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西方夸成模范生,印度却被故意踩到泥里!”2025年3月23日,印度外长苏杰生站在新德里的讲台上,用这句话开头时,台下的人有的点头,有的摇头。他花了快一个钟头解释,说印度发展慢不能怪自己,得怪西方国家对印度太差,对中国太好。这种说法让好些人听懵了,毕竟谁都知道中国这些年被美国带着一帮小弟围追堵截的事。
殖民时期的旧账本苏杰生把账本翻回19世纪,说英国人在印度搞破坏,把印度工厂全弄垮了,光纺织业就毁了八成。但他说英国对中国反而“手下留情”,这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要知道1842年《南京条约》签完,中国给英国赔了2100万银元,相当于当时清政府三年不吃不喝才能攒下的钱。
真正的分水岭出现在20世纪。中国1950年代搞土地改革,把地主的田分给农民;印度到2025年还有七成五的耕地捏在少数高种姓手里。数据显示,印度农村现在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每天赚不到2美元,而中国五年前就宣布全国脱贫。这些差别直接反映在盖工厂的速度上:中国造的东西占全国经济三成,印度只能占到一成五。

莫迪政府2019年搞了个“给钱造东西”计划,说要砸230亿美元把印度变成世界工厂。六年过去了,印度财政部自己承认,制造业占经济的比例反而从17%掉到14%。拿手机行业来说,印度工厂只会把中国运来的零件拼起来,九成关键部件还得靠进口。中国那边的情况完全两样。华为的5G设备在全球市场占四成,比亚迪电动车在东南亚卖得比日本车还火。背后原因是中国人舍得在科技上花钱: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量是印度的21倍,科研经费占经济总量的2.44%,印度只有可怜的0.7%。

苏杰生嘴上骂西方“偏心眼”,身体却很诚实地跟着美国搞“印太战略”。结果就是印度陷入尴尬局面:2024年从中国买了1362亿美元东西,卖给中国的只有351亿。更搞笑的是,印度一边不让中企投资,一边求着比亚迪来开电动车厂。
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印度军官2024年10月还在嚷嚷要“回到2020年前的状态”,但外交官们早就偷偷认了中方提出的方案。有退伍兵透露,印军在实际控制区的活动范围比五年前缩水六成。

印度投资圈的大佬普什卡·辛格说过个大实话:“中国每年培养800万工程师,印度大学里七成学生在学文科。”这事得从娃娃抓起:中国小学生人均教育经费是印度的4.2倍,职业学校培养出1.2亿技术工人。印度农村四成孩子上不完小学,1.6亿成年人连基本文化课都没学完——这人数快赶上整个俄罗斯了。种姓制度让问题更严重。在班加罗尔的IT公司里,低种姓程序员不到15%,工资只有高种姓同事的三分之一。这么搞创新肯定吃力,印度每百万人写的科技论文只有中国的八分之一。
西方的糖衣炮弹美国智库最近发报告捅破了窗户纸:“西方对印度好,其实是拿它当枪使。”印度在“印太战略”里掏了38%的军费,只换来美国15%的技术转让。最明显是在海军装备上,印度六成军舰靠进口,但美日澳死活不肯教潜艇隐身技术。中国走的是另一条路。2025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处理了48万亿资金,覆盖180个国家。当印度还在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扯皮50亿美元贷款时,中国已经给阿根廷、巴基斯坦这些国家提供了4200亿的应急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