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的出海口之痛:30亿美元与20年战争

天降神话 2025-04-05 18:32:00

你知道吗?在世界地图上,有一条狭窄的水道——红海,看似不起眼,却像一只无形的大手,掌控着全球经济的命脉。百年来,围绕它的争夺从未停止,每一次动荡,都在改写无数国家的命运。

时间拨回19世纪末,意大利盯上了红海沿岸,将厄立特里亚,变成自家的殖民地。

墨索里尼上台之后,野心渐渐变得更加膨胀,心中幻想着力图打造出“新罗马帝国”。红海的商船往来频繁,就像织布一般,每年有超过两万艘的商船在其间穿梭,承载着全球12%的石油运输量以及10%的集装箱货运量,在墨索里尼看来,这毫无疑问便是帝国崛起的踏板。

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从厄立特里亚出兵,悍然入侵埃塞俄比亚。

这场战争,表面是两国之间的冲突,实则是法西斯对于全球战略要地的一种试探。

厄立特里亚恰似镶嵌在东非的,一把锋利的匕首,一旦掌握这个地方,便能牢牢地扼住英国通往印度殖民地的,关键要道。当时苏伊士运河正被英国控制着,承担着其将近六成的海外贸易运输职责。

故而红海地区的任何细微的变动,都有可能对这条“帝国的生命通道”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危及到英国的核心利益。

面对意大利的军事挑衅,英法主导的国联毫无作为。英国外交大臣霍尔竟在内阁会议上说:“我们不愿为埃塞俄比亚流一滴血。”法国外长拉瓦尔也秉持绥靖政策,认为满足墨索里尼对埃塞俄比亚的野心就能避免战争。

美国一边在国联反对关闭苏伊士运河,一边向意大利出售价值1.2亿美元的战争物资。

埃塞俄比亚军队装备较为落后,拿着19世纪末期的毛瑟步枪,仅拥有35门较为老式的山炮,如此一来,根本难以抵挡意大利的现代化进攻。

1936年2月,意军在阿杜瓦战役旧址投放了芥子气炸弹,从而制造出了一个直径达5公里的无人区域。当意军占领亚的斯亚贝巴时,超过50万的平民丧失了生命,80%的牲畜被掠夺而去。

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之后,将红海的北岸变为海军基地,这直接对英国在亚丁湾的势力范围构成了威胁。国联所通过的17项决议,就像一张张废纸一般。而绥靖政策,更是让侵略者愈发地嚣张跋扈。

时光匆匆,80年已然过去,红海沿岸的地缘博弈,仍在持续着。1993年,厄立特里亚独立之后,与埃塞俄比亚,由于出海口问题,爆发了长达20年的边境战争,致使数十万人伤亡。埃塞俄比亚身为内陆国,其95%的进出口,都依赖吉布提港口,每年需支付,超30亿美元的港口使用费,这几乎占据了年度国防预算的40%。

如今红海的战略地位愈发重要。苏伊士运河管理局2023年财报显示,曼德海峡日均通行油轮数量是1935年的200倍,苏伊士运河年度通行费收入高达70亿美元。从墨索里尼的坦克到如今的无人机,从芥子气到网络战,变的是武器,不变的是对红海控制权的争夺。

红海的历史,是一部极为残酷的地缘博弈史。它时刻不停地提醒着我们,国际政治那如同丛林般的法则,从未有过改变。只要是资源分布不均衡,只要地缘政治依然存在,围绕着战略要道的争夺,就绝不会停止。而那些内陆国家,为了获得出海口而付出的沉重代价,也在诉说着弱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那份无奈与悲哀。

参考资料:

1. 《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与国际反应》,作者:陈志敏,刊物:《世界历史》,2018年第4期。

2. 《意大利殖民史研究》,作者:李振军,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3. 《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作者:高志强,刊物:《国际问题研究》,2012年第3期。

4. 《红海与地中海的历史联系》,作者:高荣盛,刊物:《海交史研究》,2019年第2期。

5. 《国际联盟与绥靖政策》,作者:张文,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7年。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