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37年十月,慕容皝于平州昌黎郡的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正式登基称王,宣告了一个新国家的诞生。

慕容鲜卑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且颇具影响力的游牧民族,以其人才辈出而闻名,但同时也饱受内部纷争之苦,尤其是兄弟间的矛盾冲突尤为显著。这种特质早在老首领慕容涉归与其两个儿子——慕容廆和慕容吐谷浑的关系中便已初见端倪。
时间追溯至公元283年十二月,慕容涉归不幸去世,其弟弟慕容耐趁机篡夺了王位。彼时,年仅十五岁的世子慕容廆被迫流亡他乡。直到公元285年,慕容耐被部众所杀,慕容廆才得以重返故土,继承父亲留下的首领之位。

然而,慕容廆继位后不久,便与比自己年长23岁的庶兄慕容吐谷浑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次偶然的事件成为导火索:两人的马群因争夺草场而发生冲突。
慕容廆因此勃然大怒,对慕容吐谷浑说道:“先父早已分给你一千七百户百姓,你为何不远离此地?竟还让马匹互相冲撞!”
面对慕容廆的指责,慕容吐谷浑同样满腔怒火,回应道:“马是牲畜,它们之间的冲撞不过是寻常之事,何必因此迁怒于人?既然你执意如此,那我便带领我的部众离开此地,远走万里之外。”
话音刚落,慕容吐谷浑便毅然决然地率领部众离开了辽东地区。
慕容廆在冷静下来后,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可能过于冲动,随即心生悔意,于是派遣长史乙那楼冯以及父亲当年的老臣去追赶慕容吐谷浑,试图挽回这场分裂。

当追兵赶到时,慕容吐谷浑对他们说道:“先父曾提及卜者之言,说将有两人能够兴旺发达,并且福泽延及后代。我是地位卑微的庶子,显然不可能像慕容廆那样兴盛。如今因马群冲撞而分离,或许正是天意如此吧!你们不妨试着将我的马群赶向东边,如果它们真的向东而去,那我就返回。”
乙那楼冯派遣了两千骑兵,驱赶着慕容吐谷浑的马群向东而去。然而,仅仅行进了数百步,马群便齐声哀鸣,倔强地转向西方。
乙那楼冯见状,不禁跪倒在地,对慕容吐谷浑说道:“看来这是天意,人力无法改变。”于是他放弃了劝说慕容吐谷浑归顺的念头。
慕容廆得知此事后,心中满是伤感与怀念,他深深地思念着这位被鲜卑人尊称为“阿干”的兄长,并创作了一首《阿干之歌》。这首歌曲后来成为他晚年时常吟唱的心灵寄托。

慕容吐谷浑离开故土后,先迁徙至阴山地区,随后又辗转到达陇西的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市)。在部落迁徙的过程中,慕容吐谷浑曾对族人预言道:“慕容廆建立的国家,到了他的曾孙、玄孙这一代便会逐渐衰落,大约只能维持百年。而我们的部落,到了曾孙、玄孙之时,将会迎来繁荣昌盛。”果然,吐谷浑国从4世纪初兴起,一直延续到6世纪,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政权。
慕容廆在位期间,始终效忠于晋朝,官职一路升迁,最终担任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牧,并被封为辽东公。
公元333年五月,慕容廆去世,其世子慕容皝在棘城继位,继承了辽东公的爵位。慕容廆的儿子众多,除了嫡长子慕容皝外,还有庶出或庶嫡的慕容翰、慕容仁、慕容昭、慕容幼、慕容稚、慕容军、慕容汗、慕容评、慕容彪等人。

慕容皝继位后,家族内部矛盾逐渐显现。从公元333年五月到公元337年十月称王建燕的四年多时间里,慕容皝不仅要面对外部威胁,如辽西(今河北省迁安市)段氏鲜卑的频繁进攻,还与自己的兄弟们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其中,他与庶兄慕容翰、嫡弟慕容仁和慕容昭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甚至一度爆发了武装对抗。这些内忧外患交织在一起,使得慕容皝的统治初期充满了挑战与动荡。
慕容翰、慕容仁和慕容昭三兄弟,自幼聪慧过人,屡立战功,深得父亲慕容廆的喜爱。尤其是慕容翰和慕容仁,分别担任建威将军和征虏将军,更是声名显赫。
然而,随着333年辽东公慕容皝继位,局势悄然发生变化。新君对这三位兄长心生忌惮,尤其是他们手中的兵权和影响力。

面对危机,三兄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慕容翰选择带着家人投奔段辽,而慕容仁和慕容昭则密谋反抗。在回棘城奔丧时,慕容仁向慕容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我们过去对慕容皝多有冒犯,如今他掌权后治军严苛,恐怕对我们不利。"
但慕容昭却认为这是机会:"我们同为嫡子,都有资格继承大统。你在外握有重兵,我在内策应,何不趁此良机?若事成,我只要辽东郡即可。大丈夫当断则断,岂能如慕容翰般苟且偷生?"
慕容仁被说动,回到平郭后立即起兵。然而天机泄露,慕容皝提前得知消息。尽管半信半疑,但当慕容皝派去的使者遇到正在行军的慕容仁时,一切真相大白。
慕容仁当机立断,斩杀使者退回平郭。慕容皝则下令让慕容昭自尽,并派出大军讨伐慕容仁。双方在汶城北展开激战,慕容皝一方损兵折将,佟寿甚至投降慕容仁。

最终,慕容仁成功控制了整个辽东郡,取得了这场权力斗争的初步胜利。这场内斗不仅改变了慕容家族的政治格局,也预示着新的动荡即将来临。
公元334年二月,慕容仁委任司马翟楷为东夷校尉,庞鉴为辽东国相,并驻守辽东郡的襄平县(今辽宁省辽阳市)。同年四月,慕容仁自封为平州刺史、辽东公。
到了公元334年十一月,慕容皝在成功抵御段辽的进攻并经过数月休整后,再次对他的嫡弟慕容仁发动攻势。
十一月十五日,慕容皝率军抵达襄平县。襄平守将王岌暗中派使者向慕容皝投降,作为内应。凭借此助力,慕容皝顺利攻下襄平,翟楷与庞鉴仓皇逃离。随后,居就(位于辽宁省辽阳市西南)和新昌(位于辽宁省海城市)等县纷纷向慕容皝投降。慕容皝计划将投降的百姓全部活埋,但高诩极力劝阻。自此之后的一年内,双方未再发生战事。

到了公元336年正月,慕容皝再次派遣军队讨伐慕容仁。高诩献策道:“慕容仁背叛君主和兄长,实属人神共愤。过去渤海沿岸从未结冰,然而自从慕容仁谋反以来,年年都会结冰。我推测慕容仁必定重视陆地防御,而忽视了海上防线。这或许是上天暗示我们应该从冰面上进军。”
慕容皝对此表示赞同,但其他官员却认为千里行冰过于危险,建议仍从陆路行军。
慕容皝勃然大怒,说道:“计策已定,若有胆敢违抗者,立斩不赦!”
正月十九,慕容皝与弟弟军师将军慕容评率领部队从昌黎郡昌黎县(今辽宁义县)出发向东进发。他们踏着冰雪行军三百余里,在历林口(辽河下游地区)渡河登陆后,抛弃所有辎重装备,轻装简行,率轻骑兵直奔平郭城。

慕容仁得到消息后,误以为只是慕容皝派出的小股突击部队,并未意识到慕容皝亲自出征,因此毫不在意,下令在平郭城西北布阵迎战。然而,他万万没想到的是,慕容皝的军队抵达战场时,慕容仁的部下竟然临阵倒戈,投降了慕容皝。
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慕容仁军心大乱。慕容皝抓住战机,立即下令发起进攻。慕容仁仓促应战,最终惨败而逃,最后被自己的部下擒获并献给慕容皝。与此同时,慕容幼等人再次向慕容皝投降。
慕容皝先处死了那些投降慕容仁的将领,随后命令慕容仁自杀。至此,慕容皝彻底平定了慕容仁的叛乱,为表彰高诩的功绩,封其为汝阳侯。
公元337年九月,左长史封奕等人认为慕容皝肩负重任,而晋朝所封的“辽东公”爵位不足以匹配他的地位,纷纷劝说慕容皝称燕王。慕容皝接受了建议。

同年十月十四日,慕容皝正式登基称燕王,任命封奕为国相,韩寿为司马,裴开为奉常,阳骛为司隶,王寓为太仆,李洪为大理,杜群为纳言令,宋该、刘睦、石琮为常伯,皇甫真、阳协为冗骑常侍,宋晃、平熙、张泓为将军,封裕为记室监。
十一月,慕容皝追尊父亲慕容廆为武宣王,嫡母段氏为武宣后,册封夫人段氏为王后,立世子慕容儁为王太子。自此,华夏大地形成了五国并立的局面:东晋、后赵、成汉、前凉和前燕。
慕容皝称王建国后,决定联合后赵攻打辽西的段氏鲜卑。此举不仅是为了报多年被袭之仇,同时也是为了铲除庶兄慕容翰——此人早已叛逃至段氏鲜卑阵营。
在辽西地区,段氏鲜卑部落的历史发展颇具戏剧性。当段末柸担任首领时,该部落一直臣属于后赵政权。

然而,在公元325年三月,随着段末柸的离世,其弟段牙继位为新的部落首领。段牙上任后,逐渐与辽东公慕容廆建立友好关系,同时逐步脱离了对后赵的依附。
同年十一月,慕容廆派遣使者前往令支(今河北省迁安市),建议段牙将部落都城迁徙。段牙对此提议表示赞同并准备实施。然而,段牙的堂兄段疾陆眷之孙段辽却心怀不轨,觊觎首领之位。他以迁都会损害段氏鲜卑的利益为借口,在十二月发动叛乱,斩杀段牙,自行接替了首领的位置。
自公元303年起,从段务勿尘开始,历经段疾陆眷、段末柸、段牙至段辽,段氏鲜卑势力不断壮大。其领土范围西达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区),东抵辽水(今辽宁省凌海市附近),统辖胡汉民众三万余户,拥有兵马五万之众。段辽掌权后,改变了段牙时期的政策,频繁对慕容鲜卑发起军事行动。

到了公元333年九月,辽东公慕容皝与其兄弟慕容翰、慕容仁、慕容昭之间矛盾激化,导致慕容翰投靠辽西的段辽。段辽听闻慕容翰才智过人,欣然接纳了他。
次年二月,段辽主动出兵进攻慕容皝控制下的徒河(今辽宁省锦州市)地区,但首战失利。随后,段辽命令其弟段兰联合慕容翰再次出击,目标直指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县东南)。经过多次交锋,段兰取得胜利,并意图乘胜追击彻底消灭慕容皝。然而,慕容翰担忧故国被灭,劝说段兰停止进一步的攻击行动。
公元335年十月,段辽派遣使者前往平郭(今辽宁省盖州市),试图拉拢慕容仁。得知消息后,慕容皝迅速派帐下督张英率领百名骑兵突袭平郭,成功俘获段辽的使者后凯旋而归。
公元336年六月,段辽派遣中军将军李咏袭击慕容皝,然而慕容皝的都尉张萌成功生擒李咏。

随后,段辽再次调动其弟段兰率领数万步骑兵驻扎于柳城西侧的回水地区(靠近宇文鲜卑的势力范围)。
不久后,慕容皝亲自率领五万步骑兵进攻柳城,而段兰却选择避战撤退。三个月后,段辽亲自带领数千骑兵攻打柳城,结果被慕容皝部队大败,并阵斩段辽的重要将领荣伯保。
到了公元337年三月,由于连年遭受段辽的侵扰,慕容皝决定采取主动行动,谋取段辽的部分领地。他在段氏鲜卑控制的乙连城东侧修建了一座名为“好城”的堡垒,并委派折冲将军兰勃驻守。
同年四月,段辽得知这一消息后大为震怒,于是调集数千辆粮草车前往乙连城,意图对好城发动攻击。然而,兰勃抢先一步发动突袭,成功缴获了段辽所有的粮草运输车队。

同年六月,段辽的堂弟、扬威将军段屈云率精锐骑兵夜袭慕容皊之子慕容遵所守卫的兴国城,但遭到慕容遵的顽强抵抗,最终以失败告终。
面对多年与慕容鲜卑交战却毫无成果的局面,曾辅佐过五代段氏首领的北平郡人阳裕向段辽进谏,建议停止与慕容鲜卑的争斗。然而,段辽不仅没有采纳阳裕的建议,反而将其外放至北平郡担任太守职务。
段辽多年来对辽东慕容皝的进攻收效甚微,却在公元337年十一月突然转向,对后赵发动攻击,结果招致后赵毁灭性的反击。
话说二十五年前,石虎受石勒嘱托,与段末柸结为异姓兄弟,双方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然而,段辽却不顾多年来的盟约,在屡次攻打慕容皝无果后,竟大胆挑战后赵石虎。

石虎得知消息后勃然大怒。正当他与大臣们商议出兵讨伐段辽之时,前燕王慕容皝的使者抵达邺城。慕容皝派遣扬烈将军宋回和其弟慕容汗前来,向石虎呈递降表,请求后赵出兵讨伐段辽。慕容皝表示愿意率领全国兵马与后赵会师,共同进攻段辽。
为了表达诚意,慕容皝主动提出将慕容汗留在后赵作为人质。石虎对慕容皝的归附感到十分满意,不仅答应次年春天在令支会师、联合进攻段辽,还拒绝扣留慕容汗为人质,并送上丰厚的礼物回赠慕容皝。
公元338年正月,宋回与慕容汗返回棘城。
随后,慕容皝再次派遣都尉赵槃前往后赵,确定会师的具体日期。
后赵天王石虎与前燕联手进攻段辽,此次行动经过深思熟虑,准备充分,势在必得。

石虎首先颁布诏书,在后赵境内招募三万名勇士,并授予他们“龙腾中郎”的荣誉称号。
经过两个月的精心筹备,石虎决定兵分两路对辽西的段辽发起全面进攻:
一路走水路,任命豫州刺史桃豹为横海将军,王华为渡辽将军,率领十万水军从漂渝津(今天津市东部)出海,穿越渤海直扑段辽;
另一路由陆路进发,任命支雄为龙骧大将军,姚弋仲为冠军将军,率三万步骑兵担任先锋,而石虎亲自率领麻秋、郭太、石闵等将领及七万大军随后跟进。
此外,高僧佛图澄与太史令赵揽也随军同行,为军事决策提供支持。
公元338年二月底,石虎收到幽州刺史李孟的紧急战报,称段辽派遣堂弟段屈云突袭幽州蓟城(今北京市西南),李孟寡不敌众,被迫退守易京(今河北省雄县)。

得知此消息后,石虎决定留下太子石宣监国,由尚书令夔安辅佐朝政,同时下令各路军队于三月正式出发,向段辽发动总攻。
赵槃于同年三月返回棘城,然而前燕王慕容皝并未遵守与后赵约定的出兵时间,而是迅速决定对段辽发动进攻。驻守令支的段氏鲜卑首领段辽得知慕容皝率军来袭,随即准备率军迎战。
此时,依附于段辽的慕容翰劝谏道:“目前赵国和燕国两路大军压境,我建议应先集中力量抵御赵国的进攻。”
段辽的弟弟段兰听后勃然大怒,质问道:“你是不是又在担心与你的兄弟慕容皝交锋而有所顾虑?四年前我们听了你的话,结果导致失败,这次绝不能再听你的了!”
于是,段辽命令段兰率领部队全力迎击慕容皝。慕容皝早有准备,在道路两侧设下伏兵。待段兰进入埋伏圈后,慕容皝立即下令出击。段兰军队遭遇惨败,损失千余人。

此役之后,慕容皝俘获五千多户百姓,并掠夺了一万头牲畜凯旋而归棘城。
另一边,后赵天王石虎率军长途跋涉近千里抵达金台(今河北易县境内)。石虎暂驻金台,派遣将领支雄、姚弋仲率领前锋部队北上收复蓟城。两位将领一路势如破竹,仅用一日便成功收复蓟城。
段辽所任命的渔阳郡(今北京密云)、上谷郡(今河北怀来)、代郡(今河北蔚县)等地太守闻风投降。支雄接连收复了四十多座城池。
天王石虎派遣将领支雄、姚弋仲的部队从蓟城向东进攻北平郡(今河北遵化市),而自己则亲率主力从金台出发,抵达蓟城坐镇指挥。段辽所任命的北平郡相阳裕自知难以抵挡支雄的攻势,于是率领数千家部众撤退至燕山(今河北遵化市北部)据守。

支雄等人决定暂时不攻占北平郡,而是集中力量追击阳裕。
石虎得知后,传令道:“阳裕乃是一介儒,注重名节,绝不会轻易投降,不必过于担心他。”
于是,支雄等人放弃了对燕山的进攻,转而进军北平郡的徐无县(今河北遵化市东部),距离令支城仅百余里。与此同时,后赵的水军将领桃豹、王华从渤海登陆,从南面向令支城发起进攻。
令支城中的段辽闻讯,得知后赵两路大军已逼近,顿时惊慌失措。由于其弟段兰此前被慕容皝击败,一时无力调兵抵御后赵。
无奈之下,段辽决定带领一千余家族人向北逃往密云山(今北京密云县南部)。
临行前,段辽拉着慕容翰的手痛哭道:“我当初不听你的劝告,才落得今日败亡的下场,这都是我的罪过。如今却连累了你失去依靠,我深感愧疚!”话音刚落,他便转身离去。

慕容翰长叹一声,随后带领家人向北投奔宇文鲜卑。
段辽率族人撤离令支后,其左长史刘群、右长史卢谌、司马崔悦等人封存府库,并派人前往石虎军中请降。
石虎得知段辽率族人逃往密云山,随即派遣将领麻秋、郭太率领两万轻骑兵追击。麻秋、郭太在密云山追上段辽,斩杀其三千余名族人,并俘虏了段辽的母亲和妻子。
段辽与其子侥幸逃脱。数日后,段辽派其子段乞特真携降书及名马向石虎投降。石虎欣然接纳。
后赵天王石虎率军抵达令支,入驻段辽的宫殿。他下令将两万户段氏鲜卑百姓分别迁往司州、雍州、兖州和豫州等地,以削弱段氏鲜卑的力量,防止其东山再起。同时,石虎还颁布诏令,对段辽旧臣中有才能者予以优待并录用。
此时,有人通报北平相阳裕从燕山赶来请求投降。

石虎命人带他进殿,并故意质问:“之前你以盗贼之名逃至燕山自保,今日却以士大夫的身份向朕投降。是因你领悟了天命,还是因为走投无路呢?”
阳裕从容答道:“我曾侍奉晋朝幽州刺史王浚,但见其无德无能,便转投段家鲜卑。然而,如今在段家也无法全身而退。陛下威震四海,幽州豪杰无不归顺,我对自己的选择并无惭愧之意。至于生死,全凭陛下裁决。”
石虎听后大喜,仍任命阳裕为北平郡太守。安置好辽西百姓与段氏官员后,石虎开始论功行赏,此部分内容暂且不表。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征战中跟随石虎攻灭辽西段辽的支雄,此后再未见于史书记载,成为其最后的亮相。

公元338年四月,成汉的皇帝李期登基已接近四年。他与兄长建宁王李越仅信任尹奉、景骞、姚华、田褒以及中常侍许涪等少数人,朝政因此陷入混乱。他们无端诛杀大臣,甚至掠夺其财产和妻女,导致朝廷上下人心惶惶,许多官员都对自身安危感到忧虑。
然而,这种残暴的行为并未让李期兄弟感到不安,唯独镇守梁州的汉王李寿让他们心生忌惮。李寿地位显赫,手握重兵,且威名远扬,这使李期兄弟对他充满戒备。而李寿对成都发生的种种事情也了然于胸,他担心自己会成为李期兄弟的目标。
每次前往成都述职时,李寿总是忧心忡忡,害怕无法安全返回涪城(今四川省绵阳市)。因此,他每次到成都后,都会通过下属谎称敌军入侵,以此为借口迅速返回涪城。

与此同时,李期与李越还设计毒杀了李寿的养弟——安北大将军李攸,并派遣中常侍许涪前往涪城探查李寿的动向。然而,李寿表现得极为冷静,未露出任何破绽,许涪最终只能无功而返,回到成都复命。
值得一提的是,在梁州巴西郡(今四川省阆中市)有一位隐居的贤士龚壮(字子伟)。他的父亲与叔父曾被李特所害,因此多年来他始终身着丧服,以此铭记仇恨,渴望复仇却因实力不足而未能如愿。龚壮不仅智谋过人,而且品行高洁,汉王李寿多次派人携带重金礼聘他出山辅佐,但都被他婉言谢绝。
公元338年四月,李寿陷入险境,而龚壮却认为这是他复仇的最佳时机。龚壮的仇人正是李特家族,如今李特已逝,其子李雄也已故去,但李特的孙子李期与李越仍在世。若龚壮想要报仇雪恨,那么铲除李期和李越便是唯一的选择。

龚壮心知肚明,李期与李越正密谋加害李寿。此时,如果他能劝说李寿起兵诛杀李期、李越,不仅可以替自己报得血海深仇,还能为李寿化解眼前的危机,可谓是一箭双雕。
然而,龚壮的目标远不止于此。他忠于晋朝,内心更渴望借此机会说服李寿向晋朝称藩。这样一来,便能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于是,龚壮决定亲自拜见李寿。
当龚壮出现在李寿面前时,李寿立刻向他请教保命之策。龚壮胸有成竹地说道:“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巴蜀百姓本是晋朝子民,大王若能率军攻入成都,宣称回归晋朝藩属,巴蜀豪杰必定争相追随您。如此一来,不仅能够解除今日之祸,更能为子孙后代奠定万世基业。”
李寿听后顿时心动,随即与长史罗恒、解思明等人秘密商议,计划发动对成都的军事行动。
次日,李寿伪造了一封来自妹夫任调的书信,声称皇帝李期准备逮捕他。

李寿当众宣读这封信,将士们信以为真。随后,李寿宣布起兵讨伐成都,并承诺攻克成都后允许部下自由劫掠。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士兵们的斗志,使他们纷纷响应李寿的号召。
李寿挑选了一万名精兵,任命李奕为先锋,迅速推进至成都城下。然而,成汉皇帝李期完全没有预料到李寿的军队会如此迅速地兵临城下。当时,中常侍许涪刚从涪城返回成都,并向李期报告称李寿在涪城表现得小心翼翼,毫无谋反之举。因此,李期对李寿毫无防备之心,甚至任命李寿的世子李势为翊军校尉。
当李寿的大军抵达成都城下时,李势打开城门迎接李寿的军队入城。李寿随即掌控了成都,其先锋部队驻扎在李期宫门附近。

随后,李寿的部队开始在成都城内大肆掠夺,甚至连先帝李雄的女儿也遭到了侵犯。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李期惊恐万分,急忙派遣侍中前往李寿军营表示慰问。
李寿通过侍中递交给李期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奏章。奏章中指控建宁王李越、尚书令景骞、尚书田褒、姚华、中常侍许涪、征西大将军李遐、将军李西等人心怀奸诈,扰乱朝纲,企图颠覆国家,犯下大逆不道之罪,应予严惩。迫于形势,李期只能下达旨意,将他的兄长李越及景骞等人全部处死。
李期原以为按照李寿的要求处决李越等人后便可安然无恙,然而没过几天,李寿便假借皇太后任氏的名义颁布旨意,将李期废黜为邛都县公,并将其幽禁于别宫。
李寿还追尊先帝李班为哀帝。当得知自己被贬为县公时,李期叹息道:“堂堂皇帝竟沦为区区县公,倒不如一死了之。”

随后,在公元338年五月,李期自缢身亡,年仅二十五岁,谥号幽公。
李寿以亲王之礼安葬了他。
罗恒、解思明、李奕等人建议汉王李寿自称镇西大将军、益州牧、成都王,并向晋朝称藩;而任调、蔡兴、李絶、张烈等人则劝李寿称帝。李寿犹豫不决,于是请人占卜。占卜者说道:“可以当几年天子。”任调听后欣喜地说:“当一天皇帝就足够了,更何况是几年呢?”解思明却反驳道:“当几年天子又怎比得上百世诸侯?”李寿回应道:“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任调所言,才是上策。”
于是,在公元338年五月,39岁的李寿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汉,改元汉兴,并在境内大赦。李寿将原有的宗庙更名为大成庙,重新设立皇家宗庙,追尊父亲李骧为献帝,母亲昝氏为太后,册封妻子阎氏为皇后,儿子李势为太子。

李寿开始任命百官,决定委任龚壮为太师。然而,龚壮一直闭门不出,甚至没有向李寿祝贺。李寿并未责怪他,而是派人用安车和束帛前往龚壮家中邀请他出任太师。龚壮坚决推辞,声称不再为官。最终,李寿允许龚壮以缟巾素带的身份居于师友之位。
随后,李寿任命董皎为相国,罗恒为尚书令,解思明为广汉郡太守,任调为镇北大将军兼梁州刺史,李奕为西夷校尉,堂侄李权为宁州刺史。公卿州郡的职位大多由他之前的部属接任,而李雄时期的旧臣、亲属以及当年六郡流民中的士人则被逐渐疏远。
公元338年五月,后赵天王石虎在击败段氏鲜卑之后,驻扎于辽西(今河北省迁安市)。他发现前燕王慕容皝并未如约率军前来会师,反而先行攻打段辽,只顾掠夺利益。石虎对此感到极为不满,认为慕容皝应当受到惩罚。

于是,石虎决定乘胜追击,亲率大军进攻辽东,意图一举消灭慕容皝,将平州纳入后赵的版图。大多数将领都支持这一计划,但大和尚佛图澄和太史令赵揽却持反对意见。
佛图澄劝谏道:“燕国是福德之邦,不宜动武。”
然而,石虎听后非但没有采纳建议,反而因高僧的劝阻而勃然大怒。他说道:“朕拥有如此强大的军队,为何不能取胜?哪个国家能够抵挡朕的铁骑?慕容皝这小儿又能逃到哪里去?”面对石虎的固执与愤怒,佛图澄选择了沉默。
然而,太史令赵揽却不顾危险,继续劝说道:“臣夜观星象,慕容皝德行深厚,其国家五谷丰登,气运昌盛,必能长久存续,因此不可轻易征伐。”
此言一出,石虎更加震怒,当即下令鞭笞赵揽,并将其贬为肥如县(位于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北)县长。

随后,石虎亲自率领后赵大军从令支出发,沿着辽西走廊一路向东推进,直逼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准备对慕容皝发动致命一击。
慕容皝在棘城得知后赵军队即将来犯的消息后,内心十分惶恐。他迅速下令裁撤六卿、纳言、常伯、冗骑常侍等官职,并加强戒备。
慕容皝原本以为此举可以平息后赵天王石虎的怒火,然而没过几天,探马急报,后赵数十万大军正浩浩荡荡地朝棘城进发。
慕容皝愈发惊慌失措,急忙向北平郡内史高诩询问对策:“现在该怎么办才好?”
高诩却表现得十分镇定,他冷静地回答道:“虽然后赵军兵力强大,但大王不必过于担忧。我们只需固守城池,再强大的敌军长途跋涉而来,又能奈我何?”

与此同时,后赵军队进入前燕境内后,石虎先派遣使者进行招降工作。前燕成周郡(今辽宁省锦州市一带)内史崔焘、居就县(今辽宁省辽阳市东南)令游泓、武原县(成周郡府所在地)令常霸、东夷校尉封抽、护军宋晃等人纷纷响应后赵。
前燕冀阳郡(今辽宁省朝阳市西)的流民杀害太守宋烛,向后赵投降;营丘郡(今辽宁省凌海市)太守鲜于屈也派使者向石虎表示归顺。通过招降手段,石虎轻松获得了三十六座城池。
当然,也有部分前燕官员选择抵抗。营丘郡武宁县令孙兴揭露鲜于屈的罪行,号召官兵诛杀鲜于屈,并坚守城池抵御后赵。
乐浪郡朝鲜县(前燕乐浪郡当时为侨郡,位于今辽宁省义县境内)令孙泳率领部众坚守县城,成功平定当地豪强王清等人的叛乱。而乐浪郡太守鞠彭见辖区内的官员多已响应后赵,便带领二百余名族人逃往棘城避难。

公元338年五月九日,后赵军队逼近前燕首都棘城。慕容皝得知后赵一路势如破竹,不战而下数十座城池,前燕实际上仅剩棘城这座孤城,顿时心生恐惧,无心坚守。
慕容皝打算弃城逃亡。此时,帐下将领慕舆根劝阻道:“赵国兵多将广,我国相对弱小,若大王迈出一步,石虎便达成目标。一旦赵国占领我国,掌控我国臣民,其兵力必将更加强盛,日后大王想夺回棘城将难上加难。依臣之见,赵国正期待大王弃城而去,大王岂能落入其计?棘城城防坚固,只要大王决心死守,定能激发百倍战力。我们可在防守中寻找机会,谋划策略,把握有利时机。若始终形势不利,再撤退也不迟。如今若闻风而逃,必致惨败。”
慕容皝听后点头,虽打消了逃亡的念头,但脸上仍流露出恐惧。

玄菟郡(今辽宁省沈阳市)太守刘佩见慕容皝仍有惧意,进言道:“强敌环伺于城外,军民皆惊恐不安,燕国存亡全系大王一身。大王应镇定自若,鼓舞将士信心以抗强敌。为让军民看到大王仍在积极应对,臣愿率一支精锐出城迎战,即便无法击退敌军,也能提振军民士气。”
慕容皝同意了刘佩的提议。
刘佩随即率领数百名精锐敢死队员出城突袭。赵军未料到慕容皝会主动出击,毫无防备,被刘佩斩杀众多。燕国军民目睹慕容皝派兵出城迎战,士气大振,决心坚守城池。
慕容皝目睹刘佩出城迎敌,此举虽能激励军民士气,但杀伤敌军的效果终究有限。面对赵国大军压境,他内心依旧忐忑不安。于是,慕容皝向国相封奕寻求对策。
封奕神色从容地回答:“石虎暴虐无道,天怒人怨,其灭亡之日指日可待。如今他倾全国之力远征燕国,千里奔袭,攻守之势已然逆转。大王只需坚守城池,静候时局变化即可。”

听了封奕的分析,慕容皝逐渐放下心来。然而,仍有臣子建议向后赵投降,慕容皝勃然大怒:“朕刚刚称王立国,岂能屈膝求和?”
此时,后赵军队已将棘城围得水泄不通,天王石虎下令发起猛攻。后赵士兵如潮水般涌向城墙,攻势排山倒海。慕容皝命慕舆根等将领率众在城头抵御,经过十余昼夜的激烈战斗,后赵军队始终未能突破防线。
石虎此刻想起高僧佛图澄的预言,回顾战局,佛图澄每次预示皆准确无误,此次攻打燕国恐怕难以取胜。于是,他决定暂时撤军,计划次年再作打算。石虎随即命令桃豹、姚弋仲、王华、麻秋、郭太、石闵等诸将率领各自部队开始南撤。
前燕王慕容皝见后赵军队开始撤退,便决定派遣部队出击。此任务交给了慕容皝的第四子慕容恪。

慕容恪当时年仅十八岁,据史书记载,他自幼谨慎厚道,性格深沉且有大度之风,精通兵法。十五岁时便已领兵上阵,被后人尊称为“十六国第一名将”。
慕容恪仅率领两千骑兵对后赵军队展开攻击。尽管兵力有限,但他巧妙地迷惑了敌人,让各城门看似均有兵马冲出。
后赵士兵因此惊慌失措,四处逃窜。慕容恪此役斩杀及俘虏三万余名后赵士兵凯旋而归。天王石虎得知燕军已经撤退,命令众将领清点部队,唯有游击将军石闵所部保持完整。

石闵便是十年前随石虎征战河东不幸战死的石瞻之子,当时年龄也不过十几岁。石虎极为宠爱这位英勇善战的义孙,待之如亲生孙子一般。
石虎兵败向西撤退,途经辽西郡时,征召肥如县县长赵揽,并下诏重新任命其为太史令。
石虎继续南下返回,不久经过易京(今河北省雄县),幽州刺史李孟出城迎接石虎。石虎见到易京城墙坚固无比,却责骂李孟无能,指责他丢失蓟城(今北京市),只知跑到城墙坚固的易京固守。

石虎盛怒之下,果断下令摧毁易京的城池,并撤销了李孟的幽州刺史职位,改由石光接任。随后,石虎离开易京,不久抵达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
抵达后,石虎首先前往拜祭石勒之墓,表达敬意。接着,他在建德殿召集此次北征的文臣武将举行朝会。在会上,石虎颁布旨意,根据贡献大小,免除随行出征的文臣武将们不同数额的赋役。

返回邺城后,石虎发布诏书,任命桃豹为太保,夔安为尚书令,刘群为中书令,卢谌为中书侍郎,王波调任中书监,阳裕则被任命为尚书左丞。尽管如此,石虎对未能在此次远征前燕时取得胜利仍耿耿于怀,于是下旨任命曹伏为渡辽将军,负责运送三万斛谷米至海岛。
同时,他还调动三百艘大船,运送三十万斛谷米至高句丽(今吉林省集安市)。
此外,石虎命令青州建造一千艘大船,计划次年再次进攻慕容皝。为了确保粮草充足,他又派遣典农中郎将王典率领一万名部众前往海边开垦荒地、耕种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