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与中国观众

猴姆小馆 2025-01-16 15:25:08

中国导演跟中国观众的关系是非常奇怪的。

并不是单纯的足疗小妹与顾客的关系,当然也不可能是先知跟群氓的关系。虽然这两者都有人刻意这么牵强附会,达到一种逃避现实的快感,要么是谴责对方做不到五星好评伺候自己,要么是哀叹傻逼带不动,怎么启蒙都启蒙不出来。

基于历史原因,中国电影经历了商业-公有制-回归商业的路线,而一开始许给的名头,其实在武训传跟清宫秘史之类的电影以后,可以让从业者很明显的感受到,根本没有用。而且老百姓的刁钻,在有契机得到释放的时候,其想象力及底线也远超过这帮善于自我感动的文弱创作者最极端的假设。

所以起初靠共同信仰维系的纽带很快就断裂了。回归到在商言商的环境以后,媚上成了主流选择。

所谓的「文艺界媚外」,其实是一个给智商低的人用来抱团取暖的谎言。

因为外国人就算有坏心想渗透一下,危险系数跟投入成本也一定不成正比,放着国内的人矿不开发,去一味追求外国人的认同,既卑鄙无耻毫无主义唯利是图,又放弃最大的利益拥抱敌对面信仰。这是最三低的网文作家笔下的三低坏人群体才能干出的事。

事实上,那个阶段的媚外,就是为了媚上。很简单,因为当时上需要外的认同,你媚外有了成果,等于是给上贴金。

所以当时一窝蜂的拍中国的贫穷落后给外国人看,没办法,为了赚外汇,为了拿国际影展的奖,为了更好的树立中国在国际中有文化参与感的形象。就像大部分奥运会比赛项目其实也是国外发源的,跟中国文化有关的主流运动形式几乎没有,只能靠蹴鞠硬跟足球去凑亲戚,一如认为北京猿人是自己的祖先。

但你不能说因为媚外,所以中国放弃了蹴鞠去踢足球是汉奸行为,很多国人对于讨论运动比赛的热衷其实就是国际赛事能不能拿金牌开始的。这点在国际三大影展也是一样的道理,张艺谋的红高粱能拿金熊奖,最开心的肯定不是柏林电影节组委会。

因为这时期的电影人已经知道,所谓的给观众拍电影是个伪命题,因为观众根本没资格决定自己看什么片。是一句很虚妄的话。还是做一些让国家在外面有面子的事,才是真正的爱国,真正的在做比较稳定的事业,让几个欧洲评审记住有张艺谋这个人,比几亿人都夸「俺家张艺谋真是好」,对张艺谋来说更有保险价值。

这个习惯持续到了21世纪。中国经济上来了,而且社会环境更加稳定。这之后再搞媚外的电影人基本就只分为投机者跟傻逼了。

前者自然不用多说,是有自己本事在的。而后者其实样本很小,大多是被牵强附会搞到这个名单里的,因为能负担长期且琐碎拍摄工作的人,在意志力跟社交处理上都要高于其他艺术门类的代表,比如画家跟作家。(当然傻逼不是不存在,你一时间想到的那种,大概就是了)

而后来中国电影能自给自足,在尝试「一窝蜂把美国人当傻逼拍古装片飞来飞去」失败以后,意外发现中国的电影市场自己就已经能承担大成本制作了。

所以后来形成了一个奇怪的模式,就是「在媚上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媚下」。

这个难度稍微有点高,所以不止要考验导演自己的水平,还得看自己的关系硬不硬,因为有的题材不是你跟投资人一拍脑门想拍就拍,能拍的往往是老一辈既得利益者或者被认为会念经的远方和尚。这也是我很佩服吴京的一点,他运气好,而且有大流氓的赌性,本身不具备那个资历,硬靠实干把自己抬上去了(当然用京哥老尖儿的话应该叫抬旗)。

所以中国观众其实跟中国导演就没有一个真正互信跟理解的过程。

大部分时候,观众都是以「聋子的耳朵」、「瞎子的眼睛」的形式存在于导演的事业蓝图当中,指望不着。两边都是无依无靠的人,前者是被盲目的牵引,后者是身如浮萍,两者之间唯一现实存在的纽带就是都啥也不是。

这一阶段观众对于电影的热爱,更多的局限于享受「我也能一个月去次电影院了」的氛围感里,这是刚吃上饱饭的常有病症,所以对电影质量本身的需求其实不是非常迫切,差不多就行。

这一阶段,老导演的墨守陈规,多半是基于自己曾经成功的路径依赖。他们路径依赖的核心点里就没有观众这个选项,只有批不批、能不能拍,以及有没有后账。张艺谋就是个中的高手,他精准的找到了每一个年代能拍且有眼下利益的东西,从红高粱到大红灯笼,从活着到一个都不能少,再到英雄,甚至满江红也实现了极短拍摄周期但回款容易的kpi指标,这一切其实是有利于领导写报告的,你从里面能读出包藏祸心,抽中国人民龙筋,其实际的愚蠢程度,就跟四十年前因为看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认为张艺谋是汉奸特务,借钱买邮票写信给政府问为什么还不枪毙他,并因为张艺谋一直没死,愁的少吃了两碗二米饭的农民是一模一样的。

最近几年经济下行,加上小视频跟流媒体的风行,可以替代电影院消费的低价娱乐方式逐渐起来了。所以有些妖风说什么中国电影越来越烂,喜剧片都是减肥片什么的。

你看看十多年前流行的卖座电影,大部分更烂,连减肥片都没得看,贾玲已经相比之下是能讲明白故事,会设计桥段的导演了。你不能因为年纪小,智商低,所以就梦幻般的以为当年卖座的喜剧电影都是疯狂的石头。其实更多的是《大电影》、《十全九美》跟《大内密探灵灵狗》。

不知道以后的观众跟导演是否能走向彼此理解,我倾向于不能。

这是根据历史对于我国文化惯性给出的判断,但我想中国电影不会就此灭亡。

因为傲慢其实也不是灭亡的必要条件,没有了生态位才是。目前电影还是有自己生态位的,需要继续扶持,百转千回里,总有些不疼不痒又聪明肯干的优秀人才冒出来。

0 阅读:0

猴姆小馆

简介: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