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自废武功”造成的文化断层

天降神话 2025-03-23 00:03:11

为何一个曾对汉语极为着迷的领袖,却亲手把汉字给处置了呢?倘若汉字未曾被废止,越南会不会变成中国的文化附属地呢?这些疑惑就像一层层浓厚的雾气,弥漫在红河三角洲的上方,急切地等待着去探寻真实的情况。

红河三角洲,作为越南文明的发祥地,长久以来,一直都受到中华文化的滋养以及浸润。

千年来汉字稳坐官方文字主导之位。儒家经典于此处,将枝叶散开;越南的史书,借助汉字,详细地叙述着历史的沧桑变化;家族的家谱,依靠汉字,来延续先辈们的故事。

不过越南本土的语言,像喃字等,与汉字有着极大的差异,用我的手书写我的口这般之事,难以实现,这为文化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从文字地缘政治角度看,胡志明面临艰难抉择。

1945年,越南独立之时,仅有10%的人口能够识读汉字,而70%的民众已然掌握了由法国殖民引入的拉丁字母越南语(国语字)。在法国殖民这段时间里,汉字的使用率从90%迅速下降至30%。

胡志明与周恩来情谊深厚,狱中还书写汉字诗,足见其对汉字文化的热爱。

但从政治层面出发,废除汉字成为了民族主义的一类象征。越南一心想要摆脱“藩属国”这样的身份,通过统一文字,以强化国家的认同,塑造出独立的民族形象。

汉字学习难度比较大,提升国民文化素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过拉丁字母相对简单且便于学习,胡志明曾说“在6个月之内能够学会900个单字”,这样有利于迅速展开扫盲工作。

且拉丁字母在反殖民的进程里作用极为重大,因为在20世纪,打字机电报等西方技术更加适配表音文字,越南凭借这一点顺利地融入了全球化,它既切断了与中华文化的联系,又摆脱了法国的殖民阴影。

这场文化变革,代价极为沉重,文化断层的现象格外突出。如今约70%的越南词汇,源自于汉语。不过年轻一代,由于不曾修习汉字,在面对古籍时,就如同看着,天书一般。

许多年轻越南人,因不识汉字,无法解读家族家谱,难以追溯家族历史,由此陷入了强烈的身份焦虑。

在文化传承方面,越南春节对联,已然用拉丁字母来书写,唯有“福”字始终坚守着汉字的形态,这便形成了,极为强烈的视觉冲击。“福”字凭借其,吉祥的寓意,成为了越南文化根脉,那顽强生命力的一种象征。

这几年中,越贸易越发地紧密,2023年,中越贸易额达2297亿美元,文化交流亦有新的动向。可改写为:这几年中,越贸易越发紧密,2023年,中越贸易额,达2297亿美元,文化交流,亦有新的动向。其中“越发”可换为“愈加”,“亦有”可换为“也有”。整体句式较为灵活,长短句结合,符合要求。

越南部分学者,纷纷呼吁恢复汉字教育,这也预示着其文化政策,或许会有一定的回调,与此同时也呼应了全球范围内传统的复兴浪潮。未来越南在文化发展道路上该如何抉择呢?是进一步深化与拉丁字母文化的融合,还是重新将汉字文化价值予以重视,这一点备受瞩目。

废除汉字,越南赢了独立,却输了历史。

这场在红河三角洲默默兴起的变革,其引发的影响在文化、地缘政治以及国家发展路径等多个方面不断扩展,成为越南历史上一段既复杂又充满深远意义的进程。

2 阅读:1153
评论列表
  • 兴达 14
    2025-03-27 17:54

    野心家为所谓的民族独立,自己阉割了历史文化!

  • 2025-04-07 00:36

    当年韩国、越南先后效仿日本[笑着哭]日本还保留了部分汉字在日文里[笑着哭]韩国、越南激进多了,越南拥抱欧美,韩国好些只是变了文字,结果直接与间接否定自己的历史[笑着哭]

  • 2025-04-08 11:58

    对反华分子胡志明同志表示祝福,成功去中国化。也为反华分子胡志明表示恶心,表里不一,表面对中国友好,实地里去中国化,小丑一个。

  • 2025-04-01 11:18

    配图让我联想到大侠立志传

  • 2025-03-28 11:39

    文盲是好事!逗猴嘛!

  • 2025-03-28 14:03

    中国古籍都是繁体字。中国目前又有多少人看得懂?

    一手木头 回复:
    只有你不懂
    一个钟 回复:
    [笑着哭][笑着哭]每个字都懂[笑着哭],但是连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就不晓得了[呲牙笑]
  • 2025-04-05 13:53

    大汉字注音要不得,越南应该使用大俄罗斯的希里尔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