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978年入伍,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让人误解,后来技术七级退休

念起情长 2025-03-26 16:43:17

那一年,我十八岁,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却又忐忑不安的年纪。我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平静得像一潭死水。对于村里的女孩来说,早早嫁人,相夫教子才是正途。我的心中却有着一个不甘平凡的梦想——我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母亲得知我考上大学的消息后,既欣喜又担忧。她一边为我缝补着简单的行囊,一边絮絮叨叨地叮嘱我路上要注意安全,在城里要照顾好自己。我知道,母亲的心里就像揣着一只小兔子,七上八下,既希望我能够展翅高飞,又害怕我独自一人在外吃苦受罪。父亲虽然不善言辞,却用行动表达着对我的支持。他每天早出晚归,拼命地砍柴,为我攒着微薄的学费,那佝偻的背影,像一座大山,默默地为我遮风挡雨。

邻居王婶的冷嘲热讽,村里人异样的眼光,都像一根根细小的针,扎在我的心头。他们不理解我的选择,认为女孩子读书无用,不如早点嫁人,过安稳的日子。这些话语虽然刺耳,却更加坚定了我走出大山的决心。就像一颗破土而出的种子,渴望阳光雨露,渴望成长为参天大树。

1986年8月,我告别了生我养我的小山村,告别了父母的叮咛和期盼,踏上了开往省城的汽车。那一天,晨露浸湿了我的布鞋,远处的山峦在朝霞中若隐若现,就像我朦胧的未来,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母亲塞给我的布包里,装着她亲手蒸的粗粮馒头,也装着她满满的爱和牵挂。父亲借来的拖拉机突突突地响着,载着我驶向远方。我回头望去,父亲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身影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我的视线中。

省城的大学,比我想象中还要繁华,高大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熙熙攘攘的人群,都让我感到新奇和陌生。我的室友们大多来自城市,她们穿着时尚的衣服,谈论着流行的歌曲和电影,而我,却像一只误入花丛的小蜜蜂,显得格格不入。我穿着母亲改制的旧衣服,沉默寡言,努力地适应着这个陌生的环境。夜晚,我常常躲在被窝里,看着母亲缝在衣服里的小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要记得吃饭”,泪水便止不住地流下来。

大学生活虽然艰苦,但我却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我知道,学习是我唯一的出路,是我改变命运的希望。我每天早起晚归,教室和图书馆成了我第二个家。1987年的春天,我的一篇文章在校报上发表,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迫不及待地把报纸寄回家,希望与父母分享这份喜悦。后来姐姐告诉我,父母虽然不识字,却把报纸像宝贝一样裱起来,挂在了堂屋的正中央。那一刻,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动和自豪,也更加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大学四年,我很少回家,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去看看父母。每一次回家,我都发现父母的白发又多了几根,父亲的背也更加弯曲了。我知道,我的成长是以父母的付出为代价的,他们的爱像一座灯塔,照亮我前进的道路。

1990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省城的一家报社工作。母亲特意从老家赶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她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旧衣裳,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看着母亲欣慰的目光,我知道,我终于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

工作后,我有了稳定的收入,第一件事就是给家里装了电话。每个周末,我都会打电话回家,听母亲唠叨着家常里短,感受着家的温暖。后来,我遇到了我的爱人,一个善良体贴,理解我的男人。我们结婚的那天,父母笑得合不拢嘴,父亲还破天荒地喝醉了,拉着我的手,语重心长地嘱咐我要好好过日子。

1995年,我的儿子出生了,母亲特意从老家赶来照顾我们。看着母亲慈爱地哄着孩子,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母亲照顾我的情景。时光飞逝,角色转换,我也成为了母亲,更加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和不易。

2000年,父亲因病去世,我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母亲告诉我,父亲临终前还在念叨着我的名字,叮嘱我要好好工作,不要担心家里。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我发现他珍藏着我寄回家的每一封信,信纸已经泛黄,却承载着满满的父爱。那一刻,我的泪水像决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

2010年,母亲也离开了人世。她走得很安详,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闺女,妈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你。”我把她安葬在父亲的身边,希望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能够相依相伴。

如今,我的儿子也长大成人,考上了大学,在国外留学。他每次回来,都会陪我回老家看看。站在那个破旧的小院里,我仿佛又看到了父母忙碌的身影,听到了他们的声音,闻到了熟悉的饭菜香。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但对父母的爱和思念,却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0 阅读:17

念起情长

简介:感谢关注