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战役,彭德怀做出一个令人瞠目的决定:再拨十万大军,给宋时轮指挥。
世人皆知,第二次战役九兵团损兵五万多,严重损伤元气,中央一度想让九兵团回国休整。宋时轮以下全兵团将士反复上书请求留下,以求再打一仗报了这仇。
作为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向志司检讨自己在指挥上负有重要责任。
彭总是出于什么考虑,让宋时轮在第五次战役中担当比以前更大的责任呢?
一、彭总的秘密计划
这个任命的直接动因,是彭总制定的一个秘密作战计划。
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作战开打之后,志愿军没有占到多大便宜,美军韩军英军土军加军都撤的很快。
不过彭总并未罢休,准备了五十多万大军,岂能半途而废。他观察了美军在东、中、西三个方面的布势,发现美军把主要力量都集中到西线汉城方向,而东线相对空虚,遂亲自制定了一个声西击东的计划,秘密向东线调兵,形成绝对优势,吃掉韩两到三个师,以求取得连续胜利。
这一计划,不仅对敌人进行隐真示假,对内也不公开讲,下达作战命令,只传达到师一级,纸质文件一律阅后即焚,防止一旦出现士兵被俘后泄露机密。
彭总计划把三兵团、九兵团兵力全部投入东线作战,以绝对兵力和火力优势,把韩军彻底打垮。
九兵团群情振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要歼灭多少敌军,但兵团内部把活捉1万韩军作为不具文的目标。
打韩军也非易事,因为其后方有美军,一旦打成胶着,美军空军炮兵过来支援,我军就很难打好歼灭战。
好了,以上就是秘密计划的大致情况。
接下来就是作战指挥的问题。
东线九兵团、三兵团两大股主力参战,再加上朝鲜人民军,兵力极多,指挥协调、临场应变的压力非常大。照前四次战役的经验,应派一位志愿军副司令员来前线指挥。当时志愿军共有三位副司令员,邓华、韩先楚、洪学智。
邓华、韩先楚二位都曾做过方向指挥员,比如第四次战役一个在东线打横城歼灭战,一个在西线打汉江南岸防御作战。
但彭总谁都没有派,而是让宋时轮、陶勇统一指挥两个兵团作战。
大概因为邓华、韩先楚、洪学智都是四野出身的将领,论其年龄资历,与宋时轮不相上下,让他们过去指挥很可能出现指挥不灵便的情况。但又不能没有统一协调的指挥机关,彭总便退而求其次,让宋时轮、陶勇统一指挥三、九两个兵团,以及配属作战的三十九军、朝鲜人民军。
九兵团原编成三个军,此时二十六军调去后方防止美军侧后登陆,只剩二十、二十七,为保证兵力充实,三兵团的主力十二军调入九兵团。
除了这些兵力,超出原兵力规模的部队多达十余万。总兵力更是达到惊人的30万大军。
长津湖九兵团损失过大,宋时轮本已受到一定非议和责难,彭总怎么就这么心大,让宋时轮指挥这么多部队呢?
二、王宋二司令该选谁
我们虽然不可能把彭总的心理活动复盘出来,但大概也能推断出彭总如此决策的客观依据。
选宋时轮担任东线作战总指挥,大概有这么几条原因。
第一,从兵团司令能力对比。
东线两个兵团司令,王近山和宋时轮。宋王二位各有千秋,各擅胜场。王近山的优点在于带出二野最强纵队,十二军在各大野战军主力对比中有一席之地。宋时轮胜在综合经历丰富,抗日根据地、军调、山野参谋长,华野十纵也是全军有名的擅打阻击的主力纵队。尤其胜过王近山的是,1949年2月全军大整编,宋时轮已是正牌兵团司令员,所率九兵团是攻台主力。
尤其是宋时轮有三野名将陶勇做副手,三兵团这边只有王近山一个军事领导,从领导指挥力量上看,宋陶要比王近山一人更合适。
当然两人也都有缺点,王宋二位都有过于乐观甚至激进的情况,区别在于程度不同。王近山相对来说激进,以至于不被下级指挥员接受,上甘岭战役时王近山这种表现仍被部下将领非议。宋时轮相对来说能够吸取一定教训,第五次战役他在大家统统很乐观的情况下提出了相对保守的意见。这对高级指挥员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第二,从部队战斗力对比。
三兵团的三个军,十二、十五、六十,总体看也不错,十二是绝对主力,十五军略逊一筹但也仅在毫厘间,六十军就差了一些,六十军在晋省作战发挥高光但主要是徐帅坐镇加成,舍此并无十分本事。
九兵团几个军,都是三野精华,二十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都是百战精锐,华野所有大胜仗均有其身影。单对单的话,十二军不亚于他们任何一个军,但三个军加起来差距就拉开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强统弱,让宋陶统一指挥三兵团也没有错,这是我军一向的惯例做法。
第三,从彭总的个人情绪看。
彭总是典型的湖南人脾气,非常硬,也比较执拗,比历史上经典的拗相公江西人王安石还拗。彭总虽说也有点中国旧时代军校培养的底子,但总体上现代科学思维苦不甚高,和刘帅那种喝过洋墨水、会讲俄语甚至还能翻译军事著作的高级知识分子式的将领,风格有点不搭。关家垴之战的分歧,彭总固然打急眼上头了,但也不无对刘帅旧日意见的小爆发。
彭总在朝鲜战场讽刺过你们二野不是最讲究战术,打出来却没见什么水平。对四野和三野部队却没有类似情绪。这绝不是说彭总对二野偏见很大,彭总的格局不至于这样。毕竟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进攻,三兵团放在中线进行强攻突破,彭总对其期望并不低。
内心深处的情绪,只有到最难分左右、最不好拿主意的时候,才能成为打破最后平衡的那根稻草。
第四,从实际表现对比。
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进攻作战,三个兵团全面出击,作战地域、兵力规模空前之大,志司没有派出方向性指挥员,前线全由各兵团指挥,横向对比很明显。
作战规模扩大,对志愿军一线行动能力和高级指挥员的指挥控制能力都带来了考验。
从一线部队行动能力来看,穿插、战斗、迂回、防守,虽然瑕疵不少,但总的来说都发挥了在国内战场的水平,只是在应对美军新的作战方法上,反应速度和调整速度不尽一至,从战局发展来看不构成胜败的主要原因。
各兵团指挥控制能力遇到空前的挑战。部队展开之后,兵团、军、师三级的指挥都不尽如人意,运动中通信缺乏必要设备,电台架起来通不了,有线通信跟不上部队前进速度,造成很多兵团和军不知道师部在哪,师与团联系中断,各团之间互相沟通略尽于无。
要命就要命在,我军惯用的战术穿插,高度依赖于全局指挥调控,一旦军和师失去对前线穿插部队的掌握,那么,原本可以构成战役奇兵的侧后兵力,就成了孤立无援的死子。
志司在第一阶段进攻作战结束后,通报讲评了各兵团指挥情况,尤其对三兵团指挥混乱进行了点名批评,十二军和六十军情况最差,王近山承受了不少压力。
这也是挑宋时轮而不挑王近山统一指挥的一个原因。
三、县里围歼战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进攻,在东线达成了一次规模很大的击溃战,韩军第三军团的3师、9师被打散,整体防御区域全部丢失。
这次战斗,志愿军达成了一次与横城反击战战果相当的局部胜利,细节很多,三野部队表现非常好,笔者会专文另述。
本文只从宋时轮统一指挥的角度作一观察,看看彭总这次任命的好处和不足。
一是分割包围运用的很成功。
我军穿插战术的终极目的是将敌分割包围,此役进攻部署,策划并达成了战役分割和战术分割这种多层嵌套分割包围,完全打乱了美军和韩军的衔接配合,使韩军两个师完全陷入绝地。
二是兵力运用比较准确。
宋时轮事实上成为朝鲜战场上指挥兵力最多的兵团司令员,面临着幸福的烦恼,兵多该怎么用?这其实是一个非常考验判断力的活儿。
分割包围之后主要任务各个歼灭,主要考验攻坚兵力的战斗力。宋、陶分配任务时,令金雄指挥的朝鲜人民军进行远距离的战役穿插,切断美韩军联系。
进攻韩军的主力,是二十、二十七军,十二军的任务是一面切断西面可能来援的美军,一面配合二十七军进行攻歼行动。
人民军战斗力比较弱,宋陶给其下的命令是,只要截断韩军退路即可,如有余力可协助二十军围攻,无则不必强求。
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安排基本上是对的。为什么讲基本对而不全对呢?二十军和二十七的攻势太猛了,一开打,韩军就崩了,当场溃散四处奔逃,志愿军反而不好抓俘。如果安排一部分人民军进行攻打,使韩军坚定防守决心,反而容易将其聚而歼之。
三是战役动作即狠且准。
韩军在布防时,始终关注自己的后路。其后方有一个叫五马峙的地方,是韩三军团向南撤退的咽喉之地。咽喉到什么程度呢,这里是一片山地,山间只有一条公路可供大部队通行,余则皆为山岭小路崎岖难行。韩三军团长刘载兴曾派一个团的兵力到此驻扎,但此地是美军第10军的防区,美军不愿意让韩军在此,强硬地驱赶走。
此地对美军来说,只是前进路上一个比较重要的隘口,过不去不影响生死,对韩军则是生命通道。美军第10军并未派强大兵力固守。
宋时轮对此地亦极为重视,派二十军部队穿插至此,二十军60师178团进至此地,迅速驱除美军少量警戒兵力,将韩军这个退路掐死,韩军两个师闻讯立即军心动摇。
此役胜在战前布局和兵力投送,志愿军各部绝大多数圆满完成战前预定部署,所以未经多么激烈的战斗,韩军两个师即形溃散。
当然,宋陶统一指挥三、九两兵团和朝鲜人民军,也有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
韩先楚、邓华、洪学智抹不开面子指挥杨得志、宋时轮和王近山,同样的情况宋时轮也避免不了,他也不太好意思指挥王近山。
宋时轮说,我理解我们的任务是就近指导三兵团部队,而非指挥。
这话也有理,毕竟人家王近山的兵团部还在发挥作用。
宋时轮只对三兵团作过战役上的指示,而没有参与对军以下部队的全程掌握,尤其是在九兵团编成内的十二军,其作战行动也指挥的比较机械和粗糙,仗开打之后就全凭自觉,下的命令也不想改。为什么吗?怕给二野兄弟部队留下一个指手画脚、越权越位的不好印象。
这和指挥三十九军、四十军还不一样,人家这两个军的兵团部早就取消了,没有上级机关,志司交给九兵团指挥,宋时轮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不会顾忌太多。十二军则不一样,宋时轮以为王近山会同时指导他的老部队,所以对十二军的请示尤其是战况发生变化需要改变既定命令时,显得有此心不在焉,这导致十二军的远距离穿插多少事倍功半,消耗了很多本不应消耗的战斗力。
关于县里围歼战,要说的还有很多,本文暂到这里,敬请各位关注下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