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四军
1939年11月李先念等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的指示,在河南四望山召开鄂东、鄂中、豫南各路领导人会议,确定实行统一领导,成立鄂豫边区党委。将三个地区的部队在安陆赵家棚集中整编,除各地留少量地方武装外,组建了三个团,成立了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
不久改为纵队,李先念任司令员、朱理治任政治委员。鄂东部队整编为第一团。成立了鄂东地委,刘西尧离开部队到鄂东地委任组织部长,地委机关暂留平汉路西,并将孝感县委暂时划归鄂东地委领导。
经过秘密交通,黄冈与鄂东地委取得了联系,刘西尧得悉文祥、漆少川、刘洪顺、易鹏等在王家坊、涨渡湖区不但坚持住了,而且有很大的发展。他们紧紧地依靠群众,加强对伪军的工作,出色地创立了王家坊、涨渡湖区根据地。
纵队和区党委决定由刘西尧代表鄂东地委,与妻子陈景文化装经敌占区去黄冈与张体学等会合,组织东进。
刘西尧和张体学等在王家坊、涨渡湖会合后,遵照上级指示,把张体学、熊桐柏带去的一个营和文祥、漆少川后来发展起来的部队,整编成独立团,下辖三个营(第三营只有一个连),张体学任政委,熊桐柏任团副。此时是1940年夏。
随后,张体学、熊桐柏和刘西尧带着完整的两个营666人东进,揭开了创建鄂皖边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序幕。
独立团东进之时,国民党顽军正向我华东、鄂中新四军主力进攻。为了牵制顽军,独立团先插入蕲春山区。这里时值大旱,所到之处巧逢甘霖,红军老游击区人民称为双喜临门,潜伏的地下党员也出来了。
独立团先在蕲春派黄维栋、黄再兴下到张家榜附近组织了便衣队。随后又南下蕲春、广济交界的八里湖区、从山口和黄梅的太白湖,依托那里的地下党员何启、张凤林、居文焕、邹一清等,创建抗日游击据点,组织游击队,把部队沿途反击国民党顽军阻击缴获的枪支发给了游击队。
随着工作的开展,鄂豫边区党委陆续把赵辛初、郑重、向洪等派到了鄂皖边。
东进中,熊桐柏非常重视配合政工人员作政治思想工作,这对解决独立团中存在的若干不良习气,起了很好的作用。熊桐柏行军作战,往往是出敌不意,战士们自动唱出了“跟着熊团副,行军走大路,到处打胜仗”的顺口溜。
打了几仗后,刘西尧等决定回黄冈稍事休整。部队西返,黄昏时刻刚过巴河,熊桐柏建议连夜杀回马枪,奇袭驻在广济十八堡的王丹侯的司令部。国民党正规军在田家镇失守溃退时,留下了大批好武器,王丹侯是那时一下发起来的。
王是国民党鄂东十七纵队的司令,是与日寇勾结,反共最积极的一个,又是广济的土霸王,不杀他的威风,广济敌后的工作难以开展。
刘西尧和张体学当即同意。于是立即回兵,来了个200多里的急行军。第二天中午时刻,直上十八堡后山,一枪未发,消灭其山巅哨所,居高临下,直扑王丹侯司令部,生俘50余人枪。鄂东顽军大震。
皖南事变后,1941年2月,豫鄂挺进纵队参谋长刘少卿率一个主力团到黄冈,恰遇日寇“扫荡”,打了一个胜仗。独立团奉命赶回黄冈,在回龙山与刘会合。
刘拟再寻机与日寇一战,但刘西尧没有同意。他认为以当前形势,敌顽夹击,黄冈回旋地区狭窄,在此与日寇作战,腹背受敌,于我不利。他觉得,为配合我军主力打退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抓紧时机创建鄂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应回师陂安南,拔掉盘踞在那里与敌伪勾结的地头蛇袁少祺部,策应纵队主力东进。
刘参谋长欣然接受,赞扬刘西尧有战略眼光。于是共同回兵,在刘参谋长的指挥下打了一个干脆利落的歼灭战。
在此以前,独立团曾打了汪家集,重创据守在那里的伪军,不久该部自动撤离汪家集。从此涨渡湖区完全为我控制。陂安南一战,使王家坊、涨渡湖与大小悟山连成了一片,成了新四军五师、鄂豫边区在鄂东的一个比较稳定的前沿阵地,东进、南下的跳板和后方。
皖南事变后鄂豫边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纵队正式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辖十三、十四、十五三个旅,成立了鄂东、鄂中、襄西三个军分区,创建了以大小悟山为中心、比较稳定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部队整编后,鄂东独立团改为十四旅四十二团,熊桐柏任团长,张体学任十四旅政治委员,刘西尧回到鄂东地委任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文祥、陈景文任黄冈中心县委正副书记,赵辛初、郑重任鄂皖边中心县委正副书记。
五师为配合全国打退反共高潮,李先念师长率五师主力十三旅、十四旅东征,对国民党顽军进行了坚决还击。
国民党调河南沈光武部到鄂东,张体学率十四旅一部在浠水彭思桥与沈部遭遇,歼其一个团,生俘支队长沈光武之子,经过工作归还其全部人枪,与沈达成互不侵犯密约。此后我军要路过沈部防区时,只要事先通知,他们即让路,待我军通过后再对天鸣枪。不久该部又被调回河南。
这年10月,熊桐柏率部在黄梅县多元山与日军作战时身负重伤,牺牲于黄梅县古角山。
1942年日寇对大小悟山来了个“铁壁合围”,五师主力突出重围后,师部令刘西尧和刘少卿参谋长、政治部宣传部长刘放率主力一部到黄冈、浠水作战,牵制日寇。此时,刘西尧已调任鄂皖军分区政治委员,司令员为张体学。
队伍在黄冈、浠水稍事活动,五师主力就已粉碎日寇扫荡,刘西尧就回到了鄂皖边。这时已是1943年春节后了。
1943年5月,日寇进攻淅赣线,国民党军退出鄂南。五师为解鄂南人民于倒悬,分两路进军鄂南。
抗战初期我党在鄂南几度遭国民党顽固派暗算,只剩李平、雷同等少数人带小游击队在那里坚持。五师主力进军鄂南以前,游击队就和部队联系上了。文祥、漆少川也在鄂城沿江华容、葛店一带敌占区附近开展了工作。
1943年8月,刘少卿参谋长化名江岳洪,与区党委组织部长杨学诚率主力一部跨过长江,在鄂南成立了行政公署。区委随即把鄂南与黄冈划为第四军分区,鄂皖军分区改为第五军分区,受刘、杨统一指挥。
我军正在鄂南作战略展开,国民党顽军竟勾结日寇,日寇退出鄂南一些纵深据点,顽军出动大部队直插鄂南敌后,制造反共摩擦。我鄂南行政公署被袭击,刘、杨所率五师主力被迫返回江北。
师部和区党委决定,合并四、五军分区和地委,成立长江分区与地委,刘少卿、张体学任正副司令员,刘西尧和夏农苔任正副政委兼正副书记。师主力回大悟山后,长江分区打算在鄂南创建梁子湖根据地,发动了歼灭梁子湖伪军、地头蛇的战役。但由于指挥失误,打了一场消耗仗,鄂南又只剩下李平、雷同等带的小游击队在那里坚持了。
1941年张体学率十四旅一部在安徽宿松陈汉沟与七师参谋长林维先会师,后被国民党顽军切断。1942年五师又组织两路东进,拟再次打通与七师的联系,均被顽军重兵所阻。此后就将这一任务交给了鄂皖地委委员、鄂皖中心县委副书记兼独立十八团团长郑重。
1943年,郑重插入皖西,会见了谭希林、曾希圣等七师主要领导人。他们共同研究后认为,在江北很难立足,便由郑重配合七师田仁永等,在江西彭泽湖区建立了一小块抗日民主根据地。从此,从黄冈涨渡湖到彭泽,五、七师之间终于建立起了一条狭窄的沿江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