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京剧《沙家浜》出炉后,为何毛主席曾批评某些情节是闹剧?

大熊的聊斋 2024-12-07 17:47:17

京剧《沙家浜》是八大样板戏之一,其中新四军的光辉形象,以及展示的军民鱼水情,都是历史的真实写照。虽然已经时隔这么多年,如今谈论起来依然会被人们津津乐道,而且在一些电视晚会上也常有名家进行演绎,足证明其生命力的强大。那么,《沙家浜》这部戏背后的真实历史是什么呢?

京剧《沙家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11月的淞沪会战,日军投入22万余人,双方激战三个月,最终以国民党军队溃败告终,上海自此沦陷,落入日寇之手。但是中国人民却是不会轻易被征服。1937年底,苏州、常熟、太仓一带的革命群众在党组织的号召下,迅速组建了人民抗日自卫队。1939年,新四军老六团部分指战员由叶飞率领进入这一地区,在与人民抗日自卫队会合后,组成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给日伪以沉重的打击。

当部队奉命转移到常州以西开辟新战场时,不得不把一批伤病员留在阳澄湖畔,由中共常熟县委负责把他们安置在芦苇荡中养伤。

重伤员夏光原为老六团营级参谋,毅然主动承担起重任,负责和中共常熟县委的具体联系工作。那时正值秋雨连绵,湖水暴涨。夜间隐蔽的一名伤病员被水冲走。为了安全起见,夏光召开会议,对全体伤病员进行登记,当时登记的伤病员一共是36人,所以一般提法也是如此。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员有进有出,后来合计有100多人。

夏光

阳澄湖地处鱼米之乡,人口密集,村头街尾的茶馆很多,所以这里既是人们日常消遣聊天的场所,也是各种消息最灵通之地。当时在沙家浜一带有南桥茶馆、北桥茶馆、春梅茶馆、东来茶馆等等。中共党组织、广大革命群众就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和芦苇荡中的战士进行联系,也有部分地下党员直接就以茶馆老板的身份出现,这样更为方便和各种反动势力进行周旋。

涵芬阁茶馆和陆家茶馆是新四军两个主要的交通站,而且还直接掩护过战士。涵芬阁茶馆由陈关林和陈二妹经营,陈关林是中共地下党员,他有胆有识,为新四军接头联络,传送情报。陈二妹起初不知道,直到后来陈关林不幸被捕,遭到日寇残忍杀害后,陈二妹这才知道真相。陆家茶馆由陆二嫂经营,她的丈夫也参加了武装斗争,后来牺牲在这块儿土地上。

谭震林将军当年出任江南抗日义勇军司令时,还曾在涵芬阁茶馆留宿过。1982年5月20日,他旧地重游,来到阳澄湖畔的董浜,见到了依然健在的陈二妹。因为京剧《沙家浜》当时早已风靡全国,谭震林同志风趣地对她说:“常熟有许许多多阿庆嫂,关林嫂不也是其中一个嘛。”

所以说,京剧《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和“沙奶奶”,就是广大抗日群众的典型代表。

咱们再说回夏光。随着伤病员们的病情好转,他便开始选择合适的时机主动出击,从敌人手中缴获武器以补充物资。在地方上,还有1938年江苏省委派来领导救亡运动的李建模,此时他出任了中共常熟县委书记。太仓县县长郭曦晨也对这支队伍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

李建模

这些队伍渐渐成为当地不可忽视的力量。当年留下来的36名伤病员成为了“江抗”的骨干力量,同日本鬼子、伪军、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顽强的战斗。仅一年时间,部队就从原先的一个特务连发展到4个战斗连,最后发展成3个纵队达3000余人。

1948年11月13日,战地记者崔左夫在淮海战场上采访,遇到了当时华野一纵司令员刘飞。刘飞告诉他,说一纵的前身是新四军六师18旅52团,也就是当年那36名伤病员当年的部队,这个信息给崔左夫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展庆祝建军30周年征文活动,部队派崔左夫到苏南地区搜集原红军13军和中共常熟县委、无锡军分区的材料,他深入拜访了当地许多老人,写成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其副标题为《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

崔左夫

这篇作品诞生于阳澄湖畔,充满了江南水乡特有的风俗人情,生活气息浓厚而且饶有风趣。此稿写成不久,适逢上海人民沪剧团副团长兼党委书记陈荣兰和该团编剧文牧来到南京军区政治部收集、寻找可编写的抗日传奇剧本。当年上海人民沪剧团创作的《星星之火》获得了成功,剧团打算在现代革命题材方面再做一次努力。

崔左夫和陈荣兰是老战友,崔把《血染着的姓名》给他们参考,陈荣兰看后兴奋不已。她深深地为36位伤病员艰苦斗争的事迹所感动,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而且很适合沪剧这个主要表演现代戏的剧种,遂将此稿带回了上海。

编剧文牧在此稿的基础上,加上刘飞的回忆录《阳澄湖畔》,经过反复斟酌研究,改编出剧本,定名为《碧水红旗》,后来又改为《芦荡火种》。

考虑到丁是娥是沪剧届艺术水平最高超的艺术家,而阳澄湖的茶馆确实有些就是由女性当家,所以文牧就将剧中的茶馆定名为春来茶馆,由阿庆嫂主持,这是公开的身份,实际上则是地下党的支部书记。大家也一致认为丁是娥是扮演阿庆嫂最合适的演员。

另外,主角郭建光是从夏光、李建模、郭曦晨三位同志的姓名中各取一字而成;陈天民也是从当年的革命志士陈刚、任天石和薛惠民三人的姓名中各取一字组成。

而剧中的反派胡传魁和刁德一,原本都是没有原型的虚构哦人物。只是因为胡传魁的性格有些胡搞,所以才让他姓胡,就像刁德一性情刁滑,就让他姓刁一样。

但是戏剧公演后,当年参加过斗争的新四军老战士们,却几乎一致把胡传魁对号入座在一个名叫胡肇汉的人身上。胡肇汉曾任抗日战争时期湖南省第一区水上警察队长一职,他曾混入游击队内部,将领导杀害后控制了部队,然后叛变革命。一批革命战士都是因他的告密、出卖而被敌人抓捕最终惨遭杀害,所以他的双手沾满了烈士们的鲜血。1949年胡肇汉逃往台湾。建国后,胡肇汉又奉命潜回上海,密谋进行大规模破坏活动,后来被苏州与上海的公安机关联手逮捕归案。1950年12月1日胡肇汉在苏州被枪决。而剧中胡传魁的角色,基本上是按胡肇汉原型塑造的。

胡肇汉

1960年11月27日,经过精心编排的《芦荡火种》首演。丁是娥饰演阿庆嫂,解洪元饰演郭建光,石筱英饰演沙奶奶,李廷康饰演陈天民,夏福麟饰演胡传魁。演员们的表演十分到位,尤其是“茶馆智斗”等场次,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1963年,此剧再次被搬上舞台,虽然演员的阵容略有变动,但是演出的反应依然强烈。从此,《芦荡火种》成为沪剧团的保留剧目,文革前演出了370场,观众达56万人次之多。

1964年初,《芦荡火种》北上首都公演,被北京京剧团一团看中,由著名剧作家汪曾祺与杨毓珉执笔,改变为京剧现代戏,最初改名为《地下联络员》。

当时定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阿庆嫂用A、B角,赵燕侠、刘秀荣轮流演出,高宝贤饰演郭建光,万一英饰演沙奶奶,周和桐饰演胡传魁,蒋荣元饰演刁德一。

赵燕侠

刘秀荣

1963年12月5日,该剧没有通过审查,创作组又进行了大幅修改,删去了一场茶馆戏,改动了部分情节,增加了正反面的人物和一场戏。其中部分演员也做了更换:由谭元寿饰演郭建光,马长礼饰演刁德一,王梦云饰演沙奶奶,而剧名也改回了《芦荡火种》。

为了早日能够公演,演员们每天排练时间长达七八个小时。当时谭元寿家住在大栅栏,离单位只有两站路,但是为了塑造好郭建光这个人物,他吃住在京剧团,5个多月都没有回过一趟家。

谭元寿

1964年3月,京剧《芦荡火种》通过审核,随后在北京正式公演。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后非常满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还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当时,毛泽东主席观看后,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应鲜明地突出战士的英勇形象;二是原来的结尾利用胡传魁结婚,战士们化装成鼓手、轿夫袭击,风格近乎闹剧,应该“要突出武装斗争的作用”、打进去;三是剧名改为《沙家浜》。他说:“故事发生在沙家浜,中国有许多戏用地方为戏名,这出戏就叫《沙家浜》吧。”

汪曾祺和全团同志在聆听毛主席的意见后,对剧本又进行了修改:把郭建光作为全剧的一号人物,把刁德一由教官改为参谋长,把新四军战士乔装参加胡传魁婚礼伺机歼敌,改为飞兵奇袭正面打入沙家浜,是原剧从以地下斗争变为以武装斗争为主。

后来,京剧《沙家浜》又被搬上银幕,轰动一时,成为新中国颇具影响力的红色经典。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