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复新疆,此人有一半功劳!且看他是如何助左建立不朽功勋

趣闻古今历史 2023-03-01 14:37:32

高适曾在他的作品《燕歌行》中写下名句:“战士军前半死生。”

此话不假。战火纷飞的前线,刀枪无眼,也许上一秒我们还在谈笑风生,下一秒我们便身首异处。

因此,许多将士在出征前便写好了遗嘱、立好了墓志铭甚至打好了一口棺材。当国难家难重合在一起时,他们必须舍出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身后的国家。

底下的士兵尚且如此,长官又何尝不是?《泰坦尼克号》里守在船长室里不愿走动的船长,亲眼看着海水将自己喜爱的船只和自己的身体吞噬。

清朝时期,左宗棠也是如此。那时,摆在他面前的不仅是国家边境的生死局,也是他的虎门关。

他不可以在困难前像个瑟瑟发抖的老鼠一般抱头鼠窜,他必须带领着手下的将士奋战到最后一刻,为此他早早地打好了棺材。

然而当战事平定,左宗棠凯旋,所有的荣华锦绣都放在他的身上时,他却十分坚定地说:“胡雪岩也有一半的功劳!”

左宗棠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他没有把赫赫战功全部揽在自己一人身上?让我们往下看去。

故事的前因后果

左宗棠是晚清的三大名臣之一,另两位名臣分别是曾国藩和李鸿章。

左宗棠并不是只擅长纸上谈兵的人,他精通文韬武略。除了在朝廷上以长远目光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以外,他也是一名能打胜仗的武将。

站在后人的眼光回眸,高中的历史课本上并没有分给左宗棠太多高光时刻。他是洋务运动里小小的一个角色,大部分笔力都被放在了李鸿章与曾国藩身上。

然而,追溯真正的历史,左宗棠实为一名贡献极大的名臣。他对于我国近代版图的贡献无与伦比,值得千秋万代铭记。

清朝末年,硬撑了几百年的清朝在内外压力夹击下早已垂垂老矣。

世界视角下,愈发强大的列强在大清的国门外蠢蠢欲动,随时等待覆灭这个昔日高傲不平视万物的国家。

正是因为衰落后自身力量与外界力量过于悬殊,我国的新疆早早便落入了帝国主义手中。

嚣张的沙俄入侵了新疆,联合阿古柏在新疆建立了伪洪福汗国,他们计划着下一步吞并伊犁,随后逐步加大对清朝的扩张。

“犯我国者,虽远必诛!”历史上,新疆一直都是我国国土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康乾盛世花费极大的兵力才将新疆再度收复。

拿回国土,守卫新疆,不仅是反击利欲熏心的列强,也是对老祖宗战斗精神的传承。

必败之战的胜利

国难在前,热血男儿总是希望可以捐躯为国。左宗棠并不是为了自己的性命便不肯出兵的懦夫之流,听闻新疆之事,左宗棠当即上书光绪,希望可以发兵收复新疆。

然而,对于正行走在下坡路的清朝,收复新疆早已成为了一件难事。沙俄帝国是世界的强国,他们兵力强盛、军队训练有素。清朝想要与沙俄帝国搏斗势必付出代价。

因此,朝廷中的许多大臣十分反对收复新疆,他们不想将兵力花费在这样一桩必败的战争上。

同时,比起陆上作战,这些大臣倾向于以海防为国防的优秀选择,他们认为清朝应该加大在海防上的巩固,而不是在陆地上做出无用功。

这些纷纷扰扰的言论都没有撼动左宗棠坚定收复新疆的内心,他一字一句、铿锵有力地上奏:“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他简短有力地表明,守卫新疆不仅仅是小范围内上的疆域收复。守卫好新疆就像是保护好了清朝躯体上的一个关键的关节,让这个朝代足以继续行走下去。

无人愿意担任这个人物,于是光绪帝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负责新疆的军务。

这是一趟胜负难料的旅程,甚至可以说失败的概率远远大于获胜的概率。

清朝的国库与粮草早已亏空,朝廷甚至无法给左宗棠拨出一份延续军队战斗力的军饷。那些反对派不仅反对左宗棠的收复新疆之计,也一并不愿意给左宗棠以粮草。

在众人的嘲笑与不解中,1876年4月,钦差大臣左宗棠率命出征。

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将久经沙场的经验淋漓尽致地展现。

他高瞻远瞩地俯瞰战局,布下环环相扣的棋局,制定出了详细且周密的作战计划。

他制定的计划叫作“先北后南”计划,能够制定出这样的计划也体现出左宗棠对新疆实地、敌人情况与我方军力的“知己知彼”。

在他的计划中,他先将重心放在北疆,再进军南疆,最后再拿回伊犁。

同时,考虑到兵力的粮草不足。他也采取“缓进急战”的战略。为了能够尽可能地节省兵力,他裁减冗余的兵力,以积极治军、增强战斗力。

他奉行急战的策略,这是基于亏空的国库不得不做出的选择。由于西北和京城的路途遥远,本就稀少的粮草更加难以送达,他们必须速战速决。

除此之外,左宗棠还巧妙地运用起自己先前在甘肃省开办的军械制造局。在这里,中国的许多兵器得以改造。自己制造兵器而不是从国外购买可以节省下一大笔军械费用。

不仅如此,为了弥补残缺的军饷。他更是兴修水利,积极地开展生产。他巧妙地动用国内各种力量,为的就是给军队筹集一笔足够的军饷。

这颗老臣心可谓在风烛残年之时燃烧到了最高点!在左宗棠的有效带领下,清军在本不被看好的战争中慢慢冲破重重阻碍。

从1876年到1878年,左宗棠及其手下军人的捷报频传。他率领着刘、金两大战力先后收复乌城,平定北疆,收复达坂城,收复吐鲁番。直至1878年初,清军已经收回了全部的南疆。

然而,左宗棠并没有就此掉转方向,凯旋回到京城。此行的初心始终镌刻在他的脑海里,他要收复伊犁,他要从沙俄手上拿回属于自己国家的土壤。

但当捷报频频传到遥远的京城,坐在庙堂之高的人们却比站在前线迎接炮火的左宗棠先犯了怵。他们惧怕沙皇俄国,恐惧与他们正面交锋。

“算了吧。”

左宗棠又如何听得进去这样的话?以一句“算了吧”空手让出老祖宗们费尽千辛万苦收复的失地,以一句“算了吧”试图忘记帝国主义在我国留下的血泪?

纵然左宗棠早已年过花甲,纵然左宗棠的妻子因病去世他却没法回去看上一眼,可是他仍然不愿放弃。左宗棠打造了一口黑棺,表达了自己以死效忠收复国土的决心。

好在,命运总是眷顾这个执着的老人。沙俄本不想与清朝进行面对面的交锋,那些高鼻梁的外国人钦佩左宗棠“抬棺出征”的决心。

最终,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出面与沙俄帝国谈判。经谈判后,沙俄归还了伊犁。左宗棠的初心得以实现,那片位于地图上方的土壤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收复新疆、荣誉傍身时,左宗棠说,当下的胜利,有一半是胡雪岩的功劳。

胡雪岩是中国徽商的代表人物。当清朝国库亏空,付不起此次收复新疆之征的军饷时,是胡雪岩力排众议,给予左宗棠一半军费。

他以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左宗棠出征,甚至不惜为清政府在外国银行的贷款做担保。

正是这样的帮助,为左宗棠增添了一份坚持下去的气力。

这是一段实在感人的故事。

当国家的命脉早已僵化老去的时候,一位年过花甲的老臣并不愿意放弃掉自己从戎的初心。比起躲在京城,安享晚年,他却倾向于牺牲在战场上,牺牲在自己为自己打造的那口黑色棺木里。

当看见国家的军队没有能力出征的时候,远离政界的商人首先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他没有在动乱的时候远走高飞,而是选择给出征的军队支付了一半军饷。

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社会的各个角色、各个阶级联手一心,才有了新疆的收复。有了那一方国土的安静。

多年过去,纵然左宗棠和胡雪岩并不是历史教科书的主角,可他仍然应该成为被我们铭记的对象。

去记住——那颗不屈服于“算了吧”的赤子之心和那份不忘感恩的情谊。

清末名臣的家国情怀

在查阅资料时,我们发现——整个故事里,李鸿章以负面角色的姿态出现。

他是“海防论”的主要人物,大力嘲讽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痴心。更有人说,他是愤恨左宗棠凯旋的人,几番设计下害得胡雪岩家破人亡。

笔者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不同意扁平化人物、片面化人物。每一个人都是立体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是非价值观。

朝廷上的政局博弈必然充斥着老谋深算的凝视,但我们不可以像是阅读一部只有一位主角的小说一样看待这段历史。

纵然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怎么错综复杂,这些名臣的爱国之心都是不假的真诚与炽热,在晚清向下坍塌的日子里,他们以自己的身躯撑住了垂垂老矣的国脉。

上文中,我们阅读到了名臣左宗棠对近代版图的贡献。但左宗棠的贡献不仅于此。

收复新疆前,左宗棠便骁勇善战,久经沙场。太平起义时,陕西回民伺机暴乱,左宗棠前去镇压起义。

除了进兵董志原,驱散回民军、严惩叛军以外,左宗棠还奉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方针,在收复之地实行代田法、区田法等恢复生产的方法,为灾民救济贡献力量。

这位爱国报国的老臣并没有在这之后便开始退休。

1884年中法战争愈加紧张,左宗棠亲自出军将不利的战局拉回。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他身后的国家。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燃烧着赤子之心的火光。

结语

左宗棠去世时,在遗言中写满了自己的遗憾。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遗言中都是“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的遗憾之言。

想必他闭眼的那一瞬间,都是带着爱国之心身死而去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当后人游历新疆之时,行走在宁静和平的山水之间时,是否会想到几百年前,一位头发花白、身披盔甲的老人也曾久久地站在这片土地上,像一尊永不泯灭的雕像。

他的身后是我们,而我们的身后,是我们的家。

0 阅读:5

趣闻古今历史

简介:读史明智, 铭记历史,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