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购买一辆汽车意味着一次性买断其所有功能,消费者根据车辆配置表上的明细,清晰知晓自己所花费的每一分钱对应的硬件设施。然而,近年来车企的一系列操作,却让这种传统消费认知受到了巨大冲击,其中备受争议的便是“软件订阅”模式。
以奔驰为例,其推出付费解锁后轮转向功能一事,瞬间在车市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消费者花费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购置车辆,满心以为车辆的硬件配置应带来与之匹配的全部功能体验,未曾想,车企竟将部分关键功能暗藏玄机,通过软件封锁,使之成为需额外付费的“增值服务”。这种“硬件预埋 + 软件封锁”的商业模式,看似精妙,实则暗藏玄机。车企在生产环节预先安装好硬件设备,从基础的座椅加热、通风,到进阶的驾驶辅助功能,乃至如奔驰后轮转向这般关乎操控体验的核心功能,一应俱全。但交付到消费者手中时,这些硬件仅为“沉睡状态”,若想启用,就得按月或按年向车企支付订阅费用。
从消费者权益角度审视,这一模式无疑触动了他们的敏感神经。消费者在购车时已经付出高额成本,车辆的所有权理论上应涵盖所有已配备硬件的使用权。如今,却不得不面对为已安装的功能二次付费的尴尬局面,这让他们纷纷质疑自身权益被变相剥夺。花了大价钱,买的车却像个被锁住功能的“半成品”,搁谁心里都不是滋味。
再看数据支撑,特斯拉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锋,其 FSD(完全自动驾驶能力)订阅制在中国区的开通率不足 8%,这直观地反映出用户对订阅模式的反感。尽管车企们鼓吹订阅制带来的灵活性,用户可按需选择功能开启时段,避免一次性高额支出,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一方面,订阅费用累积起来并非小数目,长期算下来,甚至可能远超当初直接购买该功能的费用;另一方面,消费者对这种类似“割韭菜”的商业手段心存抵触,认为车企有利用技术垄断优势过度逐利之嫌。
这便引出了行业内的核心争议:软件订阅制究竟是技术创新驱动下的必然发展趋势,还是车企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出的变相收割手段?支持者认为,订阅制顺应了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潮流,车企持续投入研发,通过软件更新为车辆赋予新功能,收取一定费用合情合理,也有利于推动技术迭代。就像智能手机的 APP 付费下载或订阅一样,用户只为自己需要的功能买单,降低使用成本。但反对者指出,汽车与手机有着本质区别,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消费者更看重购买时的完整性与确定性。车企不应滥用技术优势,将原本完整的产品拆分成零碎收费项目,把研发成本过度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面对这一争议,作为车主或潜在消费者的你,站在哪一边呢?你是否愿意为汽车上那些原本就已安装好的功能,如方向盘加热、自动驾驶辅助等,支付订阅费用?这不仅关乎个人的消费选择,更可能影响未来车企商业模式的走向,乃至整个汽车产业生态的变革。毕竟,只有消费者认可的模式,才能在市场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实现车企与消费者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