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智驾不是“替罪羊”,请尊重工业思维!

水滴汽车 2025-04-09 21:09:08

最近一场惨烈的交通事故,引发了外界对高阶智驾的广泛质疑,网上也出现了不少反对L3自动驾驶落地的声音。

笔者认为,反思与追责是必要的,但因此踩下发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刹车,无异于因噎废食。甚至站在“科技无罪”的立场上看,高阶智驾更像是被精心设计的“替罪羊”!

1、一家出事,全行业“背锅”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关键问题”,这绝不是一句废话。

官方公布的事故信息,将车辆和驾驶状态精确到了秒,看似严谨客观,实际却是将公众的视线引向NOA。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叙事方式传递的是一种强暗示,多少有分散火力,拉所有人垫背,同时混淆视听,掩盖关键问题的嫌疑。

首先,把事故归咎于一项正在发展的新技术,更易获得外界的谅解,加之驾驶员对智驾存在使用不当的过失,舆论的矛头开始转向。

其次,比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犯错,“智能科技领袖”出问题,也更容易让人产生“整个行业的智驾技术都不行”的联想,但这种推论其实是不成立的。无奈营销夸大是当前的普遍问题,导致所有人无论能力高低,都要挨板子。

最终,原本集中在一家头上的舆论压力会被大大消解,公众对其真实水平的质疑,也会转变为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危机。

悲剧发生后,笔者向圈内圈外的亲朋好友做了一项调查,此前对智驾很感兴趣,考虑近期换车的人,现在倾向持币观望,“技术更迭太快了,性能还不稳定,先等等,成熟一点再说”。网友发现,很多高速上,也新增了“慎用智驾”或“勿用智驾”的提示牌。

但远离/禁用自动驾驶,真的是我们应从这场事故中吸取的教训吗?汽车行业真正该敲响的警钟究竟是什么?

2、技术进步不可阻挡,用认知填平理想与现实的鸿沟

自动驾驶的发展与应用不会也不能踩刹车,一方面因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和美好生活的新技术总会取代旧技术,即使过程充满曲折;另一方面,自动驾驶是AI大规模应用的前沿阵地之一,对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智能电动车今天的全球领先地位背后,是十几年的努力和万亿计的投入,我们必须坚定思想,绝不可因噎废食。

当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想要尽可能减少技术革命的代价,纯靠企业自觉自律显然不现实,赵本山二十多年前的小品说的很明白“别信广告,看疗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更多还是要靠我们自身的清晰认知去填平。

以下这几点“常识”,建议一定要了解一下:

第一,我们必须清楚权威机构对自动驾驶是如何分级的,以及法规是如何界定的——不管厂家怎么宣传,它们才是用户正确使用智驾系统与维权的依据。

国家标准《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将驾驶自动化划分为0级至5级共6个等级,从应急辅助到完全自动驾驶逐步递进。‌L0~L2为“辅助驾驶”,L3~L5为“自动驾驶”,因此目前业界所处的L2到L3的过渡期,也被视为是自动驾驶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国标规定,L2(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可同时控制车辆横向‌和‌纵向运动(如车道居中+自适应巡航),但仍需驾驶员主导驾驶任务。L3(有条件自动驾驶)在特定条件(如高速公路拥堵)下,系统可完全接管动态驾驶任务,驾驶员仅需在系统请求时接管。

但质变的核心不在智驾覆盖的场景和可实现的功能,比如厂家宣传的高速NOA、城市NOA、“门到门”全程0接管等,而在于驾驶员的注意力和驾驶的责任主体。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现行法律还没有放开L3的大规模商用,仅在上海、北京、深圳等9个城市做了一些试点。并且与国外不同,我国的法规对L3事故责任主体的认定仍然是人。

换句话说,即便车辆具备了L3的主要功能,但在法律意义上还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L3。这些系统依旧要求驾驶员保持全程监管的状态,一旦出了事故,需要负责的是司机,而不是车企。

第二,同一车型的高低配,以及相似配置的不同车型,智驾体验很可能是不一样的。

厂家往往都是按顶配车型的能力天花板宣传,低配车型在芯片和感知元件上可能都有缩水,实际的智驾能力也会打折扣。甚至顶配车型也有部分智驾功能需要后期OTA或选配才能实现,用户千万不要想当然。

而且一个企业一个水平,智驾的实际体验与硬件配置、软件能力、数据量、云端算力等诸多方面息息相关,不能仅凭堆料程度下判断。一般来说,入局早、投入大、用户多的大厂经过了更多验证,更值得信赖。

第三,不要轻信OTA能够让车辆升级到满血L3甚至L4。笔者和多个厂家的智驾工程师交流得知,从“辅助驾驶”到“自动驾驶”,是对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等底层技术的彻底重塑,不是改几行代码就行的。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OTA相当于把边牧训练出五六岁小孩的智商,但如果你要的是大学生水平,对不起,请把狗换成人。

就算建立在预埋硬件的基础上,也很难突破天花板。以下一代端到端架构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为例,它被视为L2跃迁至L4的关键跳板,想要在车端部署它,当前主流的双Orin-X芯片根本不够,其对芯片算力的要求要提升到英伟达DRIVE Thor级别(单颗算力为2000TOPS)。

再者说,如果仅靠小修小补就能实现最先进的智驾功能,企业还怎么卖新车?

简单概括,了解是保护自己的前提,L3自动驾驶无论从法律层面还是能力层面,都不允许司机松懈脱管——它只是L3,不是L5。

3、突破底线谈创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很多时候,当事者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没说的,最关键的问题往往隐藏其中。在官方信息中,车门是否锁死、碰撞后起火原因等只字未提,但这些被动安全恰恰是造车的底线,而自动驾驶等主动安全都属于提升行车安全的加分项。

突破底线谈创新,笔者想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出于上述逻辑,笔者认为,这场事故带给业界的最大警示,不是自动驾驶发展太快,而是当前汽车愈发脱离工业思维,不再谈可靠性、一致性、耐用性,变成了一味求新求快求超值的电子快消品,这是非常危险的。

生命的逝去无法挽回,正因为此,我们更应该擦亮双眼,跳出有心之人带起的节奏,找到问题的症结,帮助中国汽车工业回到正确的发展道路上来。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

0 阅读:0

水滴汽车

简介:构建汽车宇宙大局观,相信你爱的才是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