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6年,李嗣源称帝,作为五代时期少有的开明皇帝,他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固权力和经济,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然而,李嗣源晚年却因为一件事寝食难安,那就是选谁当继承人。
有机会继承帝位的候选人共有四人,分别是李嗣源的三个亲儿子李从荣、李从厚和李从益,以及义子李从珂。
原本,李嗣源属意的是长子李从璟,这个儿子骁勇善战,富有谋略,是最像他的一个儿子。李从璟曾是李存瑁麾下的一员大将,多次建立赫赫战功,在军中很有威名。可惜李嗣源称帝后,李从璟被李存瑁的手下杀害,早早地与皇位绝缘。
李从益的亲生母亲身份卑微,在子凭母贵的古代,单是出身这一条就让他在皇位竞争中处于劣势,加上他年龄较小,没有根基,也很快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外。
李嗣源思来想去,把目标转向年仅十四岁的李从厚。李从厚人如其名,性格温厚,处事恭谨。为了给他铺路,李嗣源任命他为河南尹兼六军诸卫事,安排名将石敬瑭做他的副手,又为他挑选了孔循的女儿做妻子,只是没想到精心挑选的儿媳却断送了李从厚的前途。
李嗣源的手下重臣安重诲也十分看重李从厚,有意把女儿嫁给他,不料受到孔循的蛊惑:朝中重臣和皇子联姻,会遭到皇上的猜忌。安重诲刚放弃嫁女的想法,谁知孔循转头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从厚,安重诲感觉被戏弄了,从此恨上孔循,连带着对李从厚也生了敌意。
安重诲掌握军政大权,想要收拾孔循可谓轻而易举,没多久就把他排挤出朝廷,还多次向李嗣源进谏,成功让李嗣源对李从厚越加不满,最终撤销了他的职务。就这样,李从厚也失去了继承帝位的资格。
李从厚失势后,河南尹兼六军诸卫事的职务落到李从荣手里。李从荣喜欢附庸风雅,经常结交文人,而李嗣源却十分讨厌穷酸文人,也看不惯他好大喜功的性格,原本他从没想过把皇位传给这个儿子,奈何看重的几个儿子相继出事,如今只能矬子里头拔将军。
为了帮助李从荣建立威信,李嗣源册封他为秦王,在册封仪式上为他举办只有太子才能享有的“谒太庙”仪式,这个举动无异议昭告天下,李从荣是他认定的太子人选。
可惜李从荣的太子之位还没坐热,就被他自己作没了。李从荣附庸风雅,却不是真的敬重文人,相反他把文人当做他攀登权力高峰的垫脚石,希望那些人能帮他宣传美名、获得民心和朝廷支持。平时稍有不如意,就打骂他的门下文人,导致大家满腹怨恨,没有几个人真心帮他做事。
李从荣觉得只有文人支持还不够,又跑去结交军中将领,可是他又不懂什么军事和谋略,和将领们没有共同语言,后来也不知道怎么想到,竟然在军队里论起了诗文,搞得将领们也都对他极为不满。
李从荣种种奇葩操作,给自己树敌无数,以至于在李嗣源病重时,根本没有人给他透露具体消息。李从荣害怕李嗣源死后皇权旁落,竟然带着士兵闯入皇宫,这一举动无疑落入有心人的圈套,最终一大家子都在宫廷政变中丧命。李嗣源也没想到,自己千选万选,还是选错了人,看走了眼。
除了上面介绍到的几个亲儿子,李嗣源的义子李从珂也是强有力的皇位竞争者,他骁勇善战,深受器重。同时他脾气暴躁,和安重诲互相看不顺眼,有一次在大殿上借着酒劲儿公然殴打安重诲,从此被对方视为眼中钉。
在得知李嗣源有意把皇位传给李从珂后,安重诲整日惊惧不安,生怕他登基后会对自己出手,于是想方设法离间两父子的关系。他在李从珂担任河中节度使的时候,伪造皇帝诏书,制造河中谋反的假象,又使计谋让两父子不能直接沟通,导致误会越来越大,最终,李嗣源放弃了李从珂,把帝位传给了李从厚。
有意思的是,李从厚在位仅五个月,屁股都没坐热乎,就被起兵谋反的李从珂处死,无论李嗣源生前多么不愿,皇位最后还是落到了李从珂的手里。
李嗣源称帝之初,励精图治,国家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做了不少好事,老百姓也挺感激他的。可惜晚年疑心病越来越重,杀了不少忠臣良将,搞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不说,在遴选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处处猜疑,最终导致国家陷入混乱中。
纵观历史,猜忌心重也是历代皇帝的通病,越想守住至高无上的皇权,越容易失去人心,最终走向败落。李嗣源这一辈子,有功有过,结果被疑心和权力欲蒙蔽了眼睛,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就这样一眨眼就烟消云散了。
李从珂带着传国玉玺自焚于玄武楼以至于传国玉玺就此失传实在是中华历史的一打遗憾
骨气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