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国家的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这些人来自农村,却将人生中的大部分宝贵时光都献给了城市,等到年老之后,才会返回老家,不再外出。
农村人进城打工可谓多赢,既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也给农村带来了资金,同时养活了自己一家人。因此,时至今日,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依然在大力发展劳动力转移,鼓励农民进城打工。
不过,近些年来,这种以往的“城里挣钱农村花”的农民工生活方式,却让一些人有了看法。近日,在上海举行的一个访谈会上,经济专家迟福林就指出,当前形势下,为拉动经济增长,要大力促进消费。其中有一点提到,要破解城市和农村的结构性矛盾,让3亿农民工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充分释放他们的消费潜力。
迟福林提出,这3亿农民工如果成为市民,预计将能带来12万亿人民币的消费总量,也就是说人均能消费4万元。要是真如迟福林预计这样,那带动经济的效果势必会非常明显。
俗话说“经济发展靠大家”,你不花我不花,都把钱存起来,没人去消费了,你生产出来的产品没人买,我的服务也无人买单,经济还怎么发展呢?鼓励消费的确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普遍给人们的一个印象就是“省吃俭用”,明明每天的工资并不低,比很多白领收入都高,却在各个方面都极为节俭。很多人住集体宿舍,有的则会住桥洞、马路边,只为省下住宿费用;每天吃馒头咸菜,偶尔下个馆子,几个人也只吃最便宜的菜;往返宁愿坐最便宜的硬座,哪怕几十个小时也无所谓。
他们挣的钱呢?都带回农村了,不在城里消费。所以迟福林才会有这样的建议,让3亿农民工身份转化为市民。你农民在农村,房子是自己建的,成本肯定比城里买的房子低很多;吃饭是自己种的粮,自己种的菜;水电燃气等费用,也比城里低;物业费管理费车位费啥的,农村都没有。
要是进城了,变成市民了,不得先买房子?即使在县城,每平方按三四千块钱算,买一套也得二三十万吧,家里五六口人,每个人平均不就是四五万元?进城之后,每天的吃喝都要花钱买,水电燃气物业停车位,这不都是花钱的地方?
所以说迟福林预计的农民转市民,确实能大幅释放消费潜力,调动农民工的消费能力,一个人消费4万可能还是保守的估计。但农民工真的是有钱存着不花吗?恐怕未必。
即使不买房子,多数进城打工的农村人,也是没有多少存款的,毕竟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开支并不小,哪里会有人均4万元的存款用来消费?难道专家这种算法,都要让农民工也都背上几万几十万的房贷?
其实近些年来,有个别地方已经出台政策,大力鼓励农民到县城买房落户,对进城的农民发放购房补助。不过这并非强制,而是农民自愿进城变成市民身份。按照专家的建议,让3亿农民工变成市民,那要通过什么办法呢?
对此网友纷纷表示,怎么把算盘打到农民工身上了,难道真的要“城里挣钱城里花,一分不能带回家”?还有网友说,农民工即使有钱,不存一点能行吗,农民工有养老保险、有医疗工伤保险、有退休金吗?钱都消费完,以后怎么养老呢?
对于专家提出的释放农民工消费潜力的建议,你觉得可行吗?欢迎说说你的看法。
吸血魔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