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与卓别林两位艺术大师的友谊

大熊的聊斋 2024-09-01 16:59:33

梅兰芳先生是我国京剧一代宗师,卓别林是英国著名喜剧演员。他们同是出身贫寒,凭借自己刻苦的努力,奋发学艺而成为享誉世界的艺术家。要说他俩身处不同的国度,而且处于不同的艺术领域,应该很少会有交集。但是当他们自20世纪30年代一次偶遇后,却成为一对挚友,相交甚笃。

梅兰芳

卓别林

1930年初,在历经了几年的准备后,梅兰芳先生率领梅剧团访美,先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圣地亚哥和檀香山六个城市进行演出,历时达半年之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每到一处,都受到当地知名人士和群众们的盛情招待和欢迎,这种完全不同于西方戏剧的表演形式像一阵清风刮进了美国,让西方观众近距离见识到了中国京剧艺术的魅力,也使得京剧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

五月的一天,梅剧团一行人来到了此行的第四站——世界电影名城洛杉矶。当晚,应剧场经理的邀请,梅兰芳出席了一场盛大的欢迎酒会。这场酒会的规格非常高,参加的人士包括洛杉矶市长约翰.波特,以及六十多位当地社会名流,其中不乏如范朋克、玛丽.碧克馥等电影明星,以及著名导演西席.迪米尔等知名人士。

1930年梅兰芳访美演出时与查理·卓别林等人在好莱坞合影

那晚,身穿蓝袍黑马褂的梅兰芳一出现在酒会上,现场的音乐立即停下,大家都对梅兰芳行注目礼。广播里传来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欢迎东方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光临。欢迎词刚结束,全场立即响起一阵掌声,乐台上欢迎的曲子也随之响起。

宾主双方一一见面后,梅兰芳刚要坐下,这时迎面走过来一位神采奕奕的中年人,梅兰芳觉得对方很面熟,似曾相识,正在他思索之际,剧场经理起身介绍道:“这位是查理.卓别林先生。”

早年间,梅兰芳曾在国内看到过卓别林的电影,印象里的他完全是一副使人忍俊不禁、诙谐幽默的形象。可是当见到卓别林本人,却是一位风度翩翩、态度严肃而和蔼的英国绅士模样。

卓别林是酒会中最后一个到场的,当时他正在拍摄《城市之光》,刚从摄影棚抽身赶来,由于匆忙,连服装都没有来得及换。

卓别林上前与梅兰芳一边握手,一边说道:“我早就听说过你的名字,今日可算是幸会。没想到你这么年轻就享有如此大名,真是令人羡慕。”梅兰芳说:“十几年前我就在银幕上看见你,你的手杖、礼帽、大皮鞋、小胡子真有意思,刚才看见你,我简直认不出来,因为你的翩翩风度,和银幕上幽默滑稽的样子,判若两人了。”

当时的梅兰芳只有36岁,卓别林稍微年长些,也不过四十一岁。

两位艺术大师开始攀谈起来。梅兰芳向卓别林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电影以及表演艺术的喜爱,称赞对方在无声电影里完全依靠手势和面部表情,细腻生动地体现内心的活动来表达剧情,而且让观众能够喜闻乐见,确实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哑剧艺术。

卓别林则对梅兰芳能了解和欣赏他的表演而感到非常高兴,彼时由于有声电影的兴起,默剧电影受到了冲击。卓别林感到电影中出现的对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表演艺术水平下降,尤其是给他的哑剧动作造成困难。于是,卓别林便向梅兰芳征询京剧中丑角的表演艺术。梅兰芳说京剧里的丑角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行当,其艺术水平也是很高的。自己的前辈中就有一位造诣很深的丑角名家萧长华先生,自己从他身上受益良多。可惜此次带来的剧目中,这类角色不多,希望他有机会访问中国,必定能看到京剧界中许多丑角的精彩表演。

两人就艺术表演的问题相谈甚欢,十分融洽。

后来,梅兰芳应邀参观了好莱坞,他又一次见到了卓别林。卓别林非常热情,向梅兰芳介绍拍摄电影的情况。而且,两人还合照一张相片:梅兰芳身穿中式服装,卓别林身着笔挺的西服,两人面带微笑,手握着手,凸显着二人真挚的友谊。

梅兰芳与卓别林

1936年3月,卓别林与女演员宝利特.戈达德(又译宝莲.高黛)在拍完《摩登时代》后结婚,在他们的蜜月旅行中来到了亚洲。当时梅兰芳提前接到卓别林的发来的电报:“来华旅游,过沪时极愿一晤。”

3月9日下午,卓别林乘坐的“柯立芝总统号”抵达上海。在梅兰芳和电影明星胡蝶等100多位上海文艺界人士的陪同下,卓别林出席了国际艺剧社在国际饭店举行的招待宴会。

两位老友再次重逢,分外高兴。卓别林开玩笑地对梅兰芳说:“距我们上次见面已经过去六年了,当时我们的头发还都是黑的,可现在我的头发已经斑白了,您却没有一根白发,真是太不公平了”。梅兰芳则说:“您比我辛苦,每一部电影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亲手制作,太费脑筋了。我希望您保重身体。”然后,两人又合影留念。

来到中国,卓别林提出要再看看京剧,可惜当晚梅兰芳没有演出,便建议他去观赏马连良先生在新光大戏院的《法门寺》。在梅兰芳的陪同下,卓别林夫妇欣然前往。当他们到场后,受到观众们热烈鼓掌欢迎。

看戏前,梅兰芳已向卓别林讲解了全剧的情节、每个角色的各自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尤其是着重介绍了其中的丑角贾桂。

卓别林一边听台上演员们的大段唱腔,一边在膝头试着打节拍。他说:“中西音乐合唱,虽然各有千秋,但我始终相信,把各种情绪表现出来的那种力量却是一样的。”

演出后,卓别林夫妇登上舞台,与扮演郿邬知县赵廉的马连良合影了多幅照片。卓别林还对剧中的丑角贾桂的表演很感兴趣,表示很想扮演一次贾桂,并和马连良先生合影。但是由于卓别林乘坐的游轮次日清晨就要离开上海,活动安排很紧,没有时间让他定心化妆,所以卓别林扮演贾桂的愿望只能作罢。

马连良与卓别林合影

3月10日上午,卓别林一行带着对上海美好又深刻的印象,登上“柯立芝总统号”,继续他的蜜月旅行。虽然只在上海停留了短短的一天,梅兰芳几乎是全程陪同。也就是这仅仅的一天,中国永远留在了卓别林的记忆中。

有个插曲:卓别林之子小查理.卓别林曾在1960年出版的《我的父亲查理.卓别林》一书中说,卓别林在那次亚洲之行后返回美国,他的挚友著名电影演员范朋克在家中设宴欢迎他的归来。卓别林整夜都用中国话与范朋克的华裔仆人交谈,惊动四座。大家都对卓别林的语言天才敬佩不已,一时传为美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卓别林在美国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并在冷战时期对美国政府驱逐作曲家汉斯.艾斯勒一事提出抗议等原因,受到参议员麦卡锡操纵的非美活动委员会的传讯,新闻界也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这样,一气之下的卓别林在1952年不得不离开他生活了四十年的美国回到英国,其后又定居在瑞士洛桑。美国检察长当时曾宣布不再允许卓别林入境,等于把他变相驱逐出境。

梅兰芳对于美国当局如此迫害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而愤愤不平,时常打听卓别林的处境,对他十分怀念。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出席日内瓦会议期间宴请卓别林,并请他观看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卓别林深情地说:“我在1936年到过中国,到过上海,看过梅兰芳先生的京剧,令我钦佩!还看过马连良先生的戏,真是好极了!”

据说卓别林在观看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时,不禁潸然泪下,夸赞这是一部好片子,希望中国多拍这类电影,并对该片的优缺点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他还曾对中国记者说:“你们有数千年的文化,希望你们能充分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终究你们的成就会吸引整个世界”。

当梅兰芳听到卓别林这段对中国充满诚挚友好的谈话时,十分感激。上世纪50年代,梅兰芳对一位从海外归来的朋友说道:“我尤其棋盘卓别林先生再次来到中国,看看我们的建设,顺便也看下我新编的《穆桂英挂帅》,比当年如何?”

可惜的是,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先生因病故去,两位艺术家再也没有机会欢聚一堂,重叙友情。

1977年,卓别林在瑞士去世,享年88岁。

两位艺术大师真挚的友情,历经了岁月的磨砺,也成为国际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1 阅读:2
评论列表
  • 2024-09-09 14:46

    两位艺术大师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