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病房的宁静,胡继成匆忙推开房门,看到躺在病床上的黄克诚大将。这位曾被毛主席亲切称为"瞎子政委"的老首长,此时正用浑浊的双眼望着门口的方向。
"你来啦..."黄克诚微弱的声音响起,示意胡继成靠近。胡继成俯下身,凑近老首长的嘴边。
"有件事你要去做,当年的二连,八十多个同志都留在了胡老庄..."黄克诚的声音虽然微弱,但字字千钧。
世人皆知刘老庄连的悲壮牺牲,却不知在此之前,还有一个连队同样在这片土地上写下了血与火的历史。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段往事?
一、黄克诚与胡继成的新四军情缘
1940年的江北,硝烟弥漫。一支队伍正在江淮平原上行进,带队的是一位戴着厚厚近视眼镜的指挥员,正是时任三四四旅旅长的黄克诚。
"克诚同志,你这眼睛不行啊!"时任新四军军长的叶挺看着黄克诚那厚如啤酒瓶底的眼镜,忍不住打趣道。
"没办法,打小就这样。"黄克诚憨厚一笑,摘下眼镜擦了擦。没了眼镜,他的双眼顿时眯成一条缝,连三步之外的人影都看不清楚。
就是这样一位"瞎子指挥员",却在江淮大地上写下了传奇战绩。三四四旅在他的带领下,先后在淮安、阜宁等地与日寇展开激战,打出了新四军的威风。
当时的胡继成正是黄克诚手下的一名团长。1940年初春的一天,在阜宁北部的一个小村庄里,胡继成正向黄克诚汇报工作。
"报告旅长,二十四团已经完成整编,现有战士832人,轻重机枪27挺..."胡继成正说着,突然发现黄克诚凑得很近。
"你离远了,我看不清你的脸。"黄克诚笑着解释道。这一幕让胡继成记了一辈子,这位"瞎子旅长"虽然视力不好,但对部队的关心却明亮如炬。
1941年春,新四军遭遇皖南事变,军部一度陷入混乱。就在这危急时刻,黄克诚临危受命,将三四四旅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继续在江北地区与日军周旋。
"继成,从今天起,你的二十四团就归第三师建制了。"黄克诚对胡继成说道。这时的黄克诚已经担任了新四军第三师师长。
在盐城的一次作战会议上,黄克诚拿着地图,几乎贴在眼前才能看清地形。胡继成在旁边看得心疼,主动请缨担任前线指挥。
"好!就由你的二十四团担任先锋。"黄克诚一锤定音,"但记住,打仗要稳,决不能冒进。"
就这样,在黄克诚的带领下,胡继成的二十四团开始了在江淮平原的征战。他们白天隐蔽,夜晚行军,打得日军和伪军叫苦不迭。
一次战斗结束后,黄克诚专门来到二十四团驻地,表扬胡继成指挥有方。这时有战士跑来报告,说发现了日军的暗探。
"立即派人跟踪,严密监视敌特的一举一动!"黄克诚当即下令。这个命令,为后来胡老庄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二、二连开赴胡老庄的前因后果
1941年的江北,一场特殊的战前部署会正在进行。胡继成站在地图前,指着淮安地区的几个关键点,向营连指挥员们介绍情况。
"现在日军在我们防区内,采取了新的渗透战术。"胡继成拿起一支笔,在地图上划了几个圈,"这些村庄里,已经发现了日军安插的暗探。"
会议结束后,胡继成单独把一营副营长巩殿坤叫到了身边。"小巩,二连是我们团里的尖刀连,这次任务就交给你们了。"
巩殿坤虽然年仅23岁,却已经在新四军中打出了名号。1940年冬天的一次遭遇战中,他带领一个排,愣是顶住了一个中队日军的进攻,最后还缴获了两挺歪把子机枪。
"二连现有战士87人,两挺捷克式轻机枪,每人配备50发子弹。"巩殿坤向胡继成报告着二连的情况。"为了轻装快速行军,我们没带重武器。"
就在这时,警卫员匆匆跑来报告:"团长,刚刚接到情报,日军在涟水城增兵了,有向我们这边渗透的迹象!"
胡继成立即对巩殿坤下达了明确指示:"你带二连火速赶往废黄河两岸的钦工、茭陵一带,主要任务是警戒和侦察,发现情况立即报告。"
"是!保证完成任务!"巩殿坤立正敬礼。
当天夜里,二连就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驻地。为了避免打草惊蛇,他们选择了小路行军,连战马都没带,全靠两条腿走。
三天后,二连到达了胡老庄。这是一个位于涟水城南的普通村庄,村里只有百十来户人家。二连的到来,让村民们既高兴又担忧。
"首长,你们可要多加小心啊!"一位白发老者拄着拐杖,悄悄告诉巩殿坤,"最近常有可疑的人在村子周围转悠。"
按照新四军的纪律,部队进驻村庄必须设立警戒哨,对出入村子的人员严格盘查。但巩殿坤看到村民们朴实的面孔,觉得这里应该安全,就没有采取太严格的管控措施。
谁知道,正是这个决定,给二连带来了灭顶之灾。当时的胡老庄里,确实藏着两个日军的暗探,他们平日里装作普通农民,实际上一直在为日军搜集情报。
这两个暗探发现新四军进村后,立即开始暗中观察。他们很快就发现,这支部队只有八十多人,而且只带了两挺轻机枪。这个情报,对日军来说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
就在二连进村的第二天夜里,这两个暗探趁着月黑风高,偷偷溜出了村子。他们直奔十里外的一个秘密联络点,那里有日军安插的电台。
三、命运转折的24小时
胡老庄的这个夜晚格外寂静。二连的警戒哨刘德发正在村外的高地上执勤,突然看到远处有几个黑影闪过。他立即匍匐前进,仔细观察情况。
"不好!是日军的侦察兵!"刘德发赶紧跑回村子,向巩殿坤报告。此时的月光下,已经能看到日军的大队人马正在向胡老庄集结。
"命令全连紧急集合!"巩殿坤立即下达命令。二连的战士们迅速从村民家里出来,抱着枪集合在村口的空地上。
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拄着拐杖匆匆来到巩殿坤面前:"首长,我家后院有个地窖,你们可以躲进去,等日本人走了再出来。"
"谢谢老人家的好意。"巩殿坤摇摇头,"但我们是新四军,决不能把灾难带给百姓。"
这时,村里的几位年轻人跑来报告:"刚才看到王麻子和李二狗不见了,他们平时就很可疑,说不定是日本人的暗探!"
真相大白,原来这两个汉奸白天就在村里仔细观察了二连的情况,夜里便去向日军报信。此时再想派人去团部报告,已经来不及了。
"命令全连向东面转移!"巩殿坤一声令下。但就在这时,东面的高地上突然亮起了几盏强光,照得整个村子如同白昼。日军早已在那里布下了埋伏。
"首长,我家的老牛车可以载着你们从西边的小路跑!"又一位村民跑来献计。
"不行!"巩殿坤斩钉截铁地说,"现在撤退,日本人一定会迁怒村民。我们二连就在这里,和他们血战到底!"
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去搬砖头垒掩体,有的去挖战壕,还有人把家里存的粮食和水送到战士们手中。一位老大娘甚至把自己珍藏的一瓶烧酒都拿了出来。
"首长,这是我家的金疮药,你们留着用。"一位赤脚医生把自己的药箱送到了指挥部。
此时的胡老庄,已经成了一座准备决战的堡垒。村民们纷纷表示要和新四军战士一起战斗,巩殿坤坚决劝阻:"这是我们军队的事,乡亲们赶快躲起来!"
就在这时,一个十五六岁的小战士跑来报告:"报告副营长,我刚才去村外侦察,发现日军不下五百人,还带着重机枪和掷弹筒!"
"好!"巩殿坤站起来,"命令全连,就地构筑工事,准备战斗!让机枪手占据制高点,其他人散开成扇形阵地。"
这时,一阵大风刮过胡老庄,卷起漫天尘土。这股风把胡老庄变成了下风口,也就是说,即便战斗打响,枪炮声传到团部的可能性也变得渺茫。
四、最后的战斗
1941年那个深夜,胡老庄的战斗在一声尖利的哨响中打响。日军的重机枪率先开火,密集的弹雨向二连阵地扫来。
"不要暴露火力点!"巩殿坤的声音在风中传来,"等他们再近一点!"
日军显然没想到这支小小的部队会选择死战,他们举着手电筒,大摇大摆地向村子逼近。就在这时,二连的两挺捷克式轻机枪同时开火了。
"哒哒哒!"清脆的枪声在夜空中回荡。第一波冲锋的十几个日军应声倒地,其他人立即趴下,就地寻找掩护。
"轰!轰!轰!"日军的掷弹筒开始发威,一颗颗手榴弹在二连阵地上爆炸。巩殿坤立即下令:"向后转移,利用房屋掩护!"
二连的战士们迅速转移到村子里的房屋和围墙后面。这些普通的土墙在战争中成了最好的防御工事。一个叫小孙的机枪手爬上了一座谷仓的屋顶,居高临下地射击。
"啪!"一声清脆的枪响,一个想要架设重机枪的日军军官应声倒地。这一枪是二连神枪手老张打的,他在战前就立下誓言:"每一发子弹都要打中一个鬼子!"
战斗进行到凌晨时分,日军的进攻突然停止了。一个日军军官拿着喇叭喊话:"投降不杀!再打就要用毒气弹了!"
"放屁!"巩殿坤举起枪就是一发点射,那个拿喇叭的日军军官立即栽倒。
天空开始泛白的时候,日军发动了新一轮进攻。这次他们改变了战术,首先投掷了大量的烟雾弹,白色的烟雾很快就笼罩了整个胡老庄。
"不好!是毒气弹!"有经验的老战士立即识破了日军的诡计。但为时已晚,黄绿色的毒气已经开始在村子里蔓延。
"快把水里的手帕蒙在口鼻上!"巩殿坤大声命令。但二连的战士们没有防毒面具,湿毛巾根本挡不住这种剧毒的毒气。
一个接一个的战士开始倒下,但倒下前都死死抱着自己的枪。有的人甚至在中毒后还在继续射击,直到最后一刻。
这时,一个年轻的传令兵从后面跑来:"副营长,弹药不多了!"
"把我的留给你!"巩殿坤说完这句话,就永远地倒下了。
太阳升起的时候,整个胡老庄陷入了可怕的寂静。二连的八十七名战士,除了一个被村民救下的小战士外,全部战死。他们的尸体保持着战斗的姿势,有的还紧握着打空了的步枪。
当天下午,接到消息的胡继成带领主力部队赶到时,日军已经撤退了。他们在追击战中重创了这支日军,但再也无法唤醒那些长眠的战友。
五、历史的沉默与记忆
胡老庄战斗结束后的第三天,黄克诚来到了战场。看着满地的弹壳和残垣断壁,这位"瞎子政委"摘下了厚厚的眼镜,用衣袖擦拭着。
"报告首长,二连共87人,除了一名伤员被村民救下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胡继成站在黄克诚身边汇报道。
"把他们都安葬在胡老庄。"黄克诚的声音有些沙哑,"但现在还不能公开这件事。"
1941年的新四军刚刚经历了皖南事变,正处在重建时期。每一个战士都弥足珍贵,而二连这样惨烈的牺牲,如果公开可能会影响军心。
就这样,二连的英勇事迹暂时被尘封。他们的名字没有出现在任何报纸上,他们的故事也没有被写进任何史书。只有胡老庄的村民们,还会时常在那片土地上献上一束野花。
两年后,在相距不远的刘老庄,新四军七师二十八团四连在与日军作战时全部牺牲。这次,新四军已经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完全可以公开宣传这样的英雄事迹了。
"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刘老庄连的英雄事迹!"上级首长这样指示。于是,刘老庄连的名字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们的故事被写进了教科书,他们的事迹被搬上了银幕。
但在黄克诚的办公室里,一直放着一个旧皮包。里面装着一份泛黄的名单,记录着二连87位战士的名字。每当看到这份名单,黄克诚就会想起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1964年,已经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黄克诚专门去看望了鲁迅的弟弟周建人。在谈话中,他突然提到:"建老,您知道吗?在江北有一个连队,他们的事迹一点不比刘老庄连差..."
1978年,胡继成调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临行前,他特地去了趟胡老庄。那里已经建起了新的房屋,但当年战斗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村里的老人告诉他,每年清明,都会有人来这里祭奠。
1985年,黄克诚的病情开始恶化。在一个深夜,他让警卫员从床底下拿出那个旧皮包,又一次翻看了那份泛黄的名单。
第二天,他让人去请胡继成。
"继成啊,"黄克诚躺在病床上说,"你一定要找到他们,就算只剩下一点什么都好,都要把他们找回来..."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黄克诚终于说出了压在心底四十多年的话。这不仅是一个将军的嘱托,更是一个老战友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