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中日关系正站在一个微妙又关键的节点上。
我国外交部长王毅计划在本月前往日本,参加中日韩外长会和中日经济高层对话。

这是他四年后再次踏上日本土地,说明两国高层的接触变频繁,日本这边近期的动作也挺引人注意。
从去年底日本外相岩屋毅访华时态度友好,到现任首相石破茂几次提到想访华,再到历史问题上重申“村山谈话”立场。
中日关系好像真在起变化,这不是随便来的,背后有不少原因在推着走。

中日关系一直挺复杂,因为历史问题、地缘竞争还有外部环境,信任基础不算牢靠。
但到2025年,情况有点不一样,日本外相岩屋毅2024年底来中国时,说要跟中国多信任多合作,还在历史问题上提到“村山谈话”。

这算是日本这些年在历史问题上说得比较清楚的一次,之前APEC会议上,中日领导人碰过面,给关系缓和打下点基础。
石破茂当上首相后,几次表示想访华,感觉日本对华政策在调方向,王毅这次去日本,既是回访,也想推区域合作。

网上最新消息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近日曾经提到,中日关系现在是“改善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中国希望日本拿出实际行动,别让外部因素搅和,推动“战略互惠关系”。
日本也在忙4月将要举行的世博会,虽然在建场馆的时候,出了点塌方事故,但经济文化合作的心没变。

中日关系有变化,不是凭空来的,跟日本自身情况、美国政策调整还有中国实力增长这三方面脱不了干系。
日本这些年外交经济上压力不小,安倍那会儿紧跟美国,对华态度硬,可没捞到啥好处。

经济上,中国市场丢了不少,日本2024年被德国超了,掉到世界第四。
外交上,太靠美国没换来更多主动权,反而在亚洲地位有点边缘。

有消息说,日本计划2026年在本土安放有效射程1000公里的远程导弹,想应对周边安全压力。
这说明日本在防务上想自己抓点主动,但也看出对美国靠不下的担心。

石破茂上台当首相后,强调正视历史,想跟中国找平衡,这既是内外难处的反应,也是战略方向的调整。
美国政策,对中日关系也有很大影响,如今特朗普又当总统,对待各个国家的关系,就更看重实利。

近日美国驻日大使提名人说,如今遏制中国所需的代价逐渐增长,暗示日本得多掏防务钱,增加点预算。
特朗普之前就让日本加“保护费”,还说如果不照做,就要把美军撤走,日本心里不踏实。

网上还说,日本贸易大臣武藤洋司3月10日跑华盛顿,想谈缓和特朗普全球关税对日本的冲击。
日本得找新出路,改善跟中国的关系就成一个必要选项,这样才能给日本未来的发展增加更多可能性。

中国发展起来是中日关系变动的底气,这些年,中国军事经济实力涨得快,海军舰艇多了,空军能力强,跟日本差距越拉越大。
《经济时报》3月11日报道,中国新出的AI代理“Manus”能在不少领域帮忙,科技实力有进步。

日本受《和平宪法》绑着,虽然防务预算连涨13年,想部署新导弹,但跟中国比发展速度慢。
经济上,中国市场对日本企业吸引力大,去年12月25日中日签了10项共识,包括中小学结姊妹校,说明人文交流也在往前走。

王毅此前的“两会”记者会上说,中日该和平共处、互利合作,这些都表现了中日之间是可以变好的。
这态度既有原则也挺灵活,实力对比变了,日本在安全经济上得更重视中国。

中国对中日关系变好并不排斥,但有原则也看行动,中日关系处于重要节点,日本应该以实际行动表达诚意。
这意思是既希望日本在历史安全问题上稳住,也想在经济区域合作上多出力。

这次访日安排中日韩外长会和经济对话,透出中国想推多边合作的打算,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中美博弈紧张,改善跟日本关系能让中国周边环境好点,也可能给区域局势带点新平衡。

看现在情况和影响因素,中日关系接下来可能会慢慢缓和,日本改善跟中国关系,能减轻经济压力,也能平衡跟美国的关系。
《纽约时报》3月10日报道,日本想用阿拉斯加天然气项目投资跟美国谈筹码,这思路也能用在对华合作上。

中国这边,稳住中日关系能帮区域合作,还能应对外部压力,中日韩外长会和经济对话可能是双方沟通的平台。
不过缓和有挑战,历史问题、地缘竞争还有美国态度都是变数。

日本新导弹计划也可能被看成区域威胁,但从高层接触频率和双方信号看,中日关系在往务实方向走。
除了上面几点,外部环境也在给中日关系加变量,特朗普贸易政策影响全球经济。

《财富》3月12日分析,他对加拿大、墨西哥开始加征关税,引发反制,日本也可能受波及,得更靠中国市场。
中俄关系稳住也影响日本选择,王毅本月初时说过,不管国际咋变,中俄之间的友谊不会变。

这让日本安全压力大点,可能推它跟中国和解,还有中日韩合作机制往前走,能缓双边矛盾,也给东亚局势添点稳定。
这些外部因素跟内部原因一起,影响中日关系下一步。

信息来源:看看新闻:王毅访日将如何弥合中日涉台分歧?外交部回应
中国青年报:中国政府对日本外交态度将会更加严厉?外交部回应
北青政知新媒体:涉及历史问题,日本外相在华表态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