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遭难:刘伯承忍痛撒下6个纵队没法管,徐向前默默救活

有历史深度普及 2024-08-01 01:04:57

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一个怪现象。

淮海战役时,中原野战军只有14万人投入决战,总兵力比全面内战爆发前少了28万。那时,刘邓麾下连野战军带军区部队,足有42万人之多。

一查参战部队序列就会发现进一步的问题,中野参战部队只有七个纵队。

分别是一纵、二纵、三纵、四纵、六纵、九纵、十一纵。

刘邓的兵力都到哪去了呢?

众所周知,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取得了战略上的主动,代价是损失了不少兵力。不过,伤亡总数字也没有多少,并没有出现整纵队建制的伤亡。

中野主力纵队之所以大批缺席,另有原因。

一、刘邓大军数量一度数第一

笔者查阅《第二野战军战史》等资料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刘邓麾下的纵队数量,番号曾经排到第十五纵队,一纵至十五纵为步兵纵队(没有五纵),后来还有过特种兵纵队,共达十五个纵队。

这和三野、四野的建制单位数量不相上下,陈粟三野麾下一共出现过14个步兵纵队和1个特种兵纵队(即炮兵、坦克、汽车),林罗麾下一共出现12个步兵纵队和1个炮纵。不过巅峰时期的四野无人可比,人家除了12个步兵纵队之外,还有15个独立师,以1个纵队辖3个师算,又有5个纵队的实力。

刘邓大军在1945年底的总兵力,主力部队28万,军区和其他地方武装14万人,那时比山东、华中、中原(李郑时期的中原,非后来的刘邓中原)、晋察冀、晋绥都多,堪称各大战略区第一名。

那么何时落后了呢?

挺进大别山。

刘邓带着南下的部队,一共只有4个,即一、二、三、六纵,总兵力约10万多。

原因不难理解,刘邓大军执行的是无后方作战任务,如果把20多万人马都带走,机动速度变慢不说,到大别山去吃啥?

再者,自抗战时129师成军以来,刘邓的基本根据地都在晋冀鲁豫,经营八年多,哪能一朝放弃呢?国民党军垂涎三尺,一直力图侵夺,必须留兵固守。

剩下的纵队都哪去了?

陈赓指挥四纵、九纵和西北三十八军组成陈谢集团,在豫西活动,为刘邓提供后方保障。

八纵一多半都留在晋冀鲁豫老军区守家,并时不时配合西野打一打胡宗南的尾巴。

十纵本来也是要守家的,十纵的基本部队是冀南军区武装,之前冀南军区部队已经升级了一批组成二纵。留下的部队实力显然要弱一些,用来守家最合适。不料时任晋冀鲁豫副司令员王宏坤听说刘邓在河南打的不是很顺利,主动请缨,亲自去冀南组建二纵,自任司令员。

王宏坤是湖北麻城人,王树声大将的堂弟,当年参加了黄麻起义,对大别山区的感情自不待言。刘邓于是批准他这一请求。

王宏坤由此开启了一段高开低走的生涯,从军区副司令降为纵队司令。

不过主观愿望是好的,现实却不那么理想。一二三六等纵队都打的很艰难,十纵更难。十纵冲破国民党军重重阻击后,到达大别山区。当时国民党军丝毫不把十纵放在眼里,国军整编第十师听说十纵从老根据地带来大批银元,居然打出口号:打垮十纵过新年,消灭十纵有洋钱。

刘伯承率主力转战于山区,主力纵队尚且自顾不暇,没办法,只好命令十纵继续南进,在桐柏山区建立根据地,成立桐柏军区,十纵番号就此取消。

二、刘伯承忍痛撒手6个纵队

在说交待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等5个纵队的下落时,我们先看看刘伯承面临的困难形势。

本来完完整整的一个军区,有主力部队,有军区储备兵力,有根据地提供后勤给养。

一夜之间要放弃原有根据地,主力纵队进行无依托作战,还要从中抽出最强的纵队交给中央直接指挥(即陈谢集团);部队散处于东(十一纵)、西(陈谢)、南(刘邓主力)、北(守家部队)四个战略方向,没错,就是战略方向而不是战役方向。

战略方向和战役方向有什么区别?战略方向只能做一做声援,在当时的军事科技条件下,距离一旦拉大,再高明的指挥员也没办法进行实际配合,没办法,电台、无线电联络做不到即时通讯,士兵也跑不到。

战役配合则不然,能真真切切地互相支援作战。

当然后来军委意识到这个问题了,命令陈谢、陈粟不惜代价兵进中原,为刘邓大军提供后方牵制。

这种形势给刘帅带来的困难不止于兵力分散、实力削弱,还有对部队建设的极大影响。

都是自己一手带起来的部队,结果到了升级成正规野战部队、准备打大仗立大功的时候,断线了。

形象说,孩子刚拉扯到十来岁,正准备形成三观、建立成熟智识时,大人没了。

野孩子、坏孩子、各种人格障碍、社交障碍的孩子,一般都有这一时期家长去世、缺位的情况。

当年刘邓首长以从无渊源的身份,指挥老四方面军部队组建129师,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打造成全军第一的战略区,这是何等的本事。

如果不是千里挺进大别山这一重大任务,刘邓继续在晋冀鲁豫发展,后来谁成为四大野战军第一,还真不好说。

除了罗帅带山东八路军杀到东北,其他哪个大区都没有遭遇过刘帅这么难的局面。

所以刘帅做出了取舍,在严峻的生存危机面前,只能把有限的精力,优先分配的主力部队作战上。

陈谢集团有军委指挥,不用管。留在后方的纵队也管不上,后到大别山纵队也顾不上,忍痛撒手不管了。

都有哪些纵队呢?

留守晋冀鲁豫的八纵、十三纵、十四纵、十五纵等4个纵队;

后到大别山的十纵、十二纵,分别就地转为桐柏军区和江汉军区。

共6个纵队的兵力,刘帅基本上顾不上了。

还有一个王秉璋十一纵,号称幽灵纵队,刘邓南进途中,在豫皖苏成立的一个准主力部队,刘帅将其一直放在豫皖苏地区,没有带到大别山。

事实证明这一招也不错,十一纵本身兵力就不强,如果径自拉到大别山,怕不会也像十纵、十二纵一样,就地转为军区。这个纵队在豫皖苏接受粟裕指挥,虽系闲棋冷子,却发挥出预料之外的重要作用,该纵时而北上,时而南下,时而向西骚扰,是而向东牵制,一个纵队打出半个中野的影响力。

这大概就是高明用兵者才能走出的神招。

不过,长期没有回归刘邓建制,对十一纵也有不小影响,该纵直到1948年11月中野围攻黄维兵团时才回归,长期流浪,部队战斗力没有达到一流境界,无法与一、二、三、四、六等纵队等量齐观。

接下来就要说说,徐帅怎么接手救活的。

三、徐向前神级用兵

徐帅抗战胜利后超初在延安养病,1946年末中央从特殊情报渠道了解到胡宗南进攻陕北的企图,对中央机关和部分高级领导干部进行了疏散。

徐帅身体养的差不多了,正好赶上刘邓率主力南下,于是向中央提出重返前线。1947年元旦,徐帅从晋绥军区迤逦来到晋冀鲁豫,1947年6月13日,受命担任晋冀鲁豫第一副司令员。

徐帅在其回忆录里用了一个词形容晋冀鲁豫的残局:摊子。

为何有此一字?

第一,他要整合群龙无首的局面。第一副司令,实际就是晋冀鲁豫军区的留守总负责。

第二,继续向南进诸军提供支援。徐帅回忆,新兵、民夫、预备兵,共向中原输送了三四十万之多。

第三,还要打仗,稳住晋冀鲁豫局面,不要被国民党军蚕食掉。

尤其难办的是正规军。

当时只有一个正规部队八纵,各二级军区和三级军分区都是团、独立营和游击队,枪都配不齐,根本不具备打大仗的能力。

徐帅硬是一步步把他们都升级成正规部队,一年时间,相继组建十三纵、十四纵、十五纵。

这些纵队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刘帅在时就拉起来的,但其基础都是当年刘帅打下的。

十三纵是老太行军区部队升级的,十四纵是老冀南军区部队升级的,十五纵是老太岳军区部队升级的。

没有刘帅奠定的基础,徐帅不可能凭空变出这么多主力。

徐帅的高明之处在于化腐朽为神奇,化游杂为主力。

八纵在运城战役前组建,徐帅到任后无缝对接,手把手带着八纵进行整军,以大半个纵队之力,拿下运城。

十三纵在临汾战役前组建。徐帅回忆说,晋冀鲁豫主力部队南下后,留下的部队没有任何攻坚能力。但是他老人家不等着天上掉面包,部队不会攻坚自己现教,没人会指挥自己亲自上。

十四纵在晋中战役前组建。

打太原前夕又组建了十五纵。

几乎是打一仗锻炼一批部队,打一仗升级一批主力。

这些年轻的地方武装有福气啊。本来游杂部队升主力,正常惯例应该是纵队级别的指挥员带他们,一点点从指挥、通信、战术、机动、后勤、思想教育工作做起,没有几年绝难成为主力纵队,没有几年绝难直接投入临汾战役这种带有典型意义的攻坚战,谁敢拿鸟枪去轰城墙啊!

直接由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级别的神级人物来指导,对敌人来说是降维打击,对自家部队则是能级跃迁。

聂老总眼馋不已,晋察冀和晋冀鲁豫合并后,说十四纵留在豫北单独作战,徐司令你大方一点,直接把这个纵队划归华北军区指挥吧。

这一调整再次印证徐帅练兵的强大能力。

十四纵基础是冀南军区地方武装,该军区之前已经组建过二纵、十纵,可以说尽抽精华,剩下的精兵不多了。经过徐帅调教,该纵居然能独立留在豫北,对安阳、新乡这些驻有国军主力的城市展开独力进攻。

说起死回生可能过头,但至少是化腐朽为神奇,对比他们的前一批转为军区的情况,上将级人物亲自指挥,和元帅级人物略加调教,差别就出来了。

八、十三、十四、十五纵没有载誉道里的名将,八纵司令王新亭、十三纵司令曾绍山、十四纵司令韦杰、十五纵司令刘忠,都是为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相比陈赓、陈锡联、杨勇、王近山等大名鼎鼎的名将,光环可能没那么耀眼。就是这几位,在徐帅指挥下,却打出不俗的战绩,与陈赓他们在南线的功劳一样昭于日月。

资料来源:

《徐向前回忆录》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之《王宏坤传》《王秉璋传》《孔从洲传》

《刘伯承传》

《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文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徐向前传》

《第二野战军战史》

《华北野战部队战史》

《晋察冀暨华北军区武装力量发展史》

46 阅读:16939
评论列表
  • aa 49
    2024-08-28 12:53

    徐帅可称兵仙,点石成金,撒豆成兵

  • 123 47
    2024-08-29 06:23

    徐帅的军事能力在我军中是最拔尖的,要不是战争年代所受的伤和红四方面军的原因,他的成就应该会更高。

  • 2024-08-28 11:52

    徐帅的爆兵能力超一流!

  • 五运 34
    2024-08-29 13:13

    徐帅全能大帅:练兵一流,指挥大兵团一流,以弱打强一流!

  • 三样 33
    2024-08-28 12:50

    强帅手下,无弱将!

  • 2024-08-28 10:07

    45年初各个根据地之首的是聂帅的根据地,他可是基建和爆兵的顶尖人才,只是双十协议,削兵中的大头就是他的根据地,后来又援助东北一批干部

    罗蓥月 回复:
    打仗方面徐向前更厉害,根据地建设方面聂荣臻最厉害。徐向前元帅收拾了很多难摊子。红四方面军没有徐向前的指挥,不会发展到和中央红军相当的规模。
  • 2024-08-28 13:50

    爆兵,练兵,看似不起眼,却是非常关键的本事

  • 2024-09-01 14:50

    所以后期四野(一一五师)能席卷中国,是因为前期一野(一二零师),二野(一二九师),三野(新四军)抗住了国民党疯狂进攻,为四野争取到了发展的时间。

    韩音筱锋 回复:
    千里跃进大别山救了陕北,山东,和东北
  • 2024-08-30 16:39

    林粟徐三人是解放军最顶级的军事统帅,其他如彭刘都要差一个档次。可惜抗美援朝开始时,三人都是病体缠身。

    孤烟 回复: 陆客 稳
    彭老总的西野开始只有两万多人,对抗胡宗南20多万人,试问这种战局谁敢打。
    陆客 稳 回复:
    彭帅可不差,手下不到5万兵力硬刚胡宗南25万兵力还能打歼灭战,但凡能力稍低都会被胡吃掉,后期四野炮兵到来后横扫胡马大军解放大西北。刘帅是把兵权下方给各纵队司令员,二野各司令员领兵打仗能力倒是得到了极大锻炼
  • 2024-11-06 09:05

    晋冀鲁豫和晋察冀野战军各纵在48年底改编成军的序列:一纵(16军),二纵(10军),三纵(11军),四纵(13,14军),六纵(12军),七纵(18军),八纵(60军)九纵(15军),十纵(58军),十一纵(17军),十二纵(江汉军区),十三纵(61军),十四纵(70军),十五纵(62军)。

  • 2024-08-28 23:48

    孩子你多大?回忆录都看不懂

  • 2024-12-17 19:49

    中野十一纵后来不差的,一直跟着华野打仗,淮海战役的时候才回归中野,从一个偏师一跃成为主力

  • 2024-08-28 23:47

    当时的独立都是地方部队,分别对应各级地方政府统一指挥,大仗时抽调过来打,能力一般

  • 2025-02-07 08:41

    徐帅带兵能力毋庸置疑!

  • 2024-09-01 03:56

    你说的11纵从二野划到三野的,是李云龙的部队吧。

    用户99xxx45 回复:
    那时候还不到叫三野的时候,叫华中野战军,也没有划到华野,只是临时调配华野作战,后来回归中野(二野),11纵番号改编成17军
  • 2024-09-08 10:59

    该文章作者还是用心了!

  • 2024-09-29 07:28

    小编,这读的是啥书啊?十纵,十二纵-十五纵是啥时候成立的都搞球不清。

  • 2024-08-28 13:51

    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