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争雄:一个美丽的谎言,一次时局的变动,连横之说传不世佳话

知历史 2020-03-16 19:23:50

张仪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是历史上著名的纵横家和外交家。他能言善辩,非常机敏,出山后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在最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受到重用,后来投靠秦国,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赞赏,游说六国,帮助秦国破了苏秦的合纵之局。今天我们所要说的就是张仪破纵连横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秦国一家独大之后,其它六国如果选择结合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同对抗秦国,这种主张就叫做“合纵”,而与之相反的是,其它国家选择依附于秦国,帮助秦国消灭其它国家,这样的主张叫做“连横”,张仪便是主张后一种政策的人。在当时社会中也出现了一大批像他这样的政客,凭借强大的语言能力达成自己的目标,维护统治者国家的利益。那么这种状况是如何出现的,张仪又是如何说服其他国家“连横”的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独特外交家】

春秋战国处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的时间点上,在这个时代中,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地发展,相应的就要求生产关系发生改变,整个社会上变革不断、战争不断,动荡不安。

由于战争需要大量谋士出谋划策、建立国家稳定内政需要高明的政治家辅佐,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往来也需要大批使臣与外交专家,于是社会上就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出谋划策、游说辩论的士人。他们没有自己独特、固定的政治见解与主张,只是听从于国君的要求。张仪就属于这样一个群体。

在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在秦孝公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秦惠文王成为了新一任国君,并且继续攻打其它国家,扩张秦国的势力。就这样,其余六国都对这个强悍霸道的秦国产生了恐惧之心。要想办法抵御秦国的猛烈攻势,保住自己的国土和政权,成为了这些国君心中最为重要的事。

这时候,苏秦正在游说各国进行联合,一同坚守阵地保卫国家,在秦国的猛烈攻击之下,各国国君都接受了苏秦的提议,联合起来。

【张仪连横】

张仪原来是魏国的人,可他在魏国并没有实现自己的价值,一直潦倒不堪,后来张仪去楚国,同样也没有受到重用。直到他来到秦国,他的作用与才能才真正显露出来。张仪到秦国后,秦惠文王正在为六国合纵对付秦国的事感到忧心,听了张仪的言论之后,觉得张仪是可用之才,就把他留在了秦国。

在公元前328年,张仪受秦惠文王之命攻打魏国,在战争胜利之后,张仪劝秦王对魏国施以小恩小惠,趁机拉拢魏国,魏王在听了张仪的一番话之后,非常动心,于是秦国和魏国的关系便缓和了下来。

秦惠文王见识到了张仪的能力,于是封张仪为相国,让张仪继续游说其它国家。

张仪认为,齐国和楚国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也是大国,国力相对强盛,如果想要实行连横的计划,就一定要把齐国和楚国联军这块绊脚石给去掉。其实,尽管六国组成了联盟,但是彼此之间不可能像一个国家那样固若金汤,要想分裂其中的国家,也可以说是很容易的事,能不能成功,就要看给出的利益够不够吸引人了。

秦惠文王同意了张仪的观点,就把张仪派到了楚国。张仪通过贿赂楚国大臣靳商成功来到了楚怀王面前。楚怀王是个非常昏庸的君主,他听说过张仪的名声,便高兴地接见了张仪。张仪见到楚怀王后,欺骗他说只要楚国与齐国绝交并与秦国交好,就把一片六百多里的土地送给楚国。这样空口无凭的话,楚怀王竟然相信了,而且他拒绝了大臣的劝阻,一意孤行要和齐国决裂,投入秦国的怀抱。

谁知齐宣王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派人到秦国约秦惠文王派兵一起攻打楚国。楚怀王在知道张仪是骗他的时候,非常生气,主动发兵攻秦,秦国便趁机连同齐国一起攻打楚国。楚国的实力就这样受到了极大地削弱。

在这之后,张仪又先后将齐国、赵国、燕国一一挑拨,加以瓦解,就这样,六国的联盟便不复存在了。

【后记】

从公元前328年开始,张仪便开始利用六国联盟彼此之间的矛盾和利益纠纷,挑拨离间,或拉拢或削弱,将六国联盟拆散,“合纵”之术彻底失效。虽然张仪是采用欺骗等不讲信义的方式使得连横成功,但是他是为了秦国的根本利益服务的,经过连横之后,秦国的疆域面积扩大,军事力量也有所提高,从这一点上来说,张仪无疑是成功的。

就这样,秦国的实力壮大起来,中华大地上再也没有了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国家,天下安定统一的历史大势就这样慢慢奠基成型。

0 阅读: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