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作者:水木长龙
篇前言:
每一次深入探索,相信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收获;每一次认真剖析,相信都会打开不同角度的窗口,看到不一样的世界;每一次认真读完,相信都会带来不同层面的思维升华。水木认真写了,您会认真读完吗?
正文:
宇宙万物由“运动”而形成,无论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越来越多的宇宙学说以及天文物理学定律,似乎都在不约而同地向这个结论靠近。无论牛顿的运动学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是21世纪如日中天的量子理论,或者是欲将一切融为一体的超弦理论,最终都离不开“运动”的本质。
根据经典物理学对运动的研究分析认为,微观世界粒子的运动与宏观世界物体的运动,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前者的运动速度不仅可以远大于后者的运动速度,甚至与光速匹敌,而且前者的运动方式也与后者截然不同——微观世界粒子的运动是随机的、非连续性的,而宏观世界物体的运动往往是有规可循的、连续性的运动形式。
这是经典物理学对“运动”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是否思考怀疑过:这些“运动”规律的总结,真的正确无误吗?要知道,科学不存在绝对的真理,一切的物理定律,经验总结,物理方程等,只不过是对某个特定时空段的迎合适从而已,只是针对某个时空段而言的相对正确。既然如此,我们所了解看到的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运动的不同,就有可能只是障眼法,也就是说可能并不是我们科学家曾经所研究的那样。
比如,宏观世界的运动真的是连续的吗?空间真的是连续的吗?时间真的是连续的吗?也许,都不是呢?
没关系,我们接下来就来详细演示,细细剖析,深入探讨,寻找真相。
探索科学,探索宇宙,水木长龙与您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因为微观世界的粒子运动,是随机的,非连续性的,故而描述宏观世界物体运动的方程坐标,对微观世界的粒子而言,已经变得不再适用,故此我们只能以概率分布统计的方式,来对微观世界的粒子运动进行分析,寻找其运动规律。
对于微观世界的一个粒子而言,它在时空里的运动是随机的,非连续性的,也就是说,它在某一时刻出现在空间的某一位置,而在下一时刻,它可能会随机出现在空间的另一位置,而并不经过中间的任何位置。其实,说白了,也就是粒子在时刻上跳跃来跳跃去,而毫无运动规律可循。
量子研究者发现,微观粒子在每一时刻都会对应于一个位置,在一段时间内,粒子在空间中出现的位置会形成一个点集,时间段越长,点集的范围也会越大;如果时间无限延长,点集最终会充满整个空间——宇宙。点集中的每一个点,都代表粒子在某一时刻的某一位置。点集并不均匀,每一位置的点的密度,代表了粒子于该点处出现的频率。
现在,我们不妨将粒子换为电子,将电子集命名为“电子云”。然后我们的实验开始展开。
假如在某一时段内,一个电子的随机、非连续性在空间形成某一电子云,然后我们将该电子云通过“时间分割”的方法平均(密度相等)分成两部分(一定要注意:电子云中的每一点代表的是电子在某个时刻的某位置,而并不是代表的电子。电子在某个时刻只出现在一个位置,电子云实则是一个电子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置集合)A和B,那么,这两部分电子云无论相隔多远,都会处于量子纠缠状态——因为它们是单个电子在某段时间内位置图像的描述,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某个时刻,电子要么出现于电子云A,要么出现于电子云B)。
现在,我们让第二个电子沿着即将形成的AB两电子云连线的垂直中线穿过,一段时间后,结果会怎样呢?
我们知道,在这段时间内,电子e1会在即将形成的A和B电子云中跳来跳去,而另一电子e2即使理论上从一开始就沿着即将形成的两电子云A和B连线的垂直中线开始穿梭,但由于电子的运动是随机非连续性的,所以电子e2必然不会老老实实地沿着垂直线穿过电子云AB,而是有时候靠近电子云A的位置,有时候靠近电子云B的位置。当靠近A时,对于电子e1来说,电子e2就会受到处于A电子云的电子e1的库伦斥力,从而使电子e2远离电子云A的位置;反之,靠近B时,电子e2会受到处于电子云B的电子e1的库伦斥力,从而电子e2远离电子云B的位置。
这样,最终,在该段时间内,随着电子e1的电子云A和B的形成,电子e2的电子云A'和B'也会形成,且电子云A和电子云A',电子云B和电子云B'处于时时的量子纠缠关系中——当电子e1在电子云A中时,电子e2必然在电子云A'中;而当电子e1在电子云B中时,电子e2必然在电子云B'中。
假使在时刻1、2、3电子e1处于A电子云中,那么电子e2必然会处于A'电子云中;在4、5时刻电子e1处于电子云B中,那么电子e2必然会处于B'中。
如此我们可以将电子e1处于电子云A以及对应的电子e2处于电子云A'中的对应时刻都抽出来集中到一起,也将电子e2处于电子云B以及对应的电子e2处于电子云B'中的对应时刻都抽出来集中到一起,从而就会形成两个“量子纠缠时刻集”T1和T2,也就如同形成了两个时空:在时空T1中,电子e1和e2时时刻刻都处于纠缠状态中;在时空T2中,电子e1和e2同样也是时时刻刻都处于纠缠状态中。尽管两个时空的时刻并不是连续的,但是对于两电子而言或许感觉并不十分明显,只是会稍微感觉在时空T1或时空T2的某些时刻,时间过得有点快,在其它某些时刻时间过得又有点慢,仅此而已。它们(此处指电子e1和电子e2)又怎能知道它们实际上所在的时空根本就不是连续的,又怎么可能时间均等?
现在我们不妨将实验做一下变换调整,将起初电子e1在某个时间段内的位置集,通过时间分割的方法分成N个密度相等的电子云N1,N2,N3,N4……Nn,然后将它们分开到N个空间(无论它们相隔多远都处于不可分割的量子纠缠态)。将电子e2按照前面实验方法从它们中间穿过,最终同样会形成电子e2的N个电子云N1',N2',N3',N4'……Nn',并且N1与N1',N2与N2',N3与N3',N4与N4'……Nn与Nn'分别处于对应时刻的量子纠缠状态之中。同样,我们可以将N1与N1',N2与N2',N3与N3',N4与N4'……Nn与Nn'分别处于量子纠缠状态的时刻分别聚集到一起,从而形成N个“量子纠缠时刻集”T1,T2,T3,T4……Tn,也就相当于N个时空。
在N个时空中的每一个时空里,电子e1和e2都时时处于量子纠缠状态中,尽管每个时空的时间都不是连续的,空间也不是连续的,但对于两个表象看来一直处于“量子纠缠”状态中的两个电子而言,只会感觉时间有时候过得很快,有时候过得较慢而已。
如果将纠缠的两个电子也增加到N个,最终结果又会如何呢?或许聪明的你已经推测到了:这就是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分析1:我们所处的四维时空,就像处于纠缠状态中的电子形成的“纠缠时刻集”,看似处于时时刻刻的连续纠缠影响中,实则时间并不是连续的,只是处于纠缠状态中的万物所对应的“纠缠时刻”的汇集而已,空间亦如此。从而,也说明了,我们所处的本空间不止有这一个,还有其它无数个类似的空间存在,以不同于本空间的“纠缠时刻集”将我们和世界万物在其它的时刻集里纠缠在一起。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平行宇宙,平行空间。
分析2: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真的存在吗?根据以上的实验分析,或许,它们真的不存在。之所以物体之间看似好像存在有万有引力,是因为世界万物都处于“量子纠缠”的状态之中,本来就是不可分开的一个整体。正因为是一个整体——都处于本空间的时刻集中——才会在本空间出现。所以,所谓的“万有引力”可能真的不存在,它只不过是“量子纠缠”效应表现出来的一种假象而已。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对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长龙」原创,转载标明出处,谢谢!((2019/02/01))
[点赞][点赞][点赞]难以想象,如此纠缠下去,别说你我,连意识都不存在,冬天来了,绿叶掉在地上,就判定这棵树已经死亡了,要知道,越微观误差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