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朋友送我一本《温州传》,认真地翻了翻,发现正儿八经出版的文章,与我在头条的文章要严谨许多。文中所有的说法出处不仅要经过考证,对民间传说的那些似是而非的内容完全不予采纳。
相反的,我写的文章便随意许多,只要网上能搜索得到,我通常认为那就是真事。因此,在《温州传》中,从“瓯居海中”,到温瑞平原是海岸线自然变迁的结果,作者对于周凯治水功绩只字不提。然而在温州水利部门的网站上对周凯的功绩却给予很高的评价,温州民间把周凯也尊为平水圣王,建了数量繁多的宗祠给予祭拜,不仅在温州,在临近的台州和福建都建有平水圣王庙。甚至在杭州钱塘江畔修建的海神庙也把周凯作为配祀的神明。

周凯作为一名技术型的官员,自己并没有像谢灵运那样留下许多著作,也没有多少官员给他写书立传,只有在宋濂的撰写《横山仁济庙记》中,介绍了周凯的生平。我想这就是周凯在温州的正史中地位远没有谢灵运高的原因吧。
正史与野史对某位历史人物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是必然的,毕竟在那个年代,能用文字保留下来的内容并不多。相反许多故事依靠口口相传,难免会走了样。除了周凯之外,郭璞为温州造城的故事也有不同的解读。
郭璞为温州造城选址的故事,在温州传颂了1700多年。如今,温州城的瓯江边还有一座山,叫郭公山。郭公山上还有郭璞的雕塑。据说郭璞是为规划温州城,爬上那座山的。

在温州民间,郭璞根据二十八星宿在鹿城挖掘的二十八口井的故事尽人皆知。郭璞建城与白鹿衔花的传说,连小学生都知道。
尽管如此,还是有人质疑郭璞并没有来过温州。他们质疑郭璞没来过温州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正史中并没有记载郭璞来过温州。郭璞留下来的文字也没有自己在温州建城的记录。更重要的是,永嘉郡在公元323年成立。那一年,郭璞奔丧回江阴,为母亲守孝一年。而在公元324年,郭璞就被害身亡。因此,不管是从留下来的文字,还是从时间上推断,好像郭璞并没有时间翻越浙南重山来到温州。
不管怎样,温州人始终坚信郭璞来过温州,而且还提出将温州城建在瓯江南岸的建议。根据郭璞规划建造的温州城,在此后的1700年免去战火的涂炭。

同样还有争议的是温州在2000年前的那次东瓯国举国大迁徙。公元前138年,东瓯王驺望面对闽越国的威胁,不得不率领4万余民众,迁徙至庐江郡,正式纳入汉朝的行政体系。
但是部分学者认为,四万余人可能仅指内迁的核心人口,仍有少量遗民留在浙南或迁徙至东海岛屿。虽然现在无法了解当年东瓯国人口的数量,但是在那个的年代,举国迁徙所耗费的财力物力无疑是惊人的。在温州留有少量遗民也是必然,这些遗留下来的人被称为“山越”。
这些“山越”就是东瓯国的遗民的话,那他们才是温州这片土地上的最初的主人。这些遗民最终与“永嘉南渡”时期迁入温州的中原人士融合在一起,共同谱写瓯越文化。
也许历史的真相并不重要,留下来的文化传承才重要。就像周凯虽未跻身正史“名臣”之列,却在民间庙宇中永享香火;郭璞是否亲临温州虽存争议,但“二十八星宿井”与“斗城不破”的传说,早已成为城市的精神图腾。他们都已经成了瓯越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