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保山,1936年出生,黄梅县大河区松林乡下中畈村人。
20世纪60年代,黄梅县委决定在西山建设永安水库,吴保山的祖居地划归库区,永沉水底。那是个好地方!依山傍水,阳光明媚,是蕲黄广三县人民交往的必经之地,逢年过节,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很多人离开时恋恋不舍,泣不成声。
国家对库区移民很优待,准许自愿移动三次。吴保山先是迁移到广济县万丈湖农场,在那里居住一年多。由于夫妻二人都忙,孩子没人照顾,六七岁的二儿子不幸溺水而亡。小孩长得很漂亮,方面大耳。他妻子终日以泪洗面。
为了尽快走出丧子的阴影,吴保山离开了万丈湖这伤心之地,搬迁到后来的居住地——濯港镇张上屋村。这里风景优美,人民淳朴,与老屋的环境相似。
吴保山的父亲吴仲夷是个老革命。他虽然未读过书,但为人正直,解放前后担任村书记长达40年。吴保山有兄弟六人,他排行老三,没上过一天学,7岁便开始放牛,深知民间疾苦。
他小时候,老革命漆木水(广济人)、刘静忠(广济人)经常到他家落脚。他们白天在山区活动,晚上就来家里开会,有时让吴保山放哨、传信。吴保山年纪小,不易引人注意,经常担任他们的通信员。刘静忠解放后担任大河区濯港乡公所的首任乡长,在郑家坡事件中被歹徒砍了一刀,身受重伤。
少年时期的革命活动培养了吴保山的家国情怀,为他后来积极报名参军、保家卫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1956年,吴保山参军。在当时,参军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是要往家里送喜报的,喜报直到老吴保山还保留着。
正月初十,集中报到。临走时,区上组织盛大的送行活动,敲锣打鼓,每个士兵安排一个女青年为其佩戴大红花,吴保山和爱人就是那时认识的。此次征兵,黄梅县共计1936名优秀青年入伍。
新兵们从全县各处步行到九江,然后乘船到武汉。领导说到要去很远的地方,坐火车要七天七夜才能到,让大家做好心理准备。船到武汉,大家连夜坐火车北上,路上比较枯燥,又不能随便走动,时间坐长了,浑身不舒服。
好不容易到了河南郑州,上级传达命令,要加速前进,火车提速。结果六天六夜到了目的地,下火车一看,才知道是到朝鲜。
此时还是冬季。朝鲜的冬天分外冷,新兵们很不适应,不少人冻伤、冻病。头三个月,就像在国内一样,新兵训练。训练结束,分派到各地。
吴保山是通信兵,负责往各地输送架设通信器材。有一次,一辆大卡车运来满满一车通信电缆,300多斤一捆,用大木饼圈着。吴保山年轻、有力,劳动积极,踊跃搬运。
在搬运的时候,一个大木饼从车上滑了下来,眼看着要压着战友。那个战友个子小,背对着车,根本没发觉危险。吴保山飞一般冲过去,一把推开战友,结果大木饼压在吴保山身上,战友们迅速跑过来,抬走大木饼。吴保山的前胸被压伤了一大块,淤血很长时间都没有散。直到老,每逢下雨变天,这个地方还隐隐作痛。
为这伤,吴保山受到了上级领导嘉奖,记三等功一次。可惜立功证书与退伍证,在办理落户张上屋村材料时,不幸弄丢了。
负伤留下的淤青,直到他结婚后还没散。他妻子问他这是怎么回事,胸口怎么黑了一大块。吴保山不敢做声,害怕在部队受过伤,妻子不要他。
吴保山入朝后没有经历战事,战争1953年就结束了。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美帝亡我之心一日不死,我们就要斗争到底。因此,战争结束后,志愿军依旧在朝鲜保持一定的兵力。
吴保山他们到达后,就换一批老兵回国休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们一边训练,一边建设营房。训练在雪地的耐寒能力,在山上打游击的本领。
虽然没有了战事,但在建设时,吴保山所在部队也牺牲了好几个战友。朝鲜的营房全部是用石头做的,需要部队自己动手到山上去采石。有时炸石头,碰到哑炮,人到旁边去查看时,却又突然响了,吴保山好几个战友因此长眠于异国的土地。
营房建好后,没住上几天,又得转让出去,到别的地方再建。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吴保山他们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吴保山所在部队是最后一批回国的志愿军,由上将杨勇领导。杨司令也是同他们坐同一列火车回来的。回国时,朝鲜人民依依不舍,载歌载舞,热情欢送,场面动人。
回国不久吴保山就退伍了,组织上对他极其照顾,安排他进邮政系统工作。吴保山在杉木乡那一块儿送信,工作了将近两年时间。老屋的父母年纪大了,兄弟又多不在家,就让他回去。
吴保山便回去务农,要是在邮政系统一直工作下去,他早就是国家正式职工了。有人总是说他傻,为国为家作出了许多牺牲。吴保山说,同那些牺牲在朝鲜的战友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吴保山堂屋挂着“光荣之家”荣誉牌,这是湖北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颁发给他的。他现在一个月有八百多元的生活补助,加上农村老人赡养金,一年有一万多元,老两口养老,大致可以对付过去。
他说:“前年,县里还把我们这些入朝老兵组织起来,出去旅游了一次,到了四个省。”老人边说边伸手比画着,幸福之感,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