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在网络上再次到处散布,说是“中国天眼”已经不复存在。为了证明传言的真实性,发布者还配了图片。
十几年前经常说有图有真相,一方面是因为彼时的网民数量还不多,网民各自发布信息还保留着一定的真实度,而对于信息本身只要有相关图片,多数人也愿意相信。
另一方面,十几年前的网络技术还没有现在发达,尤其是图片搜索等功能,因为普通人无法通过图片去证实或证伪,所以往往一张照片,确实能给人以很高的可信度。
也正因为上述两种原因,十几年前在网上随便发布一条虚假的消息,还是很容易骗到人的。
但如果现在还用这种办法来看待网民和网络,那就是信息制造者本人落后了。所以,当有人在网上发布说“中国天眼”变成垃圾场的时候,人们立刻就认出,其配发的图片是已经被关闭了的阿雷西博望远镜。
这并非有人第一次在消费阿雷西博望远镜的尸体,最早在2020年,也就是该天文台发生坍塌事故后,有人就在网上张冠李戴的造谣,说坍塌的望远镜是“中国天眼”。
该造谣水平确实堪忧,时下网络识图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AI的出现,更是让图片的搜索查证通过一部手机就能完成。
而造谣者却还在用着过时的方法,不得不说他们并没有跟着技术的发展与时俱进。或许,他们的思维就跟坍塌的阿雷西博望远镜一样,已经永远的留在过去了。
从射电望远镜的整体构造来看,不管是我国的天眼,还是坍塌前的拉阿雷西博,因为庞大的躯体,所以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相当的强烈。
这也是为什么,此前阿雷西博发生系列坍塌事故,很多人不敢相信的缘故。
就像“中国天眼”,它的口径达到了惊人的500米。阿雷西博望远镜虽然小一些,但在2016年之前多年,后者在第一大的宝座上呆了多年。
围绕它的天文学观测,以及派生出来的影视文化,经过几十年漫长岁月的洗礼,早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当阿雷西博坍塌的时候,没有人相信它的主人美国政府会无动于衷。
此前在坍塌刚刚发生时,美国不少民众更是发出呼吁,希望在原地重建一座望远镜。但最终的结局是,美国政府永久关闭了该天文台,而且没有任何重建计划。
或许正是这种反差,强烈刺激到了某些人的神经。尤其回头再看“中国天眼”一切运行正常,他们的内心更是被嫉恨冲击的七零八落。
正是在这种复杂情绪的助推下,有些人才会不遗余力的在网上造谣,一次次的拿出阿雷西博的尸体,去碰瓷“中国天眼”。
不得不说,阿雷西博望远镜自己都没有想到,工作几十年去世后,还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如此消费。
这种情形,就跟此前阿雷西博发生坍塌时一样离谱。
超乎常规的服役阿雷西博望远镜的真正主人是美五角大楼,而且它建造于上世纪60年代,所以无论是从投资者还是建造时间点看,该望远镜早期的使命都不是用于天文学的。
美国军方建造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冷战时期推动导弹防御系统的发展。
它正式建成于1963年,建造地位于加勒比海的美属波多黎各。“中国天眼”建成前,阿雷西博望远镜以305米的口径,成为20世纪后期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身躯庞大再加上波多黎各属于海岛地域,所以阿雷西博望远镜建成后,经常会遭受大西洋飓风的袭击。再加上加勒比海域偶尔发生的地震,这些不利因素,都在长期考验着阿雷西博的身躯是否坚固。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管它自身的坚固程度如何,通常射电望远镜的使用寿命都在30年左右。
也就是说,一旦超过了使用年限,望远镜整体的运作就是疲劳状态。随之而来的维护中,相应的成本也会随着时间的拉长而不断提高。
这种情况其实就跟人衰老一样,年轻的时候身体健康,用于医疗健康的支出会很少,年纪越大医疗费用便会水涨船高。
所以说进入21世纪后,本该逐步退役的阿雷西博望远镜,它实际上是在抱着老迈的残体苦苦支撑的。
那为什么还要让它超龄服役呢?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阿雷西博望远镜的存在,可以为波多黎各当地带来巨大的旅游收益。
阿亚拉是当地一个基金会的项目经理,在阿雷西博望远镜坍塌后他曾向媒体表示,望远镜所在地是岛上的热门景点,大量电视台和影视节目经常来取景。
当地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在10万人左右,所以多年来阿雷西博望远镜,不但帮助天文学家观测天体,而且还养活了周边大量的酒店、餐馆、小商贩等一众企业。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阿雷西博望远镜的天文观测作用越来越低,但围绕在它身边的经济和旅游价值却没有减少。
它拖着越来越沉重的躯体在招揽游客,但每年划拨给它的“体检经费”却越来越少。
出事之前,常年拨给阿雷西博天文台的经费一直不够,所以对望远镜的日常维护就难以做到面面俱到。
在业内的工程师看来,射电望远镜的部件需要定期更换和维护,构件的除锈和润滑工作,更要时时进行。这类维护工作一旦做的不到位,损坏就会随着时间日积月累。
到2020年,阿雷西博望远镜在支撑了57年后,终于来到了临界点。
退役的方式居然是坍塌2020年夏天,阿雷西博望远镜上的一个辅助钢缆脱落了。这一情况看似不大,但还是引起了美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关注。
他们将给阿雷西博望远镜的体检任务,交给了佛罗里达大学来推进,工程技术人员随后对望远镜进行了一番详细的评估,从使用年限再到潜在的风险,系统考虑有没有修复它的必要。
这场体检工作持续了3个月,原来的钢缆还未修复,又一根主要的钢缆在相同的区域也断裂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技术人员不得不调整预判,工程师认为望远镜上钢缆的脆弱程度,比此前预想的还要严重。
这也就意味着,对其进行修复已经没必要了。工程评估公司期间出具了报告,他们认为应该在可控的范围内拆除望远镜。
但事情的变化比技术人员预想的还要快,此前是考虑怎么修复,后来是考虑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拆除。到2020年11月底,情况已经变成,如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快撤离。
换言之,由于安全风险在不断增加,连拆除它的时间都不具备了。拉尔夫·高梅是负责评估和修复工作的,到此时他也认为,坍塌只是时间问题了。
就这样,赶在11月底结束前,阿雷西博天文台的所有科学家以及技术人员都撤离了。
12月1日,波多黎各的大山里传来轰天巨响,阿雷西博望远镜的主体部分发生了彻底的坍塌。
没有告别,没有退役仪式,工作了57年的望远镜,还曾向外太空发送过人类信息的阿雷西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一生使命。
探索宇宙是一场接力赛其实在发生坍塌的前几年,不少到过现场的人都吐槽,这哪里是望远镜和天文台,分明就是垃圾场。
因为经费不够,再加上主管机构不断更迭,没有有效管理的情况下,阿雷西博望远镜已经事实上的被美国给遗忘了。
对比之下,贵州大山深处的“中国天眼”,正值青春年少,生命多姿多彩。
望远镜日常的运维保障中,我国使用了智能机器人设备。这种专属研发的机器人,去年7月正式投入了使用。
根据“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的负责工程师表示,智能和自动化设备加入运维系统,可从整体上提高望远镜的使用效率与观测时间。
根据此前的计算,运维力度的提升,可以让望远镜每年至少增加30天可观测时间。
2021年,“天眼”正式面向全球的科学家开放,这也直接推高了望远镜每年的工作任务。
根据上月底公布的消息显示,今年8月到明年7月的观测,已面向全球的科学家开放了自由申请,今年望远镜的自由申请使用时长有1600小时。
所以说,阿雷西博望远镜虽然倒下,但“中国天眼”已经接棒,未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还会以接力赛的形式持续进行。
结语当年阿雷西博望远镜建成之时,正值全球探索地外文明的高峰时期。
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还利用望远镜,向距离地球的25000光年的武仙座M31,发射了地球的坐标,以及关于太阳系基本元素和人类的一些情况,这次发射也被称之为阿雷西博信息。
彼时有人反对这么做,毕竟根据黑暗森林的原则,人类一旦主动暴露了自己的坐标,假设宇宙中有其他智能文明,将很有可能迎来灭顶之灾。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未来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甚至有可能跟地外的生命建立某种联系,射电望远镜依然是必不可少的通联工具。
接下来的几十年,我国的“天眼”承担的使命将会更加重大。
参考资料:
《明查|贵州“中国天眼”变成“垃圾场”?实为美国废弃天文台》 澎湃新闻 2024年4月5日《阿雷西博望远镜塌了,“凝视”宇宙的故事还在继续》 科技日报 2020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