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毛主席回乡不见五弟毛碧珠,连发三问,村干部:他是富农

定哥讲历史 2024-09-25 16:50:45

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特有情怀。事实上,还乡未必需要衣锦、荣归,思乡之情会随着人的年龄而加深。关于这一点,一代伟人毛泽东也不例外。

毛主席一生乡音未改,饮食也更倾向于湖南风味。新中国成立后,他经常到各省视察工作,却在1959年,才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韶山。

1959年6月25日,已建成一年多的松山一号楼第一次灯火通明,毛主席自掏腰包,在这里设下了宴席。毛主席宴请的是当地的老地下党员、自卫队员等为革命做出过贡献的老人,此外还有毛家和文家的亲属。

其中,有一位八旬老者,很受毛主席尊重。他是毛主席的族兄、老师毛宇居,若按族谱的名字来说,他叫毛泽启。毛宇居是当地有名的秀才,13岁的毛泽东拜他为师,后来雄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就有毛宇居的教导之功。

毛主席亲热地与毛宇居四手相握,两位老人兴致勃勃地聊起了往昔。毛宇居清晰地回忆起,毛主席十三岁的时候,早把《公羊传》、《左传》一类史书通读过了,很多内容都能背诵下来,那个阶段他最爱读的是《三国演义》、《说岳全传》这样的古典小说。

在场的地方干部和韶山亲友,都兴致勃勃地听毛宇居讲述毛主席小时候读书的事。毛主席听到这,却指着毛宇居笑道,老师不让看,我就偷着看。毛宇居接着毛主席的话说,被我发现了,叫他背书,他都能背得下来,我也拿他没办法。

第一次听到聪慧、调皮的少年毛泽东的趣事,在场的人都笑了一起,宴会的氛围在两位老人的谈笑中推向了高潮。毛主席笑着笑着却突然问:“碧珠怎么没有来?”毛宇居没有回答,地方干部们也都低下了头。

全场气氛一下子肃静了下来,毛主席连问了三遍,第三遍已明确带有不快之意。因为亲朋故旧太多,毛主席列了一个宴请名单,让地方干部一一去请大家赴宴,名单中就有毛碧珠。

直接负责此事的村干部,硬着头皮低声回答:“毛碧珠划成了富农。”毛主席却大声说:“富农又怎么样?他是我的堂弟?他还能害我吗?你们一定要把他找来。”

就这样,“富农”毛碧珠才得以赴宴。

毛主席跟毛宇居聊得亲切,必然会想起毛碧珠,因为毛碧珠是毛宇居的亲弟弟。

要了解毛主席和毛碧珠的感情,我们先来理一理两家的关系。两家的高祖是亲兄弟,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毛碧珠父亲毛福生的堂弟。按说不算至亲,父辈的情感却胜似亲兄弟。当年两家同住东茅塘,毛主席父母的婚事,还是毛福生帮着操办的。

两家原本住在一起,后来毛顺生的祖父买了房,两家才分开住,但亲情依旧。在毛主席心中,毛福生这位大伯跟父亲是同等分量的。毛主席母亲去世后,他还曾把父亲和大伯一起接到长沙住过一段时间。毛宇居比毛泽东大12岁,是毛泽东的读书榜样;毛碧珠比毛泽东小2岁,是毛泽东儿时的小跟班。

毛碧珠为人,用一句话就能概括:他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农民的缩影,勤恳、本分、老实、厚道等农民的品德,他都具备。年少时,毛碧珠看到家族的兄弟姊妹都追随三哥投身革命,也被激起了一腔热血,他曾协助毛主席在长沙做地下工作。

后来毛主席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毛碧珠是农会的骨干。但是大革命失败后,农会解散,韶山陷入白色恐怖之中。毛碧珠联系不到党组织,也联系不到三哥,为了生计和家人的安全,就又当起了农民。

他勤勤恳恳地耕种,像《活着》里的福贵一样一点点积攒家底,置下几亩地,日子获得稍算安稳,却被划成了富农。如今他的土地被充了公,他也成了合作社社员,尽管年老多病,但他从未旷工。

赶到松山一号楼的毛碧珠一眼认出了三哥,但毛主席却好一会才认出这个满脸皱纹的老人,是比他还小两岁的五弟。关于五弟的成分,是地方领导的决定,毛主席不便因为私情而多过问。但毛主席还是通过闲谈,替毛碧珠说了几句话。

毛主席当中问毛碧珠:“当地对你怎么样?”毛碧珠很聪明,也大声说:“他们没把我当富农看”。这一问一答让地方干部们都很尴尬,如果不对富农戴有色眼镜,又怎么会把他排除在宴会之外。

毛主席问起了毛碧珠的家庭情况,年轻时毛主席见过毛碧珠的妻子,但宴会上她没来,毛主席大概猜到了原因。毛碧珠告诉毛主席,原配妻子病逝几十年了,后娶的妻子也在33年死了。他没有再娶,独自拉扯一儿一女,如今儿子也不在人世了, 女儿也已工作,他带着孙子生活。

毛主席通过一番问询,相当于替地方领导重新做了调查。随后,毛主席对毛碧珠说:“你这富农,可划可不划。”那天告别前,毛主席对毛碧珠说:“你也老了,身体也不太好,不要再去劳动了。告诉你的后人,要听党的话啊。”

最后的两句话,毛主席是在安慰命途多舛的五弟,更是对地方干部说的。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毛主席不能因为个人感情干预地方工作,但他也发现,毛碧珠的富农成分,明显划分得不合理,于是通过与毛碧珠的当众对话,将他的家庭情况客观地摆在台面上。

除却儿时朝夕相处的感情,毛主席如此惦记这个弟弟还有一个原因。这些年来,有几位族兄弟和文家的表兄弟去北京探望过毛主席,唯有毛碧珠没有。

原因无他,从韶山到北京的路费,对一个靠工分过活的老农民来说,是很难凑到的。从亲人们的口中,毛主席也得知,这位“富农”表弟,恰恰是亲戚中日子过得最困难的。毛主席曾给他写信关心过他,还托人给他送过布料。

与毛主席家其他革命者的故事相比,毛碧珠的一生太过平平无奇。但他的一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农民生存状态,也深刻反映了毛主席重亲情而不徇私情的品德。

参考文献:

《党史纵横》20112(01)《毛泽东的“另类”同窗和亲戚》

《党史纵览》2021(02)《1959年毛泽东的“两湖”之行》

0 阅读:23

定哥讲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