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员工爆料:比亚迪只有两种人,一种是高学历的科研人员,一种是牛马。科研人员必不可少,牛马工资高了就不行,得炒掉,换新的牛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公司裁员,裁的很多是基层人员,少数被裁的中层或者高管,都是因为年龄大,工作产出少而被优化。这就说明了:公司不管怎么变动,不会变核心,变化的只有牛马们。

现在搞裁员的公司越来越多了,都不是说公司不行了,没成本养员工才裁员,而是员工只要达不到公司的高标准,就要把你裁了,然后再转头低成本招聘更年轻的“韭菜”进公司上班。
这种职场割韭菜行为真的让人心寒,也让人恐惧,毕竟谁能知道现在看起来还很稳定的工作,是不是说没就没。不过说真的,裁员裁来裁去,公司的核心人员不会走。
一位比亚迪员工就曾在网上吐槽过这点,他说在比亚迪只有科研人员和牛马,前者在公司稳如泰山,后者工资高了就得换新,新牛马成为老油条之后,还是会被换掉。

麻了,即使像比亚迪这样的头部公司,其内部人员更替的逻辑也很残酷,用四个字来形容——“物美价廉”。不符合这四个字的员工,立马换,换到符合为止。
这点在公司层面上看,是利好策略,能够有效降低成本支出,提升产能,但是对于职场人个体而言,基本就是“公司的一粒沙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
此时,放在大家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提升自己,让自己无可取代,或者换环境,换公司,公司那么多,肯定有我的容身之处。
以我多年的职场经验来说,比较认同前者,后者其实也能行得通,但是有时间限制,比如30+的普通职场人换工作就没有那么容易,并且薪水也不可能理想。
相对的,30+的手里有硬技术,或者硬资源、人脉的职场人,工作依旧很稳定,并且还会有上升态势。

普通职场人,尤其是30+的普通职场人该如何自救呢?其实方法大家都明白:调整心态,专注自我提升。
很多人会因为害怕被裁员这件事,在自己有工作的时候,不自觉的患得患失,继而导致工作水平下降,每天上班的精神状态也不好。
这就是所谓问题心态,需要调整。不要认为这种思想是提醒自己居安思危,时刻保持清醒,它反而很危险,会给人带来无穷尽的恐惧。
所以对于有这种心态的人来说,应该想的是“工作不要指望它一直稳定,如果工作不开心,大不了不干了。”不要小看这句话,只要这么想,能解决大部分的职场内耗,以及减少更多的计较——主打一个反正我不一定留的久,这些糟心事不管也罢。
但是需要划重点的是,可以用这种想法解压、转移注意力,尽量不要实操,毕竟真实失业可比幻想沉重多了。

对于普通职场人来说,决胜职场的最关键因素一定是自己的工作能力,它不只是硬实力的提升(比如使用软件的技能,写方案的技能等),更多还有思维方式、情商等软实力方面的提升。
特别典型的,比如很多人会觉得工作是单线程,只会有一个标准答案,但这样想的时候,就是出问题的时候。在工作中,要把许多的问题综合考虑,靠自己的专业逻辑和经验,围绕客户需求,给到最佳解决方案,相对应的,客户不同,解决方案不同,这就是所谓的“不是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同样的,在情商这一方面,职场上强调“互动的重要性”,它不只体现在面对客户,也体现在与同事领导相处的时候。其中,向同事领导问询工作相关的事项时,一定得带着自己思考之后的结果再去问,不要一上来就求答案,这样只会让人觉得你在偷懒,以及想不劳而获。

最后,工作这个东西,专注自我提升绝对没错,因为在过程中,你总能发现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得到机会,这个时候如果公司要搞裁员,那么对于你来说,心里便会有底的多。
核心就那几个人那几个位置,你再提升能力再卷纵使能提升到那几个人的能力能坐上那几个位置的概率也极小。若真能提升到那几个人的能力,趁早走人单干
你在搞笑嘛,还科研人员,全球每年专利高达几百万件,真正推动社会的就几个,你科研人员再多也是抄作业的一群垃圾,100年前干了同样一件事,历史用了4个字表达这群人,洋务运动
话术就那么两套,像比亚迪,工资没有其他大厂高的,话术就是,比亚迪再牛逼又怎么样,还不是血汗工厂,牛马;而如果是工资高的,比如华为,话术就是,他们这么高工资,都是消费者掏的钱,消费者花了多少冤枉钱啊。
你怎么可能不可取代?芸芸众生,平凡的人一抓一大把,搞技术的,时间长了也就熟能生巧而已,除非你是王传福
必须掌握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