传开,不仅网友纷纷哀悼,更引发了人们的无尽感慨:究竟是什么样的痛苦,让这位创造无数浪漫传奇的文学巨匠选择了这样的结局?
琼瑶,作为几代人心中的“爱情代言人”,不仅用她笔下的故事温暖了无数人的青春,更为娱乐圈培养了无数的明星。听闻此噩耗,那些曾因她的作品而走红的艺人纷纷发声悼念。从舒淇到林心如,从苏有朋到黄奕,再到林青霞、陈德容……这一长长的名单,足以说明她在文坛和影视圈的举足轻重。
不过,在众多悼念声中,艺人徐乃麟的一句话格外耐人寻味:“名利都没了,不胜唏嘘。”简简单单的几字,既点出了琼瑶对名利的淡然态度,也隐约透露出她选择离去的深层原因。
事实上,仔细回看琼瑶生前的动态,似乎能找到一些端倪。就在事发前不久,她曾在社交媒体上深情悼念已故的丈夫平鑫涛。文中那满溢的悲伤,让人不禁为她揪心。她甚至用一句“感情泛滥”来总结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四个字听起来简单,却如一把利刃,揭开了她痛苦的根源。
五年前,平鑫涛的离世给了琼瑶沉重的打击。从那之后,她的生活似乎只剩下了回忆和思念。虽说琼瑶与平鑫涛的感情起初备受争议——她曾是平鑫涛的“小三”——但两人之间的感情深厚无比,这份真挚的爱不仅贯穿了她的生活,也成为她创作的重要源泉。
五年的时间(平鑫涛19年去世),琼瑶基本上都是在思念中度过,再加上她不善于交际,日常谈工作都是在家里,所以很容易因为感情泛滥导致心绪出现问题,从而影响思考判断,做出傻事。
大概2017年,琼瑶曾经公开谈论过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当时她明确表态,不愿意接受任何延长生命的医疗手段,比如插鼻胃管、进加护病房、接受急救措施等。她的人生态度也展现得淋漓尽致:追求的是“快乐地活着”,而不是“痛苦地苟延残喘”。她甚至坦言,比起死亡,她更害怕失去思考能力和行动自由。这一看似“超然”的态度,如今却成为她选择自杀背后的另一道注脚。
时间回到上个月,也就是她去世前不久,琼瑶在悼念亡夫平鑫涛的文章中提到,自己的视力开始变得模糊。对于一位靠文字生存、以故事为灵魂的作家来说,视力的衰退无异于一场灾难。
琼瑶曾写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创造出无数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但当自己的生活因健康问题而变得局限,孤独感和无力感恐怕也在无情地吞噬着她的灵魂。对于琼瑶来说,她生活下去的动力也许已经失去,唯有选择这种方式才能结束思念。
不过奉劝那些正在经历感情挣扎亦或者处于磨难中的网友,我们必须明确一点:每个人的人生故事都独一无二,琼瑶的选择或许有她的理由,但绝不是一个值得模仿的榜样。那些在感情挣扎或生活磨难中的人,更应该学会与自己和解,而不是在痛苦中迷失。人生有无数种可能性,只有放下过去的执念,才能真正拥抱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